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一生从事乡村教育,94岁不忘初心从事扶贫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军人都是伟大的,她虽然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但是却没有丝毫架子,从事的事业让人深深的佩服。她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她就是龚全珍,一位94岁依然坚持在扶贫事业上的人。

龚全珍同志1923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 1945年7月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随后加入了党,1957年7月,她放弃城市优越生活,追随丈夫甘祖昌将军回到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老家,龚全珍回到家乡后,县里安排她在坊楼乡九都中学任教,此后便扎根这片红土地上,为莲花山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教师战线退下来的龚全珍始终关心下一代的教育成长。2003年,她加入了老干部宣讲团,经常进机关,入企业,进学校,下基层,为青少年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有一次,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讲完后,她来到了学校的图书室,看着空荡荡的书架,她有了新想法。回到县城后,她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生活费,到县新华书店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了凫村中学。

2004年,在一次下乡宣讲时,龚全珍偶然认识了下坊乡湾溪小学三年级学生郭艳兰,当得知她的父母亲均患病,全家生活非常困难,小艳兰随时面临辍学的情况后,龚全珍落泪了,她资助小艳兰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进入了初中。龚全珍还购买了复读机和磁带,鼓励小艳兰继续努力,好好学习。

27年来,龚全珍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贫困学子结成“1+1”帮扶对子,资助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达10余万元。对于这一切,龚全珍平静地说:“为国家工作是本分,离休不等于离岗,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再小,都是在延续甘祖昌建设美好家乡的梦想。”


“健康时,每周去一次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病时,不住特殊病房,不用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逝世后,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此生最后的党费;生前资助的5名贫困大学生,要求子女们继续资助到毕业……”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离世,这一年,龚全珍63岁,尽管已过花甲,但为了不给儿女增添麻烦,龚全珍住进了县幸福院。

在幸福院的5年中,她把自己当作是院里的工作人员,组织老人们开展政治学习,擦地板,补衣服,还拿出生活费为老人们买营养品。院里有个12岁的女孩谢小英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小学二年级就缀学帮人做保姆,还有一个工友老刘的孩子刘海青学汉字拼音硬是拼不出来,龚全珍便自己掏钱买来课本、文具,辅导他们读书,后来,她索性办起了一个幸福学习小组,将院里的孩子都组织起来。她的幸福学习小组一直坚持到1997年才搬离幸福院。

在幸福院旁,住着残疾人尹韵娇一家子。 2005年,尹韵娇检查出患了白血病。龚全珍了解到她的困难后,不顾年迈,主动帮助她照看小孩,并带头捐款3000元,联系好医院,让她接受治疗。在龚全珍的带动下,她的亲朋好友纷纷慷慨解囊,帮助尹韵娇战胜了病魔。对尹韵娇一家的关心和帮助,龚全珍一直坚持了15年。


“我从不认为自己身份特殊,但我有一份特殊的责任,就是要把老甘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开国将军夫人,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将军夫人永恒的坚守。如今94岁的她依然关心着贫困事业,堪称时代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