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銷售爲什麼從來不做一錘子買賣?

頂級銷售為什麼從來不做一錘子買賣?

頂級銷售為什麼從來不做一錘子買賣?

買前是大爺,買後是孫子——這是讓顧客最頭痛也最惱火的問題。

這就是典型的“一錘子買賣”現象。

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態度。買前的態度和買後的態度判若兩人。顧客購買前,店家的態度令人如沐春風,上趕著給你獻殷勤;顧客購買後,店家的態度立馬變得冷若冰霜,就好像不認識你這個人。

第二,方式。買前的待客方式和買後的待客方式截然不同。顧客購買前,店家恨不得把心窩子掏給你,好話說盡、端茶送水、迎來送往忙個不停;顧客購買後,店家的熱情立馬直線下降,如果你不開口,連杯熱水都不會端給你。

第三,時間。買前的待客時間和買後的待客時間相差萬里。顧客購買前,店家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見到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黏著你,就像一塊狗皮膏藥一般緊緊地貼在你身上,彷彿你就是對方的全世界或至少是對方世界的中心;顧客購買後,店家卻神奇地從你身邊消失,彷彿和你多說一句話都是浪費時間。

第四,效率。買前的辦事效率和買後的辦事效率天差地遠。顧客購買前,所有的環節一路綠燈,異常順利;顧客購買後,所有的環節一路紅燈,磕磕絆絆。

頂級銷售為什麼從來不做一錘子買賣?

除了上述表現之外,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情況,比如說前面提到過的售後環節價格昂貴,唯利是圖的問題,也是典型的一錘子買賣的行為,為人詬病已久。

這種“一錘子買賣”大行其道的現象有其結構性的成因,那就是店家以及多數一線員工普遍認為,一旦顧客完結了購買行為,他們的剩餘價值也便被壓榨殆盡,不再值錢,也不再有任何魅力,因此繼續給顧客好臉子看,繼續圍著顧客轉已經沒有什麼意義,熱情自然而然地就會冷卻下來。但經過我們前面的分析,已經得出相反的結論,明確了“購買行為完結後的顧客反而具有更高價值”的觀點,因此,與其講大道理,不妨從利害關係的角度切入,去重新考慮、理解這個問題,也許能找到打破僵局的出口也說不定。

我自己的經歷就很能說明問題。

在汽車銷售行業幹了這麼多年,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業績好的員工,似乎對開拓新客戶越不熱心;反之,越是熱心開拓新客戶的員工,往往業績越不好。

有人可能很好奇:上班時間不接待新客戶,那些業績好的員工每天都乾點什麼呢?

簡單。和老客戶“打成一片”。或者煲電話粥,或者上門拜訪、聊天,或者老客戶成群結隊地來串門……總之是有的忙,而且忙得不可開交。

那位說了:既然老客戶都是買了車的主兒,那這些員工和人家“打成一片”有什麼用?難不成天天聊八卦?

恭喜你,你答對了。還真是這麼回事兒,這些業績好的員工天天和老客戶泡在一起,還真不怎麼聊業務上的事兒,聊的全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八卦。有些內容在旁人聽來無聊至極,人家卻能聊得熱火朝天、樂此不疲。

照理說,天天聊八卦,基本上不談業務,這些人還不得活活餓死?可你猜怎麼著?事實恰恰相反,人家幾乎從不談業務,業務卻總是自己找上門兒。這些人的生意極為紅火,每個月輕輕鬆鬆地就能賣十幾輛乃至幾十輛車,月月獎金工資過萬,小日子過得那叫一滋潤,活活讓人嫉妒死。

這些人的經驗,生動地驗證了那家外資機構的調研結果,亦即“售後客戶的價值與潛在價值是新客戶的九倍”。

從這些人身上得到的靈感,曾經促使我在公司銷售部推出過這樣一項制度:所有一線銷售人員,在追蹤客戶或進行業務談判的過程中,必須拿出一定的時間份額,聊業務以外的事情(包括八卦),否則將受到處罰。對於那些與顧客接觸的時候除了業務上的事兒無話可談的人,甚至可以考慮直接辭退。

這些做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嘗試一下。

頂級銷售為什麼從來不做一錘子買賣?

以上,是業績好的員工每天的工作狀態;那麼,業績不好的員工每天都在幹什麼呢?簡單,他們每天都在忙於接待新客戶。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群相當敬業、相當勤快、相當努力的“好”員工,可事實上,恰恰是這些人,不但拖了自己,也拖了公司業績的後腿,是不折不扣的“壞”員工、“懶”員工。

為什麼這麼說呢?

是這樣一個邏輯:因為守不住(或懶得守)老客戶,所以只能開拓新客戶;而新客戶的成交率很低,導致他們的業績常常很不理想;業績不理想,又不願伺候老客戶,便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開拓新客戶,週而復始,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其實好好想一想,這些人實在是傻得可以。開拓新客戶是一件極其費勁,效率又極低的事情。不斷地開拓新客戶,恰恰是選擇了一個最笨的方法,走了一條最艱難的路;與之相反,活用老客戶則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捷徑。剛開始的積累過程可能會有一點點難,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也便一馬平川了。那個時候,你即便不來上班,天天躺在床上玩手機,也會有客戶自己主動找上門來與你成交。

這就是“量變產生質變”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