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收縮(第二章)剝削

帝國的收縮(第二章)剝削

對於帝國來說,擁有廣大殖民地的好處顯而易見,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先進文明有必要教化落後文明,轉移本國過剩人口,為本國失業工人提供就業機會,上層人士在殖民地大發其財,還能獲得舉世無雙的榮耀。

這一章主要寫印度是如何被剝削的,其實剝削的方式遠不止下面這麼多種。

關稅不平等

以印度為例,印度常年實施著貿易不平等條約,對於英國的貨物的稅率比其他國家稅率要低的多,當1859年印度大起義爆發後,由於印度政府財政虧空,需要消除赤字,殖民政府曾經在1859年將英國貨物的進口稅提到和外國稅率相等的地位,立即遭到了英國的反對。

印度轉而求其次,意圖發展自己的工業,由於英國輸入到印度的棉織品是需要交納關稅的,顯然成本上英國的貨物成本更高,在和印度本土生產的棉織品中的競爭處於不利,其結果是英國商人不停的對英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殖民政府取消了對英國棉織品的稅收,到1882年,印度廢除了所有的進口稅,導致印度民族工業遭受致命打擊。

1890年以後,印度殖民政府的財政愈加困難,殖民政府試圖恢復對英國棉織品的進口稅,遭到英國強烈反對,最後在1894年搞了兩個稅收政策,重新徵收一般進口稅,稅率5%,為了保證英國製造商的利益,對於印度工廠也徵等額的國產稅。

鐵路保證金

在1859年大英帝國全面接手印度以後,在殖民地的政府除了正常開支以外,支出費用裡面有一個項目叫“homes charges”此費用主要是用作鐵路保證金,英國官員退休養老金,東印度公司股息以及債務,英國印度事務部開支以及英鎊本息債務等等。

其他東西還好理解,這個鐵路保證金是什麼呢?印度為了解決修建鐵路資金難的問題,曾經搞出一套鐵路保證金的政策,這個政策有這麼幾個重點:

  • 私人資本無償獲得99年鐵路建設用地租賃權
  • 政府保證鐵路收益最小利潤為投資額的4.5%到5%
  • 實際利潤如果超過保證利潤,則利潤由公司和政府平分。
  • 為防止資本損失,政府提供1盧比等於1先令10便士的補償

這些話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假設中國開啟私人投資修鐵路,而你投資了100萬,政府保證你可以無償獲得鐵路用地99年的租賃權,並且政府保證每年至少給你分紅相當於100萬的4.5%,也就是4萬5,甚至可能有更多,並且為了保證你的資本不至於損失,你投入多少,政府在你投資的基礎上追加相應的投資,你投資越多,政府追加的越多。

相對於同時期的英國資本在本國才不過3.3%的利潤率(1870年以後英國投資收益率大降),以政府為信用的保證,加上如此高的利潤,自然吸引了大批的英國資本源源不斷的投入進來,問題在於第四條,也就是私人資本的投入多少,政府也應該有相應的投入,結果私人資本越來越多,殖民地政府也被迫越投越多,在1858-1859年,殖民政府補貼的保證金是60萬英鎊,尚不算多,而到了1881年,也就是20多年後,殖民政府僅一年就必須為鐵路保證金支付高達2824萬英鎊。

最終這些保證金越積越多,成為英國政府和資本家的囊中物。

中介行和經理行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後,印度就成為很多英國資產階級的“發財夢”之地,大筆的資金湧向了印度,這時候就湧現了許多所謂的“中介行”,專門從事向印度輸入英國工業品和向英國輸入印度農產品以及手工業品的貿易的中介服務,表面上看,這些中介行和你家旁邊的房屋買賣中介公司很相似,然而其實很不一樣。

這類的中介行由於通過中介貿易,因此關係面極其廣泛,加上殖民當局的鼓勵,中介行不但從事中介行業,而且還從事銀行的活動,不少中介行自己建立了自己的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

在中介行,銀行的支持下,印度迅速建立起了一大批種植園,雖然彼時美國的南北戰爭影響,輸入到英國的棉花變少,但是印度的種植園供應了源源不斷的棉花,毫無疑問這是對大英帝國工業的鼎力支持。

經理行其實就是中介行的高級版本,當中介行發展到極致的時候,就搖身一變,從中介行業直接跨入到金融壟斷行業,也就是所謂的經理行。

由於殖民統治瓦解了印度本土的金融機構,而經理行又受到殖民當局支持,印度的財富迅速向經理行手中集中,任何在印度新建的企業,都必須獲得經理行提供的資本或者資本保證,假設有些企業不願意受控於經理行,自己單獨建立企業,馬上就會面臨流動資本不足的窘境,不是破產,就是被吞併。

於是在印度形成非常奇怪的現象,以經理行為代表的金融壟斷資本,控制了印度的工業資本,以孟加拉的棉紡織業為例,9家經理行控制了孟加拉棉紡織行業工廠數的33%,資本額的50.3%,而其他部分由印度23家經理行分別控制,從而在印度形成一個辛迪加式的組織。

在這種情況下,新建立的企業幾乎都是經理行發起的,經理行發起以後,向社會出售公司股票和證券,當公司一旦開工後,經理行又可以通過已經簽訂的合同,從企業那裡獲得利率很高的投資和貸款利息,一個公司的利潤一半作為股息交給經理行,這種事情時有發生。

由於經理行控制的企業比較多,因此在企業經理原料收購和產品銷售中,經理行又可以通過合同抽取佣金,再使用合同欺詐的方式撈取鉅額利潤,很多印度企業自身虧損嚴重,但是經理行依然能抽到佣金,真是咄咄怪事。

除了這些手法,還包括東印度公司的債務,分攤大英帝國的戰爭費用,英籍官員的工資(在印度軍隊的英籍軍官的工資是國內的三倍),鉅額養老金等等。

殖民之所以被唾棄,一方面是宗主國壟斷了殖民地的各式各樣的貿易和金融,一方面把額外的開銷分攤到殖民地,大英帝國在印度折騰了那麼多年,結果印度最發達的還是種植園經濟,當年銷往中國的鴉片,實際上就是產自於印度的大吉嶺地區。在大英帝國殖民印度這麼多年,印度和西方發達國家來往密切,殖民印度三四百年,由於殖民地處處受控,既無法進行自主產業政策,也無法保護孱弱的民族工業,但是印度工業始終沒有什麼進展,不是沒有原因的。

比如說1934年取消對新興印度製糖業關稅保護,1937年又規定印度糖只能出口到緬甸,1924年拒絕塔塔公司的印度鋼鐵工業關稅保護,1899年強行把盧比和英鎊比價固定在1盧比兌換16便士,並且強行切斷印度盧比和白銀比價(19世紀後半葉,白銀價格大幅度下降,盧比是銀本位,因此盧比價格大幅度下跌,不利於英國對印出口,切斷和白銀比價,導致印度匯率大幅度上升,在甘地發起的運動中,就有關於對於匯率的談判)。

在這個問題上,最具有證明力的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大英帝國無暇分身關注印度,在戰爭期間各種材料獲得本來比較困難,印度此時的工業卻有一個大幅度躍升,印度民族工業莫名其妙的獲得一波強勢的發展,包括1939年的自行車公司,1942年的印度斯坦汽車公司,1943年紡織機械製造公司

即便是二戰後印度的執政者並不顯得聰慧,但是當年英國殖民時期,隔三差五的發生大饑荒,而獨立後的印度卻連一次大饑荒也沒發生,充分說明了獨立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