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再造社稷之功,一個人能安享晚年,另一人卻慘遭殺害

一,郭子儀

同樣是再造社稷之功,一個人能安享晚年,另一人卻慘遭殺害

郭子儀劇照

郭子儀,今陝西渭南人。最初以武舉人的身份,入仕從軍,一路坐到了太守的位置。

時間流轉,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漸漸開始耽於享樂。任用李林甫(成語口蜜腹劍,說的就是他),楊國忠之流,使得朝政腐敗,各階級矛盾不斷加劇。同時,負責守衛唐王朝邊防的節度使,集大權於一身,尾大不掉,儼然成為了地方的土皇帝。

唐朝的節度使中,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勢力最為強大。據記載,安祿山是胡人之後,長得大腹便便,但他卻很擅長跳一種胡旋舞,深得唐玄宗和楊貴妃喜愛。

楊貴妃本來就喜愛跳舞,安祿山正好投其所好。為了仕途,他甚至認楊貴妃為乾媽(實際上他比楊貴妃還大十幾歲)。仰仗他唯唯諾諾,溜鬚拍馬的表演,成功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掌握了實力最強的河北三鎮。

公元755年,安祿山終於露出他的狼子野心,起兵15萬叛亂。當時的大唐王朝承平日久,很多州縣武備鬆弛,很輕易就被叛軍攻破了(叛軍全是駐守邊地,常與契丹交手的精銳部隊)。

同樣是再造社稷之功,一個人能安享晚年,另一人卻慘遭殺害

安史之亂爆發

之後,郭子儀帶領唐軍和回紇聯軍(唐朝向回紇借兵平叛,可見唐朝中央軍戰力衰退嚴重),相繼收服長安,洛陽兩京。沒多久,因為小人進讒言,郭子儀被解除了兵權。同時叛軍內部也發生了內訌,先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掉,後有史思明殺安慶緒,到公元763年春,安史之亂終於平定。

郭子儀多次因小人讒言被罷官,仍然忠心於唐朝。安史之亂後,唐朝實力嚴重受挫,周邊少數民族蠢蠢欲動。相繼有吐蕃攻佔長安,僕固懷恩叛亂,回紇和吐蕃聯合犯邊,全靠郭子儀出面平定。晉劇《醉打金枝》,就講述了他兒子郭曖打昇平公主,唐代宗竟然沒有給予處罰,只是說“上輩人不管小輩夫妻間的事情”。可見代宗對他的倚重(換了別人,敢打公主,可能都被滅族了吧)。

同樣是再造社稷之功,一個人能安享晚年,另一人卻慘遭殺害

電視劇《新醉打金枝》郭曖和昇平公主劇照

公元781年,八十五歲的郭子儀病逝,諡號“忠武”(這可是極高的榮譽),得以善終。史書說他:“身系天下安危二十年”,有“再造唐室”之功。


二,于謙

最先知道他的名字,就是通過課本上的那首《石灰吟》。他的志向和抱負,都寄予在詩中。

同樣是再造社稷之功,一個人能安享晚年,另一人卻慘遭殺害

于謙劇照

明英宗時期,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覺得明朝給予的賞賜太少,發兵幾路來攻(就是為搶奪物品)。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帶領50萬明軍親征。由於準備不充分,加之王振瞎指揮,延誤行軍速度,使得明軍被圍困在土木堡。缺水缺糧的明軍大敗,幾十名將領戰死,英宗被俘(當然王振也沒逃掉,他被部下殺死,之後黨羽也被清除)

同樣是再造社稷之功,一個人能安享晚年,另一人卻慘遭殺害

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使明軍精銳損失大半。也先挾持明英宗,浩浩蕩蕩向北京殺來,形勢萬分危急。當時有大臣建議遷都到南京,暫避鋒芒,于謙嚴厲斥責他們,說一定要保住北京,不能成為第二個南宋。吏部尚書王直等官員,和英宗同父異母的弟弟郕王都支持于謙,大臣們的心,才安定下來。

為了不讓也先利用明英宗,來使明軍就範。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奏請太后,立郕王為帝,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便安定人心(于謙在這裡就得罪了明英宗)。於是,郕王即位,史稱明代宗。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北京的保衛工作。

因為防衛北京的精銳部隊,在土木堡損失殆盡。于謙急忙調遣山東,河南,浙江等地軍隊入京;並提拔有才能的將領,分守北京九個城門。動員百姓加固城防,操練兵士,嚴陣以待。

也先大軍到達北京城下,想要利用明英宗誘捕明軍將領,但沒有成功。之後,也先大軍多次發動進攻,都被明軍擊退,而且損失慘重。時間一久,天氣寒冷,加之各路勤王明軍陸續到達,也先不得不撤退。明軍趁機追著打,大破也先。

明朝度過一次覆滅的危機,于謙功不可沒。

同樣是再造社稷之功,一個人能安享晚年,另一人卻慘遭殺害

明朝北京保衛戰

後來,明英宗被放了回來(也先拿著是燙手山芋,不能獲得好處),還是稱太上皇。看著皇位被弟弟佔了,明英宗心裡應該很不爽。果然,沒幾年之後,趁著代宗病危,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迎立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

英宗復位後,石亨等人誣陷於謙準備擁立襄王,要謀反。對於這一荒唐的指責,英宗竟然默許了(沒有英宗許可,于謙死不了)。1457年正月,于謙在崇文門外被斬首,天下為之冤。到了明憲宗時期,才得以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