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赋诗:曹操《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正值秋风萧瑟之际,一时兴起所作,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海赋诗:曹操《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海在诗人笔下具有了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高潮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这类作品。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观海赋诗:曹操《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1700多年前曹操观海赋诗的地方,毛泽东击水游海后,次日,毛泽东纵笔挥毫,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观海赋诗:曹操《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新中国第一步宪法就要诞生,毛泽东心情舒畅,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就要到来了,我们到有潮水的地方去。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办公休息,7月31日下午,他来到了1700多年前曹操观海赋诗的地方,击水游海后,次日,毛泽东纵笔挥毫,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

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上阕写景,景中有情;下阕写史,史中有意,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全诗生动地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仿佛是在历史的浪潮里舒展自己的情感想象,喷发出历史巨变中特有的自信和惬意。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毫不费力的借眼前凉风轻轻一带:“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点明主旨的,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关于写这首词的缘由,毛泽东在1962年4月曾说,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情绪伤感、风格柔靡,没有豪放的,所以特意用《浪淘沙》的词牌反其道而行之,写一首奔放豪迈的词。并说,他很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豪迈,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