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教育现象:浅谈“微班”的教学与管理

浅谈"微班"的教学与管理

"微班",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人数很少的班级。2013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规定"农村小学走读半径不超过2公里","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这样,一些本来要撤并的小学教学点被保留了下来。而这些教学点服务范围内,本来人口就稀疏,再加上近几年青壮年劳动力举家外出打工,造成教学点的生源越来越少。我们所在的学校只有三个教学班,每个班的学生都很少,其中一年级12人,二年级8人,三年级10人。整个学校的总人数,还不如人家一个班的人数多,显然这三个班就是典型的"微班"。

"微班"与几十人的大班级相比,教学工作量确实少了不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似乎也很轻松。但是,"微班"的教学与管理,也并不是只有利没有弊。

首先,"微班"的学生人数少,很难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对老师而言,面对宽敞教室里寥寥无几的学生,实在很难神采飞扬地讲课。就像鲁迅先生在《社戏》里所描述的, "铁头老生平日里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事给白地看呢?"对学生而言,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因为人数少,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被老师追问多次,大家被搞得身心俱疲,缺少了集思广益的氛围。早读更凸显出人数少的劣势,大班老远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而我们的"微班",即使所有的孩子都可劲地朗读,又能造多大声势呢?

另外,我们的生源质量也面临很多窘境。偏远农村地区,不光经济发展落后,优生优育的思想观念也同样落后。我们每年都接收一些聋哑、智障或者有其他残疾的孩子,他们没有机会去特殊学校上学,只能跟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学。我们的不是特教老师,没办法为他们提供适合这些孩子的教育。然而,这些孩子却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麻烦。如果是人数几十人的大班,还可以把这个麻烦"稀释"一下。可是,对我们来说,却是雪上加霜。

还有,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跟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老人们本来就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而平时地里的活又很忙,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就是很大的问题,小孩子的手、脚、脸和衣服都常常脏兮兮的。再加上他们也没怎么上过学,于是对孩子思想教育和学习管理,就更无从谈起了。不少孩子的家庭作业根本不可能在家完成,只能以"罚"的形式在学校里补。原本由家长负责的家庭教育,也转嫁到了老师们的身上,无疑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但是,老师的辛劳仍然无法弥补他们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形成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阴影。这些孩子中,有的性格孤僻,整天沉默不语;有的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骂人打架;有的调皮任性,故意闹出千奇百怪的事来。他们非常难管教,让老师们非常头疼。

面对林林总总的困难,我们没有驻足不前,而是努力探索适合"微班"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我们长期坚持走访留守家庭,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渐渐明白,这些老人和孩子对未来同样充满期望,他们只是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改变现状。这些老人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有他们特有的智慧,他们口中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树不修剪不成材"这些朴实的话,诠释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也让我们青年教师很受鼓舞。我们尝试从专业角度深入浅出地跟老人交流教育问题,给他们必要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合理、更科学地教育孩子。改变了诸如"不打不成器"的错误观念,杜绝了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同时,我们与个别的"问题"孩子,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帮助他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给他们提供适合的课外读物,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英模人物的品质,从中获得做人的道理。久而久之,我们跟这些老人和孩子,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也直接推动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

2012年以来,我们抓住济宁市教育局"教学点改造工程"的机遇,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我们充分利用配备的电脑、音体美器材、图书和多媒体设备,开好信息技术课,开足音体美课,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利用多媒体上好每一堂文化课,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总之,我们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全体师生和家长的聪明智慧,让这些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城里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

"微班"是教育事业的薄弱一环,而且,受社会的关注很少,我们还面临许多棘手的困难。许多新考选到偏远教学点的青年教师,不适应艰苦的环境,纷纷调走了。随之而来的师资短缺和教师老龄化,成了制约教学点发展的"短板"。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兼任三四门副科的教学,工作任务很重,还难以实现学科教学的专业化。我们期盼更多社会各界人士,来关注、帮助"微班"健康发展,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你不了解的教育现象:浅谈“微班”的教学与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