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卸下冷漠,何时拥抱美好

恐惧来自不去探索未知的疑惑,

歧视来自没有设身处地的理解。

1981.6.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世界上没有一种病是无法治愈的,只是在当下的医学发展下我们是否具备了制造出能够与之抗衡的药物的条件。这些年来,顶尖艾滋病医疗科研团队在不断的努力,艾滋病携带者们也都满怀着希望在多如繁星的医疗资讯中仔细的筛查。我们始终相信艾滋病迟早有一天会完全被医疗团队攻克,到那时一定会和普通的感冒一样容易治好,让携带者们不再痛苦和迷茫,早日回归到健康人群中。

在逐渐对艾滋病日渐了解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在头条号下关于艾滋病人的评论和互动,坦白来讲是有一些感悟的,因为艾滋病的感染多数与性相关,而性在中国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半露半遮的娇羞模样。

在中国闭塞的性观念和平时的医疗观念的带动下,人们对于艾滋病的恐惧远远大于对其的根本防控意识;试想如果现在路边有一名男子感冒发烧而昏倒,大多数人都会去为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递上一杯热水,轻轻告诉他不要害怕,或者去带他看医生,我们会试着为这个人奉献出一些力量,特别是在这个新媒体爆炸的时代中,也许发个微博,发个朋友圈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将问题解决。但是如果现在你知道路边有一名男子得了艾滋病而昏倒,很多人都会变得惊慌失措,因为对于艾滋病的“恐”而彻底忘记人性中基本存在的关怀和爱,甚至对他恶语相向,这就是之前我想阐述的一种心态。

对于很多艾滋病患者来说,最大的痛苦并不是生理上的病痛折磨,而是心理上的畏惧和惶恐;他们惧怕任何公开场合下谈论这个病,他们没有知心的朋友理解身上肆虐的病毒所带来的痛苦,也没有贴心的知己了解他们因为这个受到多少折磨和打击。

如果这个病种真的在人的心里受到重视,如果这个病种的名称不是“谈艾色变”,如果每个人肯花上十分钟去了解这个病,了解他的发病原因,了解他的传染途径,那么艾滋病是否真的可怕到我们谈论起它的同时充满了恐惧,艾滋病人是否真的贫贱到让人疏远到被人嫌弃甚至唾骂?

我会偶尔看下编辑在头条号,公众号,微博等相关媒体上发布的艾滋病讯息,每一个种类的信息,都会从它相关的留言中窥视到其冰山的一角。所有人的都是打了鸡血的,针尖麦芒的各抒己见,因为发表意见总会获取到相同的认可的声音,所有的方向都是A或者B,除了正面就是反面,意见的洪流总会将你的舆论带到一个方向,然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代表的是什么方向的基础上,无由的发起谩骂。

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人选择了”保密“,原因很简单,如果将自己的病情公开给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么他们也许会丢掉亲人的亲情,爱人的爱情,朋友的友情等等……

我们要如何解决这种歧视,误解?要如何消除这种语言的暴力?要如何才能捂热大众冷漠的心灵?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无法靠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种群就能完全消除和避免,不过我们愿意为之努力!

首先,我想对大众说,请你们正视艾滋病,请你们在理解这个病种的同时设身处地的多为他人着想,不求你们接纳艾滋病人,只希望你们不要歧视他们,请少一些谩骂和不理解,请你仔细阅读一些相关艾滋病的防控文章,也请洁身自好也请保持冷静的对待自己的感情。

然后,我想对艾滋病携带者们说,请你们保持心态的平和,每个人只有到达特定境界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生命的可贵,也真正能尝尽人生的冷暖,你们先要客观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你们要积极乐观的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要告诉那些恐艾的人如何去预防,要证明给那些歧视你的人你的内心有多强大!

我想告诉你

你们并不孤单,因为总会有人在为你们发出声音:

拒绝歧视,拒绝谩骂,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重视!

何时卸下冷漠,何时拥抱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