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釉「帝王秞」,帝王之色,因爲能擁有它已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


【黃釉葫蘆式執壺】龍,是中國古代一類神物,常被統治者用來象徵天子,有時也會走下神壇,到民間遊一遭。有一種顏色,自古表徵地母,與母親河同姓,與中華先祖同德。明清時期,它比龍有著更加專制的應用和身份象徵,它就是黃色。

【黃釉描】黃釉器具從商朝就開始出現了,初為黃釉陶,至唐宋,黃釉瓷已有自己體系,只是釉色灰暗,黃的不純正。黃色在中國一向是“帝王之色”,明清時期燒出了真正意義上,鮮明亮麗的黃釉瓷,自出生之日便被宮廷壟斷,嚴格規定,只有帝王才有權使用。到明永樂,黃釉瓷才真正蛻變,釉色鮮豔奪目,氣質高貴非凡。當然,這樣的美色很快就被皇帝發現了,並將其藏於宮廷。連太后和娘娘們也愛上它,因為能擁有它已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

【黃釉金彩犧耳罐】明弘治時期的嬌黃釉,更令很多人淪陷,施釉時將釉汁澆在瓷胎上的,稱為 “澆黃” 釉;又因它的釉色嬌嫩滋潤,光亮如雞油,又稱為“嬌黃” 或 “雞油黃”,胎質細膩,暖暖的蛋黃色,再說都有食慾了。


【雍正款黃釉盅】史料記載,明清時,全黃釉瓷只有皇帝,太后和皇后能用。往下數,皇貴妃用“白裡黃釉瓷”,貴妃、妃就用“黃地綠龍瓷”,嬪用“藍地黃龍瓷”,地位再低級,就與“黃”無緣的。

【淡黃釉瓶】淡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

【淡黃釉蓋盒】乾隆皇帝更是位“黃控”達人,“落選之次色內有黃器,並五爪龍等件,民間未便使用。”在殘次瓷器處理上,乾隆皇帝批覆說:有五爪龍的殘次品在地方上處理就算了,黃釉瓷的殘次品一定要拿回宮中銷燬,不容他人褻瀆了。清代的黃釉瓷,不僅造型完美,做工精細,更有十足的皇家氣派,而且不斷有新釉色創燒出來,如蜜蠟黃、檸檬黃等,讓人耳目一新。


【黃釉暗雲龍盤】乾隆之後,皇權走向衰落,黃釉瓷也不例外,得以保留至今的黃釉瓷,更是堪稱無價寶,現在已很少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