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2018年7月6日—9日,第三屆“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同濟—華南農大論壇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辦。論壇以“生態智慧引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圍繞傳承、創新、融合、教育、實踐等五大方面議題展開討論。作為新興的學術領域,論壇旨在應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需求,通過多學科融合、傳承創新、思維方式轉換,探索人類社會自我良性和諧發展的路徑。

主辦方:同濟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國際生態智慧學社(ISEW)、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 (SEPR)、期刊社、《中國園林》雜誌社、《風景園林》雜誌社。

會上,學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孟白先生髮表主旨報告,題為《生態實踐中的歷史因素》,以下為報告全文:

生態實踐中的歷史因素

孟白

(學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作為一個非風景園林專業、非城鄉建設規劃專業、非生態專業的外行,來參加這個論壇,而且還要演講報告,連我自己都感覺有點匪夷所思,生怕浪費了諸位的時光。在搜索了歷屆論壇的報告,並仔細揣度論壇的主旨意趣之後,我想就讓我站在一個生態實踐的愛好者和關注者的立場,用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的視角,反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和城鄉建設規劃,彙報一下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因此,報告的觀念、用語以及用詞肯定既不規範也不學術,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一、生態實踐中的歷史因素

近10多年來,我參加過一些地方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城市的新區規劃的評審工作,涉及的區域範圍有地市、縣級的,也有溼地公園一類小範圍的。另外,20年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領域、歷史、考古、人類學專業互動密切,其間不斷產生一些思考。以我粗淺的認識,“生態實踐”體現在許多方面的項目之中,包括規劃、設計、方案實施、產品運營。應當說,在各類項目的前期調研、踏勘和規劃設計中,或多或少都注意了歷史元素(要素)。一個區域的歷史要素,既包括自然環境的演變,也包括人文活動的更替。獲取的方式和滿意度不同。

1. 自然環境的演變。藉助自然科學有關專業的方法和成果,無論是現當代的自然環境狀況,還是歷史時期乃至史前時期的狀況,以及災害狀況,獲取的資料可以滿足需要。

2. 人文活動的更替。獲取資料的目的,是瞭解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變更,文化現象存在的情況(原生的,還是傳入的?興盛和衰亡的過程和原因?文化遺存還是活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藉助考古成果、歷史文獻以及人類學、民俗學的田野調查作業,可以獲得部分需要的資料,但是所獲取的資料存在“不完整”和“不得已”的情況 。

① 不完整。針對一個目標區域,上述學科的已有成果和研究、調查方法,無法給出不同時期的完整資料。或者說假以時日,未必不能獲得滿意的完整信息,但往往項目完成時間有限,不可能等待。造成信息不完整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大致歸為:戰亂災害的消滅和中斷;歷來缺少文獻記載的傳統(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中國曆來輕視對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記錄;現居民是新近外來移民。結果是,獲取的資料信息只是一些碎片,既無法在時間軸上串連有序,也無法覆蓋整個區域。這對於把握目標區域不同時期的特徵和本質,往往會起到干擾和誤導作用。

② 不得已。中國直到幾十年前,或者說不到一百年前,一直是農耕和遊牧的自然經濟社會形態,其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受制於自然環境的程度遠遠大於今天。很多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是“不得已而為之”。以建築方式為例,諸如黃土高原的窯洞,西南山地水邊的高腳屋,內蒙古的蒙古包,環境使然。而福建山區的圍屋、川東的牆堡式大院,則出於防盜匪的需要,可以說是無奈之舉。這種不得已的無奈之舉,固然體現出了古人的生態智慧,但其形式是否有必要在今天的規劃設計中保留 甚至彰顯?身居其中的居住者的體驗如何?

忽略歷史要素可能會不完整、不得已的情況,可能導致規劃設計“跑偏”,推導出似是而非的結論和方案。舉一個例子:現在若干個省市聯手在做的“恢復京杭大運河舊貌”的宏偉工程。當初鑿通大運河,以後近千年的疏浚維護,大運河的功能就是運輸。從政治上來說,大運河促進了南北方的大一統局面的維持;從經濟生活上來說,大運河形成了南北方物資交流,並且讓北方都城能養活幾十萬、上百萬居民;從景觀上說,沿岸的聚落、建築及其習俗,都是由漕運而生,為漕運服務的。100多年前大運河功能已喪失存在的需要,那麼,恢復大運河的舊貌,恢復什麼?幹什麼用?無非是耗費鉅額資金建造大量的假古董和歷史上從未存在過的公園。這種做法值得讚揚,還是摒棄?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與老同學、論壇發起者和主持者象偉寧教授相聚。

二、用虛擬化的圖景復原消失的世界

類似恢復大運河舊貌的項目很多,如“重修長城”、“再造圓明園”,其共性問題都是捨本求末:忽略歷史上這個事物存在的功能已經消失了。魂沒了,恢復個“殼”(而且是不倫不類的殼),有無必要?

我認為,保存,記錄,甚至再現、復原歷史文化舊貌,是十分有意義的,但不一定只有修造實體化的景觀、建築物這一條途徑。將過去存在過而現已消逝的景觀虛擬化復原在包括紙質或其他材料上,讓今人和後人直觀地看到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片段,瞭解文化是如何從古至今一步步演化發展而來。這是一條值得探索開拓的路,也是我的團隊——學苑出版社10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編繪、出版“歷史景觀復原圖”。

1. 歷史景觀復原圖是什麼?

顧名思義,歷史景觀復原圖就是用地圖類的繪畫,表現一定歷史階段內一個地方的人文與自然景觀。

中國有幾千年跌宕起伏的歷史,出現和仍存在許多民族,幅員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同一個地方,時間軸上不同的點,景觀也不同,例如西安,漢代長安和唐代長安都城格局就不同。同一個時間點上,不同地方景觀各異,事件紛呈。歷史是一層層疊加起來的,要一層層揭開,復原出當時的景象。每一幅歷史景觀圖,實際上是人類文明史某一層的一塊碎片。碎片多了,拼綴出的全景圖就可以更加清晰完整;一層層的圖景多了,整個歷史的圖景也更清晰完整。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孟白社長與現場嘉賓互動

2. 歷史景觀復原圖編繪過程

隨著時間推移,景觀會不斷變化,甚至變得面目全非,繪製歷史景觀圖最關鍵的就是要解決“復原”的問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利用當代遙感、地圖成果,史學及其他人文學科成果,美術表現形式這三個方面的結合。

第一步,調取有關區域的衛片、航片和大比例尺地形圖,經過比照、加工,生成反映現在地貌的底圖。

第二步,收集、鑑別、選取繪製對象的歷史文獻資料,包括文字、繪畫 、照片、古地圖等,越詳細越好。這一步十分關鍵,沒有詳實細緻的資料,就像“無米之炊”,而對於資料的比對鑑別也十分重要。一是古畫,作為藝術作品,大多誇張、變形,與實際地貌差別較大,只能根據文獻資料來恢復其本來面目。二是古地圖,大多簡略、不精確, 需要校正。三是文字資料,原始記錄本身即道聽途說而非親眼所見,傳抄過程中的錯誤,都會產生誤導。在這個階段,編繪者還要多次到實地踏勘,一方面核實現狀與資料記載的出入,另一方面感受現場氛圍 ,把握地貌、景觀、文物的特徵。

第三步,繪製。首先是選視角。景觀復原圖不同於傳統地圖以圖標、點線來表述,而是要繪出具象的景物來。每幅景觀復原圖,都需要選擇最能反映該景觀特徵、主體的角度。視角選定後,要選擇最適宜表現內容特色的畫法和畫風。以往我們看到的類似的景觀圖,基本上都是採用水彩、水粉、素描畫法,這些技法更適合表現立體透視感。但是我們更著力嘗試的是採用中國畫技法(當然,透視關係沒有因循國畫舊則),目的是用中國畫法畫中國的景觀復原圖。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明十三陵(局部)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居庸關(局部)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釣魚城抗蒙(元)之戰

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尤其是古今變化巨大的地方,只要歷史悠久,資料豐富,都可以做。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出席“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論壇並演講

(摘自《鳥瞰古文明》繪者:〈法〉尚·克勞德· 高爾文)

結束語

在中國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很多地方的景觀要發生改變,何況很多歷史景觀在幾十年、幾百年前早已改變。在地面恢復舊貌,既無可能,也無必要。例如古蜀道,現在的很多公路路段就修築在原古道路段之上,怎麼恢復?三峽沿岸在蓄水後淹沒的一些碼頭、小鎮等,也不可能恢復。再如北京的中關村一帶,由於鄰近圓明園、頤和園這些皇家的避暑辦公場所,清代曾集聚上百個王公大臣的府邸園林,現在不可能把年創利稅上百億元的寫字樓拆了恢復舊日景觀。再有遼寧興城—河北山海關一帶的明代長城體系,十分壯觀,但是重新砌牆有什麼用。而類似這樣的十分值得讓世人瞭解的歷史景觀,在中國數以千計、萬計。我認為,用繪製歷史景觀復原圖來表現,是值得做的事。

今天在座的各位先生、女士,大多是風景園林和城鄉建設的專業人士。繪製歷史景觀復原圖,各位具備其他任何專業所不具備的素養和技能。我衷心希望各位在今後的工作中,捎帶手做一點副產品——歷史景觀復原圖,許多人在許多地方做,積少成多,多年以後,會看到我們大家為中華文明的傳承所做的貢獻。

這也是我今天冒昧來此講了一大堆外行話的初衷。

謝謝大家。

學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