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六讲

上章回顾和复习

我们先来简单总结和复习一下上一章,原始章的内容。在上一章,总共讲了这样三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是,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是为人之本,也是治人之本。人之所以失去经天纬地,治人治事之能,沦为平庸之人,是人的退化造成的。重新接通人的根本,也就是道德仁义礼,人才能重新变得超凡脱俗,成为圣贤。自己成为圣贤之后,然后才能获得治人治事的能力,才能立功立事,给天下人带来美好的秩序和生活。

第二个道理是,超凡入圣,具备了经天纬地治人治事的能力之后,若要立功立事,还要等待时机到来。君子得其时而驾,天人合发,可立绝世之功。

第三个道理是,如果时机未到,强行逆天而为,会遭致祸患。如果时不至,贤人君子,可以退而隐身,守道传道给后人。

原始章在第一章,开宗明义提纲挈领地把《素书》的主旨都讲清楚了。很多同道会问,那具体怎么才能从普通人,变成贤人君子呢?后面的五章,都是紧紧围绕原始章,给出的具体操作手册。

第二章正道章,对应的是道。第三章求人之志章,对应的是德。第四章本德宗道章,对应的是仁。第五章,遵义章,对应的是义。第六章,安礼章对应的是礼。这是《素书》整本书的脉络和结构。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六讲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在原始章,告诉了我们基本的原理。接下来,告诉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在本章,进一步具体的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贤人君子的三个品类。第一品贤人君子,为人之俊,也就是俊士。第二品贤人君子,为人之豪,也就是豪士。第三品贤人君子,为人之杰,也就是杰士。

之前有同道问,能不能具体的给出些对照标准,好知道自己的修为,到了那种境界。我们讲完正道章,对这个问题,可以一目了然。

正道章的正和道,是指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说过,《素书》整本书,都以人为核心。正是使之正的意思。类似于正本清源一词里,正的用法。道,是指人之所蹈的那个道。使人合于道,使人所行之道为正,正人之本,这便是正道之意。道正之人具体是什么样的呢?本章给出了具体的阐述。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六讲

德足以怀远

关于《素书》中德的解释,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还有清楚的地方,可以复习《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四讲》。

有同道问,德具体是什么呢?德无法具体的说它是什么,因为德不形。我们可以通过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以类比。德是道用来生养万物的一座房子,万物如果失道,则会离德。离德就会被从这座房子里面赶出去。

被赶出这座房子之后,道不载,德不府,就如同失去根的树,如同被剪断脐带的胎儿,被道弃养后,这样的人就会枯萎,就会生病。也就是庄子说的,被天所刑,被天所戮。

人们对道德通常有种误解,认为道无所不包,德无所不容。即便是伤天害理的妖妄异端也要包容。实际上,是看书不仔细,才产生的误解。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今舍慈且勇,死矣。老子还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些都是说,人失道离德,道就会停止衣养他。他最后就会不得其死。

可见,道德对人既能生,也能杀。既能资,也能刑。侧重道的生与资之功,强调讲仁慈,这是儒家。侧重道的刑杀之功,这是法家。儒之仁,法之刑,只是道的两个侧面。原本他们是一体而不分的。只指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用其一不用其二,这都是不行的。就好比一张纸,我们不能只让它存在一面,不存在另一面。

道何时生益万物,何时刑杀万物呢?靠德的作用。有德者,道生之资之。无德者,道杀之刑之。因此,福在于积德,祸在于悖德。

何以积德?老子说,就是要修炼合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德越积越厚,则所能蓄养之功,就会越来越博大。一开始以德养身,继续进阶一步,德更加深厚,就可以蓄养一个家庭。接着是一个乡,再接着是一个国和整个天下。

就像造房子一样,一开始是一个小房子,只能自己住。后来是一个大房子,可以让自己的配偶和子孙都住在里面。自己有了房子,然后是让所有的人都能有房子住,这是德被天下。对于更大的天地,谁给天地盖房子住呢?老子说,道给天地盖房子居住,能容得下天地的这个至深至远的德,老子说它叫玄德。

德足以怀远,是说贤人君子,其德要能泽被天下,才能称得上是德足以怀远。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六讲

信足以一异

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能诚实守信,别人就会什么都听他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老实巴交的实诚人,别人都会对他言听计从吗?并没有。这不符合现实中的情况。可见,这里的信足以一异,不是这么理解的。

这里的信,是指德真,方能德信。合乎道则为真,合乎真则为信。只有真,才能成为唯一的,自然的,真实的道德判准。什么是真呢?真又是以什么为判准呢?以道为判准,以天为判准。

如果没有唯一的真实的判准,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天下永远都不可能形成太平的秩序。所谓的太平,就是天下统于一。

德足以怀远,更深入一步,要能为天下统一道德。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庄子在《天下》篇中,对于道裂为百天下大乱的世道,感叹道:圣贤不明,道德不一。

所谓的圣贤不明,是说德不足以怀远。所谓的道德不一,是说,没有足够的贤能,来统一天下的道德,是以信不足以一异。一,统一之意。异,各种纷乱的一家之言,非大道之论,只是道的碎片,或者是不道的异端妖妄之说。

信足以一异,是说,圣贤之人,要能够统一天下的道德。既然天下无二道,那么出现了那么多的学说和道德,必然大多数都只是道的碎片。甚至,是异端或者方术。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异端,是因为大道隐匿,异端才趁虚而入。只要圣贤神明,道德统一,异端必然会被消灭和铲除掉。道裂之后,也能够复反如初。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六讲

义足以得众

前面我们讲,义是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如果贤人君子,能够让天下道德统一,赏善罚恶,立绝世之功,让天下必然会恢复太平秩序。秩序恢复了,人人都能够生活的更自然更幸福更安乐,自然而然的都会前来归附。是谓,义足以得众。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人天然的渴望天下有道,因为天下无道,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过着一种精神流浪的生活,和现实中困苦颠沛的生活。合乎道德的自然而然的生活,才是人最适宜的生活,这是人的道德本能。就如同,离开家的人会特别的想家,特别想回家一样。

之所以世与道两相丧了那么久,大家流离失所了这么久,人们还没有回家。是因为圣贤不明,没有人还记得那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更是忘记了回家的路。

可见,本句并不是说,我讲义气,大家就都会服从我,都会听我的,跟着我干事业。这只是比较流俗的理解,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意思。《素书》讲的是经天纬地之学,这个大前提,要时刻牢记。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六讲

才足以鉴古

大家都知道,读史可以明智。但是历史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对于历史的理解,现在流俗的观点认为,历史就是记载以前的人,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这是对历史最根本的误解。

《尚书》讲,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所说的执中持道,才是史这个字的本义。治国爱民,何以治之?当然是执中持道治国。历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也。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

天官通过天文观测的图法为基础,制作历法。观象授时是农业的核心。史官通过史书,来记载、匡正、损益,并不停的修正人与天道的关系,并传继君王治国的道术,这个叫历史。

我们看到的史书,都是过去朝代的史官记载并流传下来的,把历史称之为过去的史书,也可以说得通。但是把历史只理解为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这是说不通的。因为历史的核心,在于记载君王以天道治国这件事。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把所闻所见的一切都记下来。

历朝历代,圣贤如何执中持道治理天下,有什么得失和经验教训,史官们都要记下来,给后面的君王提供正面的和反面的教材,作为其治国理政的参考。后世的君王,也可以根据这些史书,对前朝的制度,进行损益,来制定当朝的新制度。

贤人君子,以治国为志,他必然要学习和通晓之前的君王和圣贤们,是如何以天道来治国的。这需要非常卓越的心智,才能完成。首先,他自己得通道。其次,他得能从之前的君王和圣贤们以道治国的得失,得出经验和教训,并对其进行总结和损益。所谓损,去其蔽。所谓益,维其新。

有了这种心智,才能具备了足以鉴古之才。鉴古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六讲

明足以照下

在上一章,我们讲有道之人,只有得时,才能立绝世之功。不得时,也只能蓬累而行,没身而已。可见,有了道术之后,能不能立功,得时是最关键的。

怎么才能得时呢?《易经·革卦》云:“君子以治历明时。”治历,既要治天文和历法,又要治历史。如此,才能明时。时,指天时。明,通彻明晓的意思。照下,是指通过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能够对当前的社会,居高临下地进行俯瞰和洞察。

天地运行,都是有周期的,这是天文周期。我们的文明,是建立在天文基础上的,所以人文周期,也就是朝代兴替,取决于天文周期。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天文周期的推算,来得出当前人文周期的时间表。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过往人文周期的推算,也可以得出当前人文周期的时间表。

对于能够做到明足以照下的贤人君子,他们是俯瞰洞察当前的世纪,所以他们连算都不用算,是直接看出来朝代兴替的。前面我们讲,黄石公是怎么预判出来秦要亡,以及又是怎么预判出来汉将立的。他如果愿意的话,直接看就可以看出来的。

对于得道之人来说,他们处在更高的层级,看王朝兴替这种更低层级的人文现象,就如同一个人蹲在路边看蚂蚁那样。明足以照下,是不是这么讲起来,非常的匪夷所思?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六讲

此人之俊也

古人把贤人君子,品类分的有很多。比如,豪、杰、俊、英、贤、圣,都是用来形容贤人君子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能力的大小,和功德的大小。而且不同的典籍里面,对这些字的训义,是不统一的。

比如《白虎通圣人引辨名记》训义,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

《鹖冠子·博选》训义,德千人者谓之豪。《淮南子·泰族》训义,百人者谓之豪。而且,各个朝代,对于举士纳贤的选拔制度,和对圣贤之人的评价标准都不一样。这里我们以《素书》中的标准为准。

在《素书》中,并没有采用这么复杂的分类体系。而是把贤人君子,分为三大品类。最高的一品,便是俊士,是学道用道最优秀的人。其次是豪士,再次是杰士。按照《素书》中的标准,俊士便是指圣贤之人。是可以为天下立道德的人,可以为万世开天平的人。

本一讲,我们先讲到这里。下一讲,再把正道章后面的两段讲完。

附《素书》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六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