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有些人覺得西方哲學很熱門,而中國哲學無人問津?大家對此有何看法?

哲學詩畫


為何大家在學習哲學時,都很熱衷於西方哲學,而對於中國的哲學卻總是不加重視,甚至無人問津呢?難道中國哲學沒有可取之處,還是沒有像西方哲學那樣,形成一定的系統讓人們為之著迷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探討下這個問題。

一位網友是這樣理解的:

西方哲學史更具邏輯性,可讀性強,相比之下,中國哲學顯得晦澀難懂,西方哲學觀點是兩極化的,如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兩者之間選擇一個為第一性,在中哲思想中,它們是統一一體的,但如何統一的呢?這裡中哲中沒有說明,也沒有強的證據支持,不像西哲中,兩個極端有兩種最強的證據及依據支持。

在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中,“入世的哲學”與“出世的哲學”對立,“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對立,它們並沒有被取消,而是被統一起來了,如何統一起來?求這個答案就是中哲的精神。

在強調以上的,東方思想觀念裡,兩種極端是一元化的,這種統一的一元化,造成最大的麻煩在於,無論你怎麼說,兩個極端它都是對的,這就成了最大的困擾,在中國歷史進程中,這種一元統一自然之道的哲學思想,形成了傳統,而不加以變化和改進,進導致了中國封建迷信的思想。

西哲的可讀性強,是因為其邏輯性強,字字清晰,文章結構完整,意思表達明確,反觀中哲,從文言文中解放出來的白話文,不斷地試圖找準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可謂艱難,比如《道德經》的白話文譯,不同版本不一樣的意思,自己讀了,自己也感覺有不一樣的意思,這麼多意思和譯文,到底那個才是“最接近”於原作者的?

文字表達不清晰造成了理解困難,同時也需要“悟”前人的意思,暗喻性過於強烈。

而隸屬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恰好解決了我國的歷史思想上的主要矛盾問題,成為了符合我國的哲學思想。

除了以上原因,也有不少人認為中國沒有系統的哲學。

另一位網友認為:

中國算得上哲學的書籍只有《老子》《易經》,其它的如《論語》都是倫理學書籍,算不上哲學。西方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到現代的康德,形成了完整的哲學體系。這不是西方哲學比較熱的問題,而是古代中國很少研究哲學的問題。中華文化研究的是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問題,西方文化研究的是人與心靈和諧相處的問題,各種宗教研究的是人與神靈的問題。哲學將來可以是關乎人類肉體和心靈同生共死的問題,超越宗教。

而哲學大家馮友蘭認為:

中國並非沒有哲學或哲學大家,而是在鴉片戰爭前,沒有形成自己的科學體系,中國在建國前一直沒有科學,而不是沒有哲學。馮友蘭說,中國哲學家多沒有精心形式系統的論著,更不像西方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樣,擁有自己的一套哲學體系。但這種體系只是形式上的。要是論實質的話,中國哲學是有實質上的體系的,也能自成一派。所謂大哲學家的哲學系統或體系,就是指實質的系統,而不是指形式上的系統。

有學者認為中國哲學沒有進步力量,總是在原地打轉。馮友蘭對此也不認同,他認為董仲舒講孔子,王陽明講孔子,還有後來的新儒家講孔子,都是以發展進步的思路往前推動的,並沒有舉步不前。再比如郭象的莊子註解,已經對莊子的思想進行了強有力的發展和推進。由此看,中國的哲學是進步著的,發展著的,並不是一潭死水。

馮友蘭認為要說中國沒有一種學說體系的話,那不是哲學,而是科學。試著回想下歷史,在建國前,近200-300年的科技發明創造中,中國能排上號或佔有一席之地的幾乎沒有,偉大的三次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機的發明,第二次是電的發明,第三次是計算機和通訊發明)一次都沒有我們國人的身影,想想都是可悲的。就連我們現在穿的西裝,都是西方人發明的。人類歷史上所取得的偉大科學成就,大都集中在歐洲和美國,這充分說明了那時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落後和閉塞,也證明了當時政府對科學和技術的不夠重視。

中國為何沒有從哲學中產生出科學?

世界文明古國,在剛開始都有科學的萌芽,尤其是古希臘時期哲學,很多的哲學家本身就是科學家和天文學家。但在所有的文明古國中,只有西方人(實際上就是歐洲人,尤其是西歐)開始認真的研究並實踐了科學,增進了知識與權力。但中國的哲學家並沒有按照這個思路發展,而是認為我們尋求知識是為了增加幸福。中國的哲學或哲學家總把“立德、立功、立言”作為自己的使命,講究”內聖外王“之道,其最高目標或終極理想是聖人之德,帝王之道。至於那種把自然的各種原理搞懂和控制的知識,中國的哲學家並不以為然。

說白了,就是中國的哲學趨向於注重人是什麼,而不注重人有什麼。一個聖人即便完全不懂科學知識,也可以做聖人。由於這種一開始就形成的固定思維,所以,造成了中國人從一開始就不重視知識的自然運用,往往是處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之表層。由於不重視科學,故僅有的最初的科學的萌芽,也沒能被延續下來。以至於到了近代,也沒有像西方那樣,形成完整且正式的科學體系和科學制度。只是到了五四時期,才發現了科學和民主的重要性,大張旗鼓的開始學習和借鑑起了西學,那個時期,西學蔚然成風,學習西學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只要是稍微有些學問之人,大都有著西學東漸的趨向,甚至達到了一種全盤西化的病態程度。

馮友蘭指出,除了科學,知識論、方法論和邏輯學在中國哲學中也幾乎很少,即便有,也地位不高。這跟中國哲學的自我認識和主觀客觀有關,即中國哲學往往把個人與宇宙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像西方哲學那樣,把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個人與世界一分為二地分開來理解和對待。因此,中國哲學在邏輯思辨、分析推理、二元對立,以及實證方法等方面,一直沒有出現像西方哲學中的繁榮現象。

為何人們對西方哲學那麼熱衷呢?如果你有更好的見解或理解,歡迎後臺留言,與眾多哲粉一起探討,進步。


哲學詩畫


什麼是哲學?這很重要。按哲學分認識論和本體論兩部分的理論。中國哲學幾乎都是本體論。比如陰陽五行理論,應該屬於本體論。可以說自漢代以後幾乎沒有認識論了!先秦遺留的經典,無論是道德經還是四書五經中都有認識論,但幾乎都被屏蔽了!而認識論,認識論的方法論是知識的知識,西方近代哲學比如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辯證法都是認識論。邏輯學也是。可以說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是本體論的哲學。再說了,瞭解世界就是要了解西方哲學。再說了,中國好像沒有純粹的哲學,都跟政治聯繫,主要是政治學。有的比如易經則跟方術和迷信算命什麼的聯繫在一起,學習它們難找到哲學哲理。東風個人觀點,作為一個現代人一定要學西方哲學,以掌握知識的知識。中國純粹哲學應該首先由國學大師從種種經典中提純出來,編成中國哲學書,以供一般人學習。


東風別業


這反映出來的是中國人開放的好學程度。

受中華文明影響,國人對認識有了個很清晰的路徑:知不同。對新奇事物的興趣,從你對這個詞的內心欣喜程度,就可以感受。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有合理的不同觀點,都需要不恥下問。最終,孔子成為聖人。

對外界的興趣,不等於忽視自己。盛唐的展現,多是以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興盛得出,其中,中華文化為主。

以從國外傳過來的馬哲為例。清閉關鎖國,列強入侵,國人被逼外出學習,以期獲得國家的強大。馬哲的引入,也有過過於遵從蘇聯用工人階級奪取城市的過程,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也遇到過阻力。。被引入的馬哲,必須與中國的實情結合,才能發揮其自身的先進。這個實情,也就是中國自己的,有別於其它國家的生態環境,包括對人,家,國的哲學認識範疇。因此,如果有人說國人不行,只會學習他國。就只能對他說,那是因為他出於對國人學習後呈現出的偉大,太過驚訝。

古文裡很早,就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天時地利人和;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等等,都能說明,中國人對學習的過程認識程度。


呵呵188431979


西方的哲學簡單通俗,西方是解釋普遍規律,中國的哲學是解釋宇宙規律,不在一個層次上。

如果高層次的那麼好理解,世界就不存在大師了,人人都是大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