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內戰的癥結是什麼?

娟花兒


南斯拉夫內戰是指從1991年到2001年發生在巴爾幹半島的戰爭。

巴爾幹火藥桶絕非浪得虛名,自古以來由於民族矛盾,宗教衝突,巴爾幹地區戰爭戰爭長期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一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就是發生在巴爾幹地區。

二戰結束後,在強權人物鐵托的鐵腕以及威望之下強行捏合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六個共和國組成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以下簡稱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卻和蘇聯交惡,並沒有屈服於蘇聯的強權之下,而是選擇了獨立發展,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屬於社會主義陣營。

由於鐵托的強權和威望,再加上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雙重壓力,巴爾幹地區國家抱團取暖,所以在鐵托統治時期南斯拉夫的很多矛盾都被掩蓋,比如在南斯拉夫中佔有人口優勢的塞爾維亞人就長期受到鐵托的壓制,高壓政策不但沒能緩和民族矛盾,反而使得矛盾日益加劇。

實際上早在1974年南斯拉夫修改憲法後,各加盟共和國就獲得了高度自治的地位

,比如各國邊防部隊只服從自治區政府,獲得了和南斯拉夫人民軍同等的地位,再比如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獲得了高度自治,已經激化了塞爾維亞人的情緒,只是由於當時鐵托還在尚能震的住局面。

1980年鐵托去世,長期受到壓制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抬頭,各種矛盾無可避免的暴露出來,南斯拉夫的解體是無可避免的。

80年代末東歐局面,強大的蘇聯面臨解體,蘇聯作為一個整體對於西方國家的威脅大大降低,而作為東西方陣營的緩衝,南斯拉夫的存在顯然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1990年底斯洛文尼亞獨立公投通過,斯洛文尼亞獨立。

1991年,克羅地亞和馬其頓相繼獨立。

1992年波黑宣佈獨立。

隨著各個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南斯拉夫政府軍開始四處鎮壓,也拉開了巴爾幹半島的十年內戰。

南斯拉夫內戰其實就是民族主義和強權主義之間的一場戰爭,舉個簡單的例子,第一個獨立的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其國內人口90%以上都是斯洛文尼亞人,而且在南斯拉夫中又是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從地理位置上也更靠近西方國家,東歐劇變的風潮下,斯洛文尼亞明顯沒有必要再趟這灘渾水,所以斯洛文尼亞的獨立即便是南斯拉夫政府軍也沒有鎮壓的理由,而其他國家的獨立之路卻非常波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