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授外公,恕我直言,移民也无法解决你们家的“牛蛙之殇”

iKids写在前面的话

每年的九月开学,也就意味着新一届幼升小战役的拉响。这个时候,一般都会有关于政策的谣言,也会有成功牛蛙家长谈攻略,也会有失败普娃家长谈经验。

现在升学压力大,我觉得每一个有策略、有计划、有坚持的家长都是值得赞赏的,无论他们选的是哪一条路。

但最近刷屏的那位“为祖国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退休教授外公”,我真的很希望这一篇文章是西班牙移民机构的软文。否则我很替文章里的孩子感到痛心疾首,因为恕我直言,退休教授到文章最后以为自己想通了?

其实并没有。

这位作者外公,你们整个家庭的思维模式没有改变,孩子依然游离在自己的人生之外,没有家人认真去思考(或者愿意承认)孩子可能就不是牛蛙(文章里牛蛙的定义就只有升学),也许他就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孩子,读上中、进清华这条路也许就不适合他。但为什么还要这么逼呢?

因为不是孩子想赢,而是你们大人怕输。

所以我作为晚辈也要说一句,移民也不可能解决你们家的“牛蛙之殇”,移民面临的陌生新环境,反而可能让你脆弱的女儿更加无力独自承担。

外国有长大后快乐做个建筑工人的小孩,外国也有从小一路鸡血要爬藤进哈佛的小孩。所以这位教授在文末很有文采地写了一句话:

“再见了大上海,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慢点长大的小孩。”

这样的小孩,上海是给不出,西班牙也给不出,哪怕他eb5等六年去美国还是给不出,因为这样的小孩,只有一个细水长流、健康快乐、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家庭才能给得出。

退休教授外公,恕我直言,移民也无法解决你们家的“牛蛙之殇”

中产阶级说自己阶层得来不易,靠教育传承保阶级?

换来的是孩子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特权阶层有王位爵位要世袭,底层老百姓浑浑噩噩,唯有靠读书打拼奋斗出来的中产阶级,觉得自己的阶层特别岌岌可危,因此拼了命也要给孩子打鸡血好好读书,因为教育可以保住阶级传承。不好好读书,就会一下子滑落到底层老百姓,哎哟想想就可怕。

这是现在很多人都通识的一种观点。

因此这位退休教授写到:

第三代能否成才,决定着我们这一辈或者我女婿女儿这一辈,我们所奋斗来的社会地位与资源阶层,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

然后他开始举例说梁思成、林徽因、高晓松。梁和林的时代不同,且不谈,但说到高晓松,我觉得高晓松所受的教育里,最值得羡慕的不是这位外公说的“他身边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亲戚”,而是他的妈妈是个真正豁达的知识分子。他在很多采访中都提到过,“

妈妈说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不要以为眼前的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一生。

现实中,他妈妈现在还在流浪,一个人背包走遍世界;他妹妹没有买房,钱花在骑摩托车穿越非洲,在撒哈拉一个小村子里给人当导游。(这些都是他微博里看来的)

在我看来,高晓松妈妈的见地,才是真正高级知识分子的教育视野。

而退休教授的外公,对于孩子考学失败的不能接受,更多是因为他在“爱孙子”和“爱自己的面子”之间划了等号,而他可能还没意识到。

他自己写说:

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来自街坊邻居。我们家一直比他们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

所以我为什么说希望这篇文章是软文,如果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子女教育都是这样的视野,那我们还能指望什么?等他们全家移民到了西班牙、到了美国,发现比他们优越的家庭有大把。大人照样会希望孩子只做一件事:

而孩子可能穷尽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退休教授外公,恕我直言,移民也无法解决你们家的“牛蛙之殇”

清晰的kpi要因人而异

学点无用的,更有益人生

这位退休教授说:“我女儿要求外孙记得第一个词叫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他认为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教育。”

那您有了解过吗?这个在外企被普遍引用的词kpi,每年究竟是怎么制定出来的?那也是要根据你去年的业绩,让你和你的老板一起定,你的能力能做到多少,你的老板期望值有多少,然后一起给出一个合理、努力可达的目标。

你们倒好,什么都替孩子全盘决定。但从结果看下来,你们这些大人并不具备制定合理可实施的kpi的能力

我也反对孩子浑浑噩噩,糊里糊涂浪费时间,所以kpi为导向是好的。但kpi应该根据孩子的热爱来制定,孩子到底爱什么?有人去关注过吗?

文章里的那位孩子也许爱的就是足球,如果送他去足球培训班,他就不会装病、逃课,没准就能振兴中国男足了。让一条鱼去爬树的行为很不聪明,却是我们作为家长经常不知不觉在做的,因为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给孩子下结论。

另外,孩子的童年如果被kpi吞噬了,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既然这位外公说高晓松,那看看高晓松在做什么?他给女儿zoe一张写着名字的卡片,对家庭事务有投票权;他让女儿一定要多学点“没用的事”,无论是学琴、还是在音乐会晃悠,无论是学骑马、还是在马场晃悠,

而矮大紧说过的一句话真的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同:

多学些无用的事,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地度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真的太重要了。成功当然要去努力争取,但是哪有人的人生是可能永远成功、事事成功的啊?外公文章里的小孩,为了读私立幼儿园,备考abc,连足球都不能踢,这在童年简直是天大的本末倒置。

当然真正好的私立幼儿园,绝不可能支持家长这么做,推着孩子去多做运动都来不及。

退休教授外公,恕我直言,移民也无法解决你们家的“牛蛙之殇”

去公立幼儿园和小学就是逃避,移民就不是逃避?

在那篇热帖里,外公反复强调,上海四大名校,好比上海滩四大家族,录取率低至5%。而孩子痛苦还无果的三年、压力太大引发抽动症的三年,都是为了这“四大名校”。

我孤陋寡闻,不知道什么四大名校是哪四大,录取率这么低,考的题目还是:唐宋八大家是谁?回答不出来时,面试官会不屑一顾地问“你怎么哭了”

---不是学校不要你,这种学校哪怕要你,去不去恐怕都要三思。

面试官的这种态度,反映出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问唐宋八大家是谁这种考题,说明要的无非是会死记硬背提前学习的孩子。

所以不要你又so what?之所以学校不要你你就要去移民,说白了就是作为大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自己孩子到底要什么。

外公感慨说:移民就是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人生啊。事事有选择,时时有回转。”

这位外公,你真的太天真了。

在你认为逼得孩子无路可走的大上海,请问你们给孩子选择了吗?给孩子回转了吗?你不是逼着孩子华山一条路只能考那四大名校吗?

那等你西班牙过度完,终于到了美国,发现读书还要拼爹拼妈拼阶层,全部拼完还要拼皮肤颜色上大学呢!

那时候的你又将和美国告别吗?到那时候才幡然醒悟的话,孩子可没有另外十八年来供你们做试验,让他“慢慢长大”了。

iKids(i-Kids)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感谢你的阅读和分享。我们写过的学校和玩乐推荐,应该是上海最丰富的品质亲子生活信息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