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学校的家长真的只有更累,但我不后悔

两年前的这时候,我自己小孩通过上海一所国际学校的面试,我们家长也通过了面试,最后拿到了offer。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正式成了一名国际学校的家长,开始接触我小时候未曾接触过的国际化教育。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种学校选择,大家都读公立学校,家里学区好点的、有些背景关系的,能读到比较好的公立学校。

而作为家长,我爸妈盯着我的,无非是放学做完作业再去玩。我还记得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的班主任找到我父母,说“你们可以开始给她请家教了,大家都在请”。这所谓的“大家都在请”,也是指一拨为了考名牌初中的人。那时候我妈才醍醐灌顶地开始送我去少科班、请家教。

至于学校活动,好像也从来没有父母来参与的印象。只有春游秋游,有那种旅游资源的家长会赞助学校一下大巴、游船什么的。

而我初中就开始住校,父母更是放手,老师没什么大事根本不会找父母。这么想来,我的父母作为家长,在配合学校这一块还真是比较轻松的。

所以我也很想当然地准备好,做一个“乖乖配合”的家长,就这样懵懂地进入国际学校。转眼两年了,我发现这还真是两个世界。现在选择读国际/双语学校的家长越来越多,我决定分享一下我自己这两年的心得。

当国际学校的家长真的只有更累,但我不后悔

图片来自google

为什么学校要面试家长?因为“理念相同”这四个字原来意味着那么多;

国际学校的家长更累,因为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

当初学校面试时,问到了我们家谁带娃时间比较多、谁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

我们坦诚地说双职工家庭,谁的时间都不多,但只要有时间,我们都愿意留给孩子。

还记得当时老师说:“我们认为学校、家庭、社区是一个三角形,中间是孩子。我们是稳固的三角合作关系,缺谁都不可,三个都一样重要,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当然,我们完全赞同您的理念。任何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不管的行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 当时我们回答时,说的是我们的“理念”,但当时的我,的确是低估这个“理念”背后要付出的时间的。

当国际学校的家长真的只有更累,但我不后悔

国际学校的小学头几年,阅读、运动都是被重视的,但刷题却几乎没有。学校更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品格行为的培养,所以学校的活动非常多,所有的孩子都超级爱学校,都愿意在学校里一直呆着。

那为这些活动付出最多的家长肯定是ptsa家委会的成员,他们几乎是要付出一份全职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学校里有大量的活动都是靠家委会来组织的。

所以家委会几乎相当于一个非常成熟的event agency,面对的客户还是预算相当有限、要求却还不低的。学校每年的大活动、每个月搞的各种social小活动,几乎都靠家委会。国际学校的大活动做得很专业,阵仗不输中大型商业活动,资源还都是靠家委会去四处争取来的。

可能有人要问那老师做什么?老师负责教学,以及在这些活动里,老师是一个辅助配合的角色。比如圣诞节班级搞party,那么grade mom、room mom会一起商量活动方案,是年级一起搞、还是各班各搞?然后方案出来和老师商量,哪些部分需要老师配合再提出来。所以主导的那一方肯定是家长。

除了学校常规活动之外,还有些非常锻炼孩子的课外活动,也是靠家长志愿组织。比如很多国际学校里都有的boy scout\girl scout(童军),就完全是靠家长志愿者才能做起来。无论去徒步、camping、参观企业.....都由家长组织。

国际学校的家长能力都很强,资源也很多,这些活动组织得相当有声有色,孩子在这样的集体活动里得到的成长当然有目共睹,背后家长的付出却是必须。

当然家委会也好、room mom、童军也好,这些参与的家长都是志愿者性质的,没有酬劳,也不强迫。

但只要是希望孩子能融入这个环境的家长,都会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做。

当国际学校的家长真的只有更累,但我不后悔

图片来自google

没有人“喂”你,全靠你主动去了解

我们小时候的家长会,老师会贴出排名表,一目了然。不那么残暴的学校里,老师也会告诉家长,最近你孩子退步了,你要赶快去补课。或者再不济,看看孩子考了多少分,对比平均分,心里也就有数成绩怎么样,对吧?

到了国际学校,我却一头雾水。

老外擅长正面鼓励,对孩子的形容永远都是:wonderful, awesome, doing very well!

成绩单(report card)是有的,但是没有分数的,一般就几档,特别好的有exceeding,大部分人就是average/meeting,表示你达标了;实在不行的就是approaching,一般收到approaching的中国家长那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即使都达标了,作为中国家长,我还是心里没数啊。中国家长习惯了和人家比,而不是和自己比。所以没有横向比较,总觉得心里没底,最怕的就是“还行还不错”几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孩子和其他同年级孩子竞争完全比不过,那不是当头一棒嘛。

所以我身边有的家长是密切维护自己的“横向比较网”,时不时把上海几大国际化名校的孩子放一起看看,阅读level是不是一样?数学进度是不是一样?中文学的难度是不是一样?写作水平是不是一样?

说实话,看着都累。

还有些家长就到处送补习班,无论缺不缺都给我补。国际学校还补英文,这也是很常见的,到哪都有鸡血家长。

当国际学校的家长真的只有更累,但我不后悔

也有很多身边的家长说,“我也没办法,因为老师什么都不和我说。”

的确,老师不会“喂”给你。在国际学校里,老师找我的次数很少,尤其在小学头两年,因为行为习惯的问题找家长的概率,要大过于因为学业问题找家长。

而家长要做的是自己角色的转变,从“被动”变成“主动”。你会发现,老师也好、学校也好,简直是一座资源无穷的宝库,等着你去选适合自己的拿来用。

要建立主动高效的沟通,对家长有两个要求:

第一是要对孩子做到心里有数,孩子有什么优势、有什么问题,家长究竟需要老师给到你什么样的建议,这些自己要有大概的脉络;

第二是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国际学校的老师职业感更强,所以提前写邮件和他们约个时间谈,一定是好过放学时拉着他们不停说。如果主教老师是外教,当然还要有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

当国际学校的家长真的只有更累,但我不后悔

转眼两年过去了。

经常有朋友问我,读国际学校轻松吗?

对孩子来说,我想可以用“轻松”来形容他们的心态,但事实是他们很忙、竞争也激烈、但因为大环境总是在正面鼓励他们,所以孩子们都非常阳光和自信;

对家长来说,轻松与否是个人选择。对小时候没有接受过国际教育的我们来说,国际学校就好像一场旅途,走得有多深入、看到的风景是否多,不同的选择结果会很不同。

仔细想想,无论读哪种体制的学校,其实这个道理都一样。父母是否用心,一定影响孩子的人生,毕竟没有人会天然而然成才的。

iKids(i-Kids)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感谢你的阅读和分享。我们写过的学校和玩乐推荐,应该是上海最丰富的品质亲子生活信息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