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大家對杭州和南京的就業前景印象很不同?

先說結論:

1、當大家比較兩個經濟發展程度無代差地區的就業或者工資時,可討論的行業範圍本來就很窄。

2、杭州在互聯網產業上的優勢的確太大,杭州互聯網能發展到如此高度,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下面分別解釋:

先說第一個結論:

下面是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7年我國各行業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排名。

需要注意的是,“非私營單位”不單指國有企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城鎮非私營單位包括城鎮地區全部非私營法人單位,具體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和港澳臺投資等單位。

主要就是把個體戶、私人創立的無限責任公司等排除在外。

這個表,說白了,就是it、金融、科研三個行業明顯高於均值。其他行業,除了以藍領、體力勞動為主的以外,都差別不大。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當大家做行業比較時,討論較多的會是那些各領域的人都有較大可能轉移過去的行業。

比如:醫生、電力、建築,都有較高的專業門檻,與絕大多數非專業人員無關。

於是,比it、金融、科研工資低一檔次的電力和醫療,也不會在大多數人的討論範圍內。而且,作為體制內行業,收入並不完全市場化,地域這個屬性不明顯。

金融業方面,杭州2017年的金融業增加值是南京的78%,體量差距不大,都不是華東的金融中心,比不出個所以然來。

至於其他行業,由於收入差別都不大,在南京的傳統國企,或者是在杭州隨便什麼企業打個工,互相之間的收入和個人發展拉不開差距,個人差別遠大於地域或者行業差別,沒啥好比的。

推導下來就是:同檔次城市的就業機會pk,基本就侷限於it、金融、科研這三個領域。

具體到寧杭,就是南京說自己體制內大學和科研院所多,杭州說自己互聯網發達。

下面說第二個結論:

杭州的互聯網優勢大到什麼程度?

2016年的“信息傳輸、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排名:

北京第一,2806億

杭州第二,1671億

上海第三,1619億

深圳第四,1380億

廣州第五,802億

南京600多億,其他強二線普遍在300-500億區間。

“信息傳輸、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個什麼東西呢?——這個門類包含了幾乎所有信息產業相關的服務業(不包含製造業)。

具體包括:電話、廣播、電視、互聯網接入(運營商提供的上網服務)、集成電路設計、互聯網服務等...

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內容都與我們通常所說的互聯網企業無關。

電話廣播電視互聯網接入這些,都是傳統的行政中心城市具有很大優勢——相關央企的全國或者大區總部。

比如,上海vs杭州,上海在電話廣播電視互聯網接入集成電路設計方面都有明顯優勢。

但是,杭州在信息服務業的總量上仍然超過了上海,僅次於帝都——帝都對其他城市是碾壓的優勢。

而且,杭州的同比名義增速是33.6%,上海是17.8%。

這體現了杭州在“互聯網服務”這個子類上的巨大優勢。

而南京,600億vs1600億,信息服務業體量相比杭州差太遠,在這方面真正產生了大眾都可以明顯感知到的差距。

就是因為杭州有阿里麼?

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阿里,或者說以阿里為核心的電商產業鏈。

那麼為什麼阿里誕生在杭州?——有必然也有偶然。

必然性就是從90年代開始,浙江成為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輸出小商品的先鋒,隔壁的蘇滬,則更多是臺資為核心的組裝加工貿易。

2000年,浙江進出口278億美元,其中出口194億美元,出口遠大於進口——境內資源+勞動力生產出口,外商投資企業只佔出口的27%。

同年,江蘇進出口458億美元,其中出口256億美元,出口略多於進口——兩頭在外加工貿易,外商投資企業佔總出口的56%。

最典型的臺資加工重鎮蘇州,外商投資企業佔出口比重高達79%。

2000年,浙江實際利用外資24.8億美元,江蘇的數字是66億美元。

馬雲創業初期的中國黃頁、b2b,就是為了給巨量的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和海外客戶嫁接上聯繫。

而臺資組裝業,就是成熟大企業的內部產業鏈,不需要馬雲這樣的中間人去做境內外對接。

1999年,中國高速公路里程1萬公里,上網人數400萬。

2003年,中國高速公路里程3萬公里,上網人數7000萬,一半省份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

當國內基礎設施初具雛形後,2003年,淘寶網誕生,馬雲從給浙江輕工業小廠和海外商戶牽線搭橋,進一步提升為為給浙江輕工業小廠和國內群眾牽線搭橋。

從這條路子可以看出,就算沒有馬雲,有浙江發達的中小輕工企業的外貿、內貿需求存在,浙江也必然會有別的大型電子商務企業誕生——這是一種必然性。

而偶然性就是沒想到馬雲會把阿里做成一個超越電商領域的帝國——電商支付金融物流文娛...

年營收400億美元,而且基本都是純服務營收,不存在買入賣出這種高流水低增加值的情況。這400億美元裡是大比例的增加值——資本利得、員工收入、財政收入,以及佔營收比例不大的計算資產的折舊。

相比於阿里,網易則是個更加體現偶然性的例子:

寧波人丁磊畢業後不久南下廣州創立了網易郵箱,後又北上帝都創立網易門戶,此後又南下廣州二次創業網易遊戲,從2010年左右開始,丁磊的重心又轉移到了杭州。

不只是遊戲業務杭州分到一杯羹,網易此後推出的新產品——雲音樂、考拉、嚴選、未央、公開課等,60%都在杭州。

阿里和網易發展到現在讓杭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副中心”:以阿里為核心的電商鏈條,以網易為核心的遊戲和多元化業務鏈條,以及由巨頭演化而來的各種小型創業公司,讓大多數互聯網從業者在杭州都能找到合適的崗位。

以2017年北大畢業生就業城市選擇來看,第一名北京,第二名深圳,第三名杭州。上海只能排到第6,南京也只能排到第8。

從2017年清華畢業生的公司選擇來看,除央企外,第一名華為,第二名騰訊,第三名網易,第四名阿里。

總結一下就是:

人們一般在討論城市的就業對比時,大多隻會討論收入明顯高於均值、人員流動、專業流動較大的少數行業——互聯網金融、少許科研。

杭州因為某些必然性和大量的偶然性,在互聯網領域取得了相對於其他強二線城市的巨大優勢,且這一優勢還可能會繼續集聚和加強。

結合這兩點,當人們、特別是學歷較高、流動可能性較強的群體在比較寧杭就業機會差別時,更加認可杭州,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大家對杭州和南京的就業前景印象很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