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农村酒席上的“缸肉”是怎么做的?

夜猫子是谁


海宁缸肉是海宁市及周边地区的一道著名的乡土菜肴,海宁人喜欢叫它酥肉,因为在海宁人眼里,一块好的缸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酥而烂。

缸肉的制作除了需要肉缸,最好吃的烧法是用柴火烧,所以,除了在饭店之外,想要吃正宗的缸肉,还真得去农村。 1、制作缸肉要选取上好的,新鲜五花肋条肉,肥瘦相间,三层分明。

2、将五花肉洗净并刮净肉皮上的细毛,切成均匀的,大块的四方块,然后用稻草十字形将每块肉块绑好。

3、烧缸肉最传统的,也是最能保持肉的原汁原味的锅具是陶缸。因为陶缸传热慢而均匀,非常适合炖肉。在同等时间里,陶缸比普通锅类煮出来的肉更酥烂,更入味。

先在缸底均匀的、薄薄的铺上一层干净的稻草杆,然后再整齐的码入肉块。这样做一是防止糊锅,二是稻草可以吸油,三是让肉吸收稻草的清香。 4、再倒入没过肉块的清水,加入盐、老抽、黄酒、红枣、枸杞、姜块、葱结等调味料,有些还会加入自己秘制的汤底,缸底用柴火烧旺将水煮开,沸腾煮上三四十分钟,待肉块表面上色后加入白糖或者冰糖,转入中小火焖上四小时以上,一直待肉绵酥、浓香、味醇、汁稠即可。

经此法炖出的肉,肉皮呈琥珀色,轻按就能出油,肥肉入口即化且不腻口,瘦肉酥烂绝不会塞牙,实在是人间一大美味,据传当年苏东坡也曾被此缸肉的美味折服,正是在此基础上创制了“东坡肉”。 不过,现在很多农家酒席上,为了方便和省时,会直接用大锅来制作这道缸肉,虽然烧得仍是柴火,锅底铺的也是稻草,但是在口感上,远比不上用陶缸炖制的来得酥香软糯。

如果朋友们实在馋的不行,想自己在家制作的话,也可以用砂锅,没有稻草,就用棕叶或荷叶代替稻草铺在锅底,当然,这样制出来的缸肉只能算是翻版缸肉了。


陌上花开且缓归


海宁缸肉其实就是东坡肉的前身,你可以仔细看看其制法,与东坡肉差别不大👌

曾有史书记载,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苏东坡曾捐钱给海宁的安国寺来建造大悲阁,顺便还写了一篇《宋安国寺大悲阁记》,这说明苏东坡肯定是来过海宁,至于吃没吃海宁缸肉,没有记载。

后来到了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被贬黄州,苦闷之中无处发泄,就开始当上了美食家,自己在家做猪肉,他在所著《猪肉颂》中写道:“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看见没,很明显就是海宁缸肉的做法,只是苏东坡将“大缸煮肉”改成了“瓦罐煮肉”。后来苏东坡辗转到各地为官居住,这种猪肉的制作方法也随着四处流传,最后老百姓就直接叫它做“东坡肉”啦👌

海宁缸肉曾经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制作流程电视上面都介绍的七七八八了,正宗的做法是用陶缸煮肉,陶缸传热慢而均匀,炖肉更酥烂入味。另外还要用土灶,烧柴禾才是农家做法。

这些准备工作完了,就是将大块的五花肉要用稻草捆起来,据说是为的是吸收到草木的香味(其实壹周君倒觉得是为了方便取放),陶缸里加水,加老抽和黄酒,先煮再焖,一直到焖透。至于加红枣、枸杞这些都是后来人改良的做法。

制作好的缸肉最后是要被切成小块来吃的,食客这个时候可以观赏老板的精致“剪刀手”,用长长的竹签挑上一小块放入嘴巴里,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多层次的味道一起涌现😁这就是所谓的:“色同琥珀,入口则消,含浆膏润,特异凡常”。

说到这里,壹周君还是建议大家去海宁当地的缸肉店品尝吧,比如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贾师傅海宁缸肉。

这种地方特色美味,也只有身临其境,用文化底蕴带入味蕾,才能吃的尽兴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