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需要這樣的企業擔當!

中國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需要這樣的企業擔當!

今天,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

與此同時,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在洶湧襲來,全球經濟與產業格局正在發生鉅變!

2018年的這個夏天,或許正是世界格局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對於中國來說,這不僅是一次艱難的考驗,更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是事關國運的關鍵一戰!

沒有緩不過來的壓力,就沒有壯士斷腕的動力。實施更大規模的改革開放,堅定的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對改革開放40週年最好的禮物,更是我們打贏這場貿易戰的最大法寶。

經歷了四十年改革開放洗禮的中國,早已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和信心去應對這場挑戰,打響新舊動能轉換的攻堅戰!

作為中國第三經濟大省,作為中國新舊動能轉換的試驗田,山東被國家寄予厚望,肩負起先行與探索的重任。而山東自身經濟結構和發展質量帶來的挑戰和壓力也前所未有。

今年1月3日,國務院國函(2018)1號文正式批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試驗區,是十九大後獲批的首個區域性國家戰略。

國家層面的政策有了,任務就落到山東身上,未來的路應該怎麼走?

6月14日,領導考察山東,在浪潮集團高端容錯計算機生產基地說了一段話,也許正是如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解答。

他說,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能否過坎的關鍵。要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大力培育創新優勢企業,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那麼,什麼樣的企業稱得上是創新優勢企業?山東又能夠依靠誰走過這道坎?

中國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需要這樣的企業擔當!

一、誰是引爆山東的新舊動能轉換的奇點?

以“大象經濟”著稱的山東,從來不乏大企業。

但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這些以“重”著稱的大企業,轉起身來更為艱難,很多反而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拖累。

所以,真正能夠引領新舊動能轉換的龍頭企業著實稀有。

要麼,就像全球第一白電品牌海爾那樣,通過自身在產業巨大的影響力,學習互聯網企業,向平臺型企業轉型。比如,最近海爾就把自己的定位從家電企業改為物聯網生態企業,致力於打造全球最大的大規模定製解決方案平臺,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智能製造新生態。

要麼,就像濰柴那樣,一邊不斷突破柴油發動機和動力總成的核心技術,一邊大力發展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業務,實現向高端製造、綠色製造的升級。

而兩者兼具,本身又身處新動能領域的企業,在山東,可能只有浪潮一家。

在重化工產業佔比70%的山東,你很難想到會出現浪潮這樣一家代表著新經濟的科技巨頭。

也許正是山東的務實穩重,撇去了互聯網的浮誇,留下了開放與進取的精華,才因緣際會成就了這樣一家企業。

中國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需要這樣的企業擔當!

而對於正在全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山東來說,顯然再也找不出另外一個浪潮這樣的新經濟旗幟。

在技術方面,浪潮高端容錯計算機使中國成為全球除美日之外第三個掌握這種核心技術的國家;在市場方面,浪潮服務器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三、中國第一,互聯網服務器和AI服務器更是處於壟斷地位,成為中國互聯網運行的基石。

在代表新動能的雲計算、大數據領域,浪潮政務雲佔有率全國第一,大數據綜合實力全國第一,為全國140個省、市政府和50萬家大型企業提供無處不在的雲服務,承載8000+政府部門、超過3萬個應用。

這樣的數字經濟成績在山東黑壓壓一片鋼鐵水泥、石化重工中,絕對是一抹鮮豔的亮色。

更重要的是,浪潮不僅僅自身在新動能產業做得風生水起,而且能夠通過自身的計算力和數據資源,打造數字經濟的全新生態,帶動傳統企業轉型。

浪潮很早就提出數據是未來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並著力推進政府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還獨創了“公司+創客”的大數據雙創新模式,支撐A創客(從事數據應用開發)和B創客(從事數據生產採集)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培育千萬“中國數商”。

與海爾面向內部的創新創業平臺不同,浪潮這一平臺面向的是全社會,其帶動的新經濟生態更為龐大。

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的話來講,浪潮就是要做數據領域的“阿里巴巴”。

前不久,工信部公佈的擬支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8個平臺,涉及山東的有兩家,一個是海爾COSMO Plat,一個就是浪潮工業互聯平臺。

這對製造業為主的山東來說,無疑是轉型升級的強大助力。

山東不缺大企業,缺的正是這種擁有互聯網基因,能夠做平臺、建生態,以點帶面的核心型企業,把山東的新經濟做出強大的產業集群,並利用數字技術幫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智能製造。

正如杭州有阿里,深圳有華為,浪潮對於處在新舊動能轉換陣痛期的山東來說,正是那個能夠引爆新經濟的奇點。

中國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需要這樣的企業擔當!

二、阿里、華為、浪潮,推動社會進化的力量

即使放眼全國,能夠成為新經濟奇點的企業也不多。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技術革命與工業革命面前,舊的商業模式必然被打破,那種靠堆積產能做大的模式已經走到頭,那種胡吃海喝虛胖的企業難以依靠。

縱然強如摩托羅拉、諾基亞、柯達,也不得不走進歷史的故紙堆,美國工業文明的象徵GE,也被無情的踢出道瓊斯工業指數。

時代需要的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需要的是能夠完成進化的基因。

“進步”容易,“進化”很難。

它們必須是這個時代以及所在領域的佼佼者,必須有能力在大變局中開啟新的時代。

比如,催生互聯網商業模式進化的阿里巴巴,實現通信技術進化的華為,還有帶動IT產業進化的浪潮。

阿里巴巴的偉大之處在於通過電子商務,創建了一個基於互聯網的全新商業體系,將中國的製造業產能、勞動力、消費端高效的粘合起來,並逐步形成一個覆蓋社會各個領域的互聯網帝國,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使中國在互聯網經濟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華為則是基於中國人特有的奮鬥精神,成功攀上了世界通信行業的最高峰,成為中國民族企業在高科技產業崛起的代表。而華為每年數百億的研發投入,也讓擁護者們奉為堅持自主科技創新的典範。

浪潮不但先後開創了中國的PC產業、服務器產業,並在國內企業中率先向雲計算、大數據轉型。這讓浪潮在雲計算時代不僅具備了先發優勢,其中國最強的軟硬一體化綜合實力也藉助雲計算這一新技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

如果說互聯網的上半場是屬於阿里巴巴的消費互聯網,那麼浪潮真正的發力則在互聯網的下半場。在這場涵蓋了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企業、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諸多產業在內的變革中,浪潮幾十年的行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經驗將得到充分的發揮,而這些恰恰是互聯網企業所不具備的。

比如,“數商”這一類似於“電商”的平臺型發展模式,卻把電商簡單的貨物交易,上升為數據資源的開發和新經濟的培育,其構成的產業生態將比電商更具生命力。

孫丕恕也信心十足的對媒體說:將來能夠取代電商的,一定是數商。

而他頭上的光環,也由“中國服務器之父”變成了“中國數據開放第一人”。

中國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需要這樣的企業擔當!

三、任正非、柳傳志、孫丕恕,大國十字路口需要怎樣的企業家精神?

當中美貿易戰的戰火燃燒到科技領域,國人終於清醒的意識到,做“中國組裝”易,做“中國製造”難,能夠實現自主創新突破,成為“中國創造”,更是難上加難!

而一個企業能不能完成向“中國創造”的進化,要看它擁有什麼樣的基因。

這種基因,集中體現為企業家精神。

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不是追熱點、搶風口的投機,也不是小富即安、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的的商人習性,而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精神,是敢於“往深裡紮根、往高處發展”的創新精神,是勇於承擔時代賦予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的擔當精神

1983年的時候,孫丕恕剛剛畢業加入浪潮,就成為計算機研發小組的骨幹,並在隨後的十年裡成為浪潮的技術帶頭人,讓浪潮的PC多次獲得國家大獎,自主研製的主板甚至出口美國。

1992年,孫丕恕獲得山東省重獎科技人員的獎勵,在全省十個獲獎人員裡,他是唯一的年輕人。

浪潮技術創新的基因在年輕的孫丕恕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這種烙印也將孫丕恕推上了企業領導者的崗位,並註定在隨後的20多年裡,反過來深深的影響著浪潮。

那時的任正非,剛剛開啟華為帝國的序幕,正在組織人力在狹窄的辦公室裡一遍遍的拆解國外產品,學習先進技術。

那時的柳傳志,還在和聯想元老們蹬著三輪車,倒賣著進口電腦的配額。

中國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需要這樣的企業擔當!

其實,每個企業起步時,基因已經基本確定,進化的路線和結果也大相徑庭。

所以,“柳倪之爭”結局我們可以猜到,聯想的發展路線也早已註定。那是時代的選擇,本無可厚非,可惜的是,聯想卻在商業遊戲的紙醉金迷中迷失了自我,始終忽視技術創新,最終導致了新時代的一落千丈。這與其說是戰略失誤,不如說是沒有能力把握革命的機會。

所以,當任正非高呼“華為的冬天來了”,當充滿狼性的華為人一面模仿學習西方的技術,一面在亞非拉攻城掠地時,新的時代將成就一個更龐大的華為商業帝國的遠景已然逐步清晰。

而孫丕恕和浪潮則在時間的磨礪中,堅忍不拔,一步一個腳印的從低端到高端,吃透了一個產業,完成了軟硬齊飛的佈局。

更為重要的是,在國家將十三五重大專項“高端容錯計算機”項目交個浪潮時,不斷的技術突破和積累,讓這家企業有能力也有鬥志擔當起這一重任,用“拼了命也值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計算科學領域最難攀登的高峰,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這一核心技術的國家,而中國在服務器領域與西方的差距也由三十年縮小到1-2年。

正是這種磨礪,讓浪潮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之際,能夠更深刻、更及時的認識到這場變革的本質,並集聚了足夠的能力開展行之有效的戰略佈局,編織起一個以數據為核心的生態大網,吹響了向新經濟進軍的號角。

中國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需要這樣的企業擔當!

在這個充滿機遇和不確定性的時代,在這個中國產業升級的十字路口,那些單純靠著固有的商業模式“做大”的企業,在技術革命的顛覆面前,不足以完成更高層級的進化,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和關鍵能力的企業,才承擔得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中國企業也應該更清晰的認識到:所謂的風口與泡沫,只能讓企業在短期內虛胖,卻會傷害長久發展的根基。正如孫丕恕所說:“速度優先的互聯網經濟下,我們更需要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執著專一。”

上個月,領導在山東視察時專門到浪潮考察,說了這麼一句話:“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是否能過坎的關鍵,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高新技術,要靠自己!”

什麼樣的企業才能成為時代的擔當,這也許是最好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