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的強國「密碼」:實力不濟就靠投機

意大利被戲稱為“窮光蛋帝國主義”,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也確實令人大跌眼鏡。但就是這樣一個別人眼中的“笑料”能夠在帝國主義盛行的十九世紀的歐洲立足,也說明其有過人之處——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遊走於夾縫之中。這一戰略促成了1860年代意大利的統一、推動了意大利的殖民事業,但最終也導致了更大的災難。那麼如何理解這一戰略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在分析這一“投機”戰略之前,我們首先來回顧意大利是如何利用這一戰略實現統一的:

19世紀50年代以前的意大利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北邊被奧地利控制、中部有教皇國、南部同樣四分五裂為多個邦國。一直以來也確實存在多種統一意大利的思潮:第一種設想是存成一個由教皇領導的意大利邦聯,但是這一設想的阻礙在於意大利北部被奧地利實際控制,比如教皇國的羅馬格納就是處於奧地利的保護之下。此外,教皇制度是一個國際性的宗教制度,與統一意大利所必需的世俗管理職能不兼容,缺乏實際操作性。另一種構想則是以19世紀著名思想家朱塞佩·馬志尼為代表的民族共和國概念。但是這種民族主義思想既得不到意大利內部的貴族階層支持,更會引發其他歐洲大國的恐慌。所以這種構想也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唯一擁有實現意大利統一能力的,或者說是沒有第二個選擇的就是當時意大利各邦國中最強大的一個——皮埃蒙特-撒丁王國。撒丁王國是在1848年歐洲革命中唯一一個敢於對抗奧地利的邦國(雖然失敗了),同時也是由於1848年革命的衝擊,撒丁擁有一部設立了民選議會和大臣負責制的憲法。這些條件使得皮埃蒙特-撒丁王國成為意大利愛國人士心中的救世主。

意大利的強國“密碼”:實力不濟就靠投機

意大利的統一

正是由於上文所說的這次失敗,使撒丁王國認識到,即使在奧地利內亂不斷的情況下,撒丁依舊無法戰勝奧地利,那麼依靠武力擊敗現在穩定得多的奧地利只會更加困難。因此,在撒丁全套統一計劃施展之初就已經將外交作為重中之重。也正是由於上文提到的那部憲法,使得意大利傑出的政治家米卡洛·本索·迪·加富爾登上了歷史舞臺。

也許是上天的眷顧,加富爾在尋找意大利外交突破口時恰好遇到了一個“天然搭檔”——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核心的外交目標就是破壞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形成的歐洲協調體系,而這一戰略的關鍵一步就是挑起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加富爾敏銳的感覺到加入克里米亞戰爭是獲得英法支持的關鍵一步,而只有獲得英法兩國的支持,撒丁才有機會擊敗奧地利,統一意大利全境。對英法來說,與撒丁結盟可以得到寶貴的撒丁軍隊的人力資源,同時也可以利用撒丁牽制左右搖擺的奧地利。事實證明,加富爾的這次“投機”非常正確:雖然撒丁沒有獲得任何領土補償,但是獲得了英法兩大國的同情和支持,極大地提高了撒丁的外交地位。另一方面,由於奧地利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左右搖擺,最後又選擇了中立,將英法和俄國都得罪了,外交上非常孤立和被動。

獲得這樣的大國支持之後,加富爾開始試試他的下一步計劃。1858年7月,加富爾在普倫比埃溫泉療養聖地會見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同意在撒丁與奧地利交戰中支持撒丁王國,但前提是這場戰爭在歐洲公眾眼中必須被認為是正當的。這也就意味著戰爭必須是由奧地利發起的“侵略”。而拿破崙三世也提到了他的構想:計劃將意大利劃分為四個組成部分,即撒丁王國為主體的上意大利王國、由拿破崙三世堂兄統治的中意大利王國、教皇國和兩西西里王國。拿破崙三世的如意算盤是希望這樣的安排,一來可以將意大利分而治之,二來由於是法國支持撒丁擊敗的奧地利,意大利人也會對法國感恩戴德。從而確保法國在意大利地區的主導權。作為回報,撒丁將薩伏伊和尼斯割讓給法國,並將撒丁國王維克多·伊曼努爾二世的女兒克洛蒂爾德公主嫁給拿破崙三世的堂兄(15歲的姑娘嫁給一個36歲的花花公子,撒丁國王也是在加富爾的勸說下極不情願的同意了這次聯姻)。

意大利的強國“密碼”:實力不濟就靠投機

撒丁王國傳奇外交家加富爾

獲得了法國的支持之後,加富爾繼續他的計劃。由於法國軍事支持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由奧地利挑起戰爭,因此,加富爾不斷地煽動哈布斯堡帝國內部的矛盾,收納奧地利逃兵。拿破崙三世也沒閒著,他開始四處尋求歐洲大國的支持。由於俄國對克里米亞戰爭中奧地利愚蠢的中立懷恨在心,俄國很快就同意在將來的戰爭中保持對法國的善意中立。但是在英國和普魯士那裡不太順利。英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急於避免歐洲大戰,因此不希望法奧或意奧開戰;普魯士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慘痛記憶,也傾向於同情奧地利。與此同時,撒丁也做的比較過火,動員了預備役軍隊。歐洲輿論也沒有同情撒丁。因此,拿破崙三世決定還是召開歐洲會議來解決問題。上天再一次幫助了加富爾,就在加富爾的計劃即將泡湯的關鍵時刻,奧地利卻意外地向撒丁發去了最後通牒。這一下就把奧地利變成了恃強凌弱的侵略者。歐洲輿論轉向,加富爾的計劃成功了。

奧意戰爭於1859年爆發,不過名義上是奧地利與意大利交戰,實際上則是與法國交戰。這場戰爭再次體現出加富爾的“投機”能力。撒丁王國根本沒有兌現當初答應給法國的軍事援助,相反卻利用其他意大利邦國內部的矛盾,努力使這些邦國投靠撒丁。拿破崙三世驚訝的發現,這樣發展下去,意大利非但不會成為法國的弱小衛星國,反而會出現一個以撒丁王國為核心的地中海競爭對手。英國一直反對戰爭,普魯士也開始準備動員軍隊支持奧地利。因此,1859年法國和奧地利決定簽署《維拉佛蘭卡和約》:奧地利放棄倫巴第、仍保留威尼西亞。在此後的幾年中,加富爾利用既成事實,以割讓薩伏伊和尼斯為代價換來法國同意其兼併中意大利。此後,加富爾又利用另一位意大利英雄朱塞佩·加里波利統一了意大利全境。

通過對上述意大利統一過程的概述,我們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意大利軍隊幾乎完全沒有發揮作用,這也是大國統一中的一個很奇特的案例。意大利的統一幾乎完全建立在傑出的政治家加富爾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外交手腕上,當然,運氣成分也很重要。

意大利的強國“密碼”:實力不濟就靠投機

意大利海軍最新的航母就是以加富爾名字命名的

為了更好的理解意大利的強國“密碼”,我們接下來討論另一個失敗的反面教材——二戰時期的墨索里尼。

與一般的認識相反,截止到1940年,意大利和德國的關係並非鐵板一塊。由於納粹德國兼併了奧地利,使得德國成為意大利北邊的巨大威脅。通過1938年調停蘇臺德危機(慕尼黑會議),使墨索里尼對利用歐洲局勢牟利的信心倍增。因此,在二戰爆發之初,“投機”思想再次成為意大利的主流策略。面對德國的咄咄逼人。擺在意大利麵前的有三個選擇:第一是加入英法同盟對抗德國。這種認識並非天方夜譚。因為,一旦德國擊敗英法,德國就將會成為歐洲的主宰,到那時,意大利不論如何都只會成為唯德國馬首是瞻的二等公民。這也是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希望利用意大利調停戰爭的出發點。但是這種策略有一個巨大缺陷。一旦與德國為敵,意大利就會和法國一樣直接承受來自德國的軍事壓力。因此,這一代價是意大利無法承受的。第二種策略是保持中立,但是這一戰略與墨索里尼的“大國雄心”相矛盾。第三種策略就是先保持晦暗不明的態度,隨後再選擇合適的時機加入到最有可能獲勝的一方。實際上,丘吉爾也是希望墨索里尼選擇好時機加入反德一邊,可是墨索里尼選擇了完全不同的一個方向。

墨索里尼的選擇基礎在於1940年德國對法國摧枯拉朽般的勝利。事實上,這場勝利不僅影響了意大利的戰略選擇,同樣改變了日本、蘇聯甚至美國的算盤,這些我們以後都會聊到。墨索里尼認為,德國必將贏得最後的勝利,而且速度會很快。留給意大利選擇的時間不多了。除此之外,墨索里尼還有更深的盤算。他希望從戰敗的法國身上撈到好處,也希望在德國取得全面勝利之前,在歐洲拿下一場偉大勝利,從而在將來可以和希特勒平起平坐,實現自己的“宏偉霸業”。而這就是要在德國勝利之前,在與德國結盟的羽翼下,統治巴爾幹到希臘的廣大領土。但是這一戰略是徹底失敗的。不僅是因為墨索里尼嚴重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英國支持下的希臘),更是因為犯了“投機”戰略的大忌,沉不住氣瞄不準時機。

意大利的強國“密碼”:實力不濟就靠投機

志大才疏的墨索里尼

通過上述正反兩個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投機”戰略雖然聽上去不怎麼光彩,但它確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外交戰略。在冷酷無情的外交戰場上,該戰略是較弱一方四兩撥千斤的可選戰略。但是該戰略實施起來的難度也是很大的。他需要決策者擁有絕對冷靜的頭腦和長遠的眼光。敏銳把握每一個可利用的間隙,見縫插針,迫使其他大國為自己做嫁衣。耐心等待,不僅可以等待天平的傾斜,更可以期待對方先犯錯。而這一切需要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運籌帷幄。從這個角度來說,意大利幸運的擁有一個加富爾,意大利不幸的出了一個墨索里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