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河北一寒门女孩707分考入北大!她写的“感谢贫穷”一文看哭了所有人……》刷屏了

媒体就此事件发出反面声音,认为:"贫穷绝不值得感谢"

对于这个争论,你怎么看?欢迎文底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贫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贫穷会限制我们的未来吗?

王心仪,毕业于河北枣强中学。高考考了707分,已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却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北大新生的“感谢贫穷”看哭众人,而南方都市报却这样回应……

王心仪原文:

提笔时,我是有些许犹豫的。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讲起这个关于自己、关于贫穷、以及关于希望的故事。

我出生在河北枣强县枣强镇新村。枣强县是河北省贫困县,人均收入极低。我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和我一起就读于枣强中学,小弟弟还在上幼儿园。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着两亩贫瘠的土地和父亲打工微薄的收入。

小孩子的世界,本就没有那么多担忧与沉重可言。而第一次直面贫穷与生活的真相,是在八岁那年。那年姥姥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平静的生活如同湖面投了颗石子一般,突然被击得粉碎。一家人焦急慌乱,却难以从拮据的手头挤出救命钱来。姥姥的生命像注定熄灭的蜡烛,慢慢地变弱、燃尽,直到失去最后的光亮。

姥姥辛苦了一辈子,却未换来一日的闲暇,病床上的她依然记挂着牲畜与庄稼。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姥姥的离世,让幼小的我第一次感到被贫困扼住了咽喉。可能有钱也未必能挽救姥姥的生命,但经济的窘境的确将一家人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我清楚的记得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母亲无声又无助的泪水,我也开始明白:谈钱世俗吗?不,并不是的,它给予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让我们能尽全力去留住那些珍贵的人和物。而这些亦让敏感的我意识到:生活,才刚刚解开她的面纱。

我和比我小一岁的弟弟相继踏上求学路,又给家中添了不少经济负担。母亲由于身体原因,更因为无人料理的农活及生活难以自理的外公,而无法外出工作。只能靠父亲一个人打工养家糊口。父亲工作不稳定,工资又少得可怜,一家人的日常花销都要靠母亲精打细算,才勉强让收支相抵。

外公与妈妈一年的医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姥姥生病时家里又欠下了不少债,这也就免不了要省掉花在衣服上的钱。亲戚家若有稍大的孩子,便会把一些旧衣服拿到我家。有些还能穿的衣服经母亲洗洗,也就穿在了我和弟弟身上。

她常说,穿衣裳不图多么好看、干净、保暖就很好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母亲现在仍穿着二十年前的校服了。我和弟弟也十分听话,从不吵着要新衣服、新鞋子。

不过,班上免不了有几个同学嘲笑我磨坏的鞋子、老气的衣服、奇怪的搭配。记得初一一个男生很过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长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袄,我哭着回家给妈妈说,她只说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是的,何必纠结于俗人的评论,那不过是基于你的外表与穿着,若他无法看到你内里的自我,不睬他也罢。人生的路毕竟不是走给别人看的。那件衣服我穿了初中三年,那句话我也记到现在。

除了衣着,上学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交通。低年级可以在村里上,但升到三年级就只能去乡里的学校。家里有一辆自行车,我坐在后座。弟弟只能坐在前面的梁上,两条腿翘起来。别人眼中似乎是“演杂技”的样子,竟让弟弟坚持了三年。

当时到乡里的路破得不成样子,水泥板碎成一片一片,走起来坑坑洼洼,一到雨天还会积很多水。可妈妈每次接送,从不误时。其实本可以让我们寄宿在学校,一周接送一次,但乡里学校的伙食实在很贵。妈妈又担心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却苦了体弱的自己。

有时候免不了要让我们下车跑一会,于是每天上下学跑上一公里就成为了我和弟弟的锻炼方式。记得有一次下雪,雪积了有一尺厚,车子出不了门,妈妈裹着棉袄,顶着风,走到学校来接我们,一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雪融化在了母亲的脸上。但我和弟弟兴奋得不得了,一边玩雪,一边和妈妈说着今天学到的新知识。

我们三个人就这样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家。那时候我便懂得了,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你让我和玩具、零食、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

我的童年可能少了动画片,但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去捉虫子回来喂鸡,等着第二天美味的鸡蛋;我的世界可能没有芭比娃娃,但我可以去香郁的麦田,在大人浇地的时候偷偷玩水;我的闲暇时光少了零食的陪伴,但我可以和弟弟做伴,爬上屋子后面高高的桑葚树,摘下紫红色的叶子,倚在树枝上满足地品尝。

谢谢你,贫穷,你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与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从那时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母亲早早的教我开始背诗算数,以至于我一岁时就能够背下很多唐诗。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又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很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的相信知识的力量。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农人们都知道,播种的时候将种子埋在土里后重重的踩上一脚。第一次去播种,我也很奇怪,踩得这么实,苗怎么还能再破土而出?可母亲告诉我,土松,苗反而会出不来,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更茁壮地成长。长大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些话,才知道自己也正是如此了。

南方都市报评“寒门学子707分考北大”:

贫穷绝不值得感谢

这个世界上,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那些挣扎出贫穷泥淖的人,要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那些让他/她在贫穷环境中还能奋发向上挑战贫穷的力量,包括个人和家庭的,还有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劝导人们去感谢贫穷,而是竭力克服家庭背景对于孩子成功的顽固影响。

河北贫困家庭女孩王心仪高分考入北大中文系。她写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被网络媒体冠以“感谢贫穷”之名,广泛报道,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在困境中努力奋斗、心怀感恩、正能量满满的故事。当然应该为自强不息的小姑娘点赞,为她高兴,为她喝彩。

但要说到“感谢贫穷”——— 这也是网媒报道重点和人们点赞的最大理由———实在不敢苟同。贫穷又不是什么好事儿,为何要感谢贫穷?

这个世界上,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绝不值得!

有人说,因为经历了苦难,才更坚强。言下之意,苦难是坚强的根源,是苦难成就了坚强,要感谢苦难。那么,一个人失去了双手,经过艰苦努力,用脚写出一脚好字,成为了书法家,难道这个人要感谢老天让他失去双手?

不是贫穷困苦成就坚强,而是坚强的人没向贫穷困苦低头。是坚强让人多了成功机会,而不是贫苦让人成功。正如知乎上一句话说得好: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同样,贫穷就是贫穷,贫穷绝不值得感谢。

事实上,绝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孩子,无论多么坚强,多么坚持和努力,他们在教育上成功的几率都远低于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大问题。

富人的孩子未必不坚强、不努力,也未必锦衣玉食而不思进取。正如网上流行的段子,“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的大有人在。富人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功,远非穷人家庭可比。富人家的孩子,也绝非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纨绔子弟那么不堪。

这个道理,别指望从电视剧、微信推文中弄懂。看看劳动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会明白家庭背景对个人成就的影响。说实话,孩子的成就,就是踩在父母肩膀上的。这种影响是那么的顽固,以至于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努力一把,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绝望。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家境优裕的孩子考上清北人们并不稀奇,而一个贫寒子弟考上清北立即万众瞩目的原因。我们当然要为穷人的孩子考上清北鼓掌,但是,如果“感谢贫穷”成为一种宣传的口号,那实实在在是一针扎向社会的麻醉剂。

那些挣扎出贫穷泥淖的人,要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那些让他/她在贫穷环境中还能奋发向上挑战贫穷的力量,包括个人和家庭的,还有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

个人,不应放弃努力。但更重要的是,社会要给穷人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机会。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劝导人们去感谢贫穷,而是竭力克服家庭背景对于孩子成功的顽固影响。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如果不能克服这种顽固的影响,社会阶层就会更加固化。阶层更加固化的社会中,贫穷的家庭更难看到希望———就算感谢贫穷,也改变不了深陷贫困泥沼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