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四次热潮

中国邮市历史回顾:自从1840年5月6日“黑便士”问世,邮票走过了170多年的历程。与此同时,一位名叫维多惠尔的英国人,从1840年5月6日起保存了所有寄给他的函件上的邮票,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位集邮者。而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年,由清代海关邮政发行。 

集邮是一个具有风雅的娱乐活动,虽然发行邮票的职能是为了作为邮资凭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冲击,邮票的职能逐渐发生改变。作为当今最为火热的一种投资行为,邮票收藏投资在收藏投资界可谓是风光无限,与钱币投资两大板块,并立而行。

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四次热潮

从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跨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国集邮事业也开创了新纪元。建国之初,百业待兴,集邮和邮市也经历了一个由废到兴的过渡期。当时上海保持了中国集邮和邮市的老大地位。1955年1月10日,中国集邮公司(后依次变更为中国邮票公司、中国邮票总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再成为现在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下属公司)在北京东华门大街挂牌开业,对活跃邮市起到了主导作用。当时闻名全国的最大邮票交换场所就在中国集邮公司的营业大厅。随着“文革”开始,1968年8月中国集邮公司关门,中国集邮事业到了一个低谷,中国邮市活动更不复存在。几乎整个7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大动荡期,也是著名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同时也是中国集邮和邮市浩劫的十年。直至1978年7月,中国邮票公司恢复营业,中国的集邮事业和邮市才起死回生,并且在80年代初就出现了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邮票的第一次热潮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中国邮市起死回生,并以惊人的速度和力度崛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文革”对中国集邮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集邮被称为“封资修”的东西被批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邮票公司、个体邮商、邮票交换场所等等便统统消失,邮市处于被取缔状态。

1978年7月,中国邮票公司在关门12年后恢复营业,为邮票市场的恢复和振兴迈出了重要一步;1979年8月改革和调整集邮经营管理体制,构建全国集邮企业的三级体制格局开始实施;1978年、1979年、1980年开始的三次中国邮票公司对新中国邮票大提价;1985年4月全国集邮联一届三次会议上对邮票市场的开放、搞活、调节等问题的讨论;80年代后,群众收入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社会环境宽松、思想观念更新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1985年形成了中国邮市史上的第一次热潮。

这次热潮早在1984年春就拉开了序幕。首先是被邮人戏称为“闹耗子”的著名事件(1984年1月5日鼠票发行,邮人们凌晨3点开始排队,为了维持秩序,北京朝阳区不仅除了留守人员外全部上岗,而且还动用了武警部队,后被邮人戏称为“闹耗子“)。后随着“仕女图”“牡丹亭”“第23届奥运会”等邮票和小型张的发行,人们更加疯狂的排队抢购。至此,中国邮市史上第一次热潮终于形成。

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四次热潮

1985年1月的《集邮》杂志,报道了大陆小型张在香港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一报道,不仅强化了集邮圈内有一定影响的集邮保值观念,更吸引了集邮圈外的投资者涉足邮市。投机者在北京和广州开始大量收购小型张,终于在1985年4月“梅花”邮票和小型张发行时,达到了本次热潮的顶峰。当年4月5日“梅花”邮票发行日,更出现了从和平门到宣武门2~3万人连夜排队,公安部门出动了大批警察维护秩序,令过往行人瞠目结舌。面值2元的“梅花”型张,当天北京市价为2.3元,外地价格为4元。终于在1985年5月24日“臭名昭著”的“熊猫”邮票和型张发行,当天上午面值3元的“熊猫”型张还在3.5元,下午传出加大发行量的消息(1266万的发行量是梅花的4倍还多),市价应声而跌,不仅面值不保,最低跌至2元。至此,第一次邮市热潮渐渐消退,并且持续了2年时间。

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四次热潮

80年代的另一次小热潮发生在1988年下半年至1989年春。这次行情是从1987年开始酝酿,当年邮票不仅题材上佳,设计印刷也很出彩。比如:“猛禽”“徐霞客”“水浒(一)”“古代名楼”等等,而且发行量大幅消减。1988年延续了1987年的发行量政策,更有“三国(一)”“泰山”“兰花”等热门题材,再加上1988年中国邮票总公司大幅提高新中国邮票价格,当时全国集邮大军也迅速发展到570万人。而1989年3月25日“马王堆”邮票和小型张发行时,当时的邮电部再次举起增加发行量的杀手锏。“马王堆”邮票发行当天,面值5元的小型张市价高达13元,当几天后传出增加发行量时,暴跌至4.6元。到4月中旬,邮市又一次走低 从恢复到崛起再到火爆,中间出现了两起两落,整个80年代的中国邮市走过的是一条M型的发展道路。

邮票的第二次热潮

九十年代是深入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同样,邮票市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邮政企业进行转轨改制,实行政企分开;2、1989年2月10日,由邮电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的联合通知》,决定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3、受惠于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手里闲钱明显增多;4、国家从1990年4月到1991年4月连续3次降低存款利息,使一批资金走出银行成为社会游资,而当时包括股市在内的投资市场刚刚出现,既不发达,也不为大多数人所认识;5、与此同时,中国集邮总公司于1990年10月调高新中国邮票价格,平均上调140%。在以上五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邮票巨大的投资价值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和大量的社会游资,终于引发了中国邮市发展史上的第二次热潮,即著名的“九一狂潮”。

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四次热潮

这次邮市疯潮是从1991年3月掀起,持续半年多的时间,经历了四个波段。第一波是炒以“猴票”为代表的早期JT票和型张。猴票从1990年8月份之前的30元开始起步;在总公司要调价的影响下,快速上浮到60元;1990年11月再次上浮到90元;1991年春节升到110元;3月份又跃升到150元;6月份达到颠峰的250元,各高档小型张也狂涨。第二波是炒低档小型张。1985年以来发行的印量大,长期滞销,跌破面值的小型张全部成为热门货,短短3个月普遍上涨了3~5倍。第三波是炒纪念邮资封片。从几角钱达到了十几元,甚至几十元,创造了10~20倍的惊人增值率。第四波是炒版票及小本票、首日封、风光邮资片、贺年片等。

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四次热潮

而引发此次邮市降温的主要原因,依然是增大邮票的发行量。最突出的是1991年9月14日发行的“赈灾”邮票,由原计划的1500万枚猛增到4000万枚。邮票发行首日,一个全张由面值40元被炒到600元左右。但真实的发行量传出后,价格急剧下跌并击穿面值。到当年10月底,此次高潮成为强弩之末,回归正常。而11月9日,随着当时全国“四大邮市”之首的北京月坛邮市关闭,彻底加剧了全国邮市迅速转冷。至此,轰动一时的“邮市疯潮”终于结束,而这一次低潮又持续了6年之久。

邮票的第三次热潮

第三次邮市高潮 1995年新年伊始,随着三张救市,持续运作,在新邮高开高走和人们期望值越吊越高的情况下,拉开了邮市爆炒的序幕。在众多邮民和巨额资金的追捧下,各种邮品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直线上升。具体表现在价格的变化上,以天计甚至以小时计。与邮票呈鼎足之势的钱币、电话卡也猛烈上扬,全面开花,其增值的速度和幅度都令人瞠目结舌。到97年3月,短短十天半月,上涨1~5倍的不胜枚举。到了3月中旬,邮市爆炒到本次高潮的巅峰,无论入市人数还是资金数量、交易量都远远超过了“91年邮市疯潮”,邮市陷入了史无前例的“高烧”之中。本次邮市高潮的分水岭也在此时出现,同时也是邮币卡盛极而衰的开始。

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四次热潮

从3月下旬开始,“高烧”中的邮市出现疲态,随后便迅速降温,狂泻不止。各种邮币卡无一例外的急剧下滑,下降1倍的品种十分普遍,被4除、5除的也不在少数。如“牛年”电话磁卡,从高峰时的900元直落到60元,相差15倍。已经翻身的编年票,从高位重新跌落到面值以下。如“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从500元跌到60元。仅仅半年时间,邮市就完成了从峰顶到谷底的转换,其下滑的速度和幅度同样也是史无前例。本次高_潮的升与降犹如过山车一般,让邮民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惊险与刺激。 也造成了大量邮迷的离开 。

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四次热潮

1999年,在低迷了2年之后,管理层又一次开始削减邮票发行量,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邮市复苏的措施,但市场仍是一路下滑。2000年和2001年,继续减小邮票的发行量。尤其是2000年,邮票发行量直降到2000万以内,回到了90年代初的水平。是年,管理层又一次效仿1995年发行了“三张”,即“春节”小版张、“奥运会”双连小型张、“神舟飞船”小版张。在邮市流行的“三年一小涨,六年一大涨”的心理暗示下,于2001年爆发了“井喷”行情。首当其冲的便是“短腿板块”。而此次“井喷”行情的代表无疑是“神舟飞船”大版张,短短半个月从面值直冲到1000元左右,邮民们急功近利的心态暴露无遗。而此次“井喷”行情不但未能拯救中国邮市,反而让邮市再一次严重失血,滑向无底的深渊。

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四次热潮

中国邮政从2000年开始试发行“春节”小版张,经过3年的磨合,在2003年全面发行小版张,同时也宣示中国邮市又一新兴的板块诞生。其极小的发行量、精美的设计、新颖的印刷,结果无序放货,加上03年非典的原因,从而造就了03年的邮市极其低迷。当然否极泰来从而引发了2004年的中级反弹行情。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反弹也仅仅是在积重难返的中国邮市掀起一丝涟漪,而后又归于平静。

邮票的第四次热潮

邮票的第四次热潮,来的快,去的却慢悠悠。

2015年开始,以南京文交所交易中心为首的各地文交所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不管是什么邮票,只要你有门路就可以上盘交易。邮局里正常使用的保护地球10分普票大版也上盘交易,4元面值最高市场上收购价100多。十八大大版,一直维持在190左右,瞬间1个之间,邮商收购价收购到6000元。等等。

在每个文交所的畸形交易盘面上,集邮爱好者看到的都是触目惊心的数字。一张或一版或一套邮票盘面上的价格都是实物的几十上百倍。文交所吸引了很多社会上的游资进入邮票市场,15年下半年到16年上半年,所有邮迷手里的邮票都翻着跟头的上涨。没有一套邮票是涨幅低于3倍的。不管你手里有什么邮票,都贵的离谱。前几年打折的邮票都开始翻倍的上涨。当时是疯狂的~~~

突然,国务院一纸38号文件让如火如荼的全国文交所全部陷入低迷,紧接着所有邮票开始直线下跌。文交所一个一个的关门整顿,邮票一个一个的开始跌破面值。社会游资瞬间开始抽离邮票市场,邮票市场里的邮商越来越少,邮票越来越没人要。邮票下跌趋势是从2016年10月份开始~~一直下跌到今天~~~当2016年发行量逐步公布,天量发行量再次压垮邮票行情。2017年发行的邮票85%打折,低于面值,都是深度打折,6折很普遍~~~~

这一次热潮在集邮爱好者眼里就是昙花一现,对于邮票投资者来说就是万丈深渊。这次影响最深远的可能是在2018年的~~~第四次的低迷期刚刚开始,也不知道2018年会有上扬的曲线吗?纵观这几次邮票热潮,前三次的发行量,第四次是政策和发行量。2018年刚刚开始,邮票总公司就开始宣传要控制发行量,希望邮票的明天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