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绞股蓝村”产业提质升级:种植面积少了,产值却增加8倍!

更多农业资讯,请关注“农家之友”!

受市场的影响,荔浦县东昌镇东阳村绞股蓝的种植起起落落,甚至种植面积一度下降。如何挽救这个产业?经过村民几年的努力,虽然绞股蓝的种植面积依然没增加,但年产值却从以前的100多万元增加到八九百万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椪柑产业遭淘汰,尝试种植绞股蓝

东阳村地处荔浦县东大门,石山区气候潮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以种植椪柑为主,随着黄龙病害入侵,椪柑产业大受打击,众多村民外出务工,东阳村也成了“打工村”。看到他们丢下的田地荒废,留在村里的村民思索:田地丢荒可惜,得种些东西。

“当时一些村民在山林里采摘野生绞股蓝藤蔓,晒干后运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去卖,价钱还不错。”几位村民便琢磨着将野生绞股蓝移植到村里的田地种植,看是否可行。

荔浦“绞股蓝村”产业提质升级:种植面积少了,产值却增加8倍!

2000年的时候,一些村民将荒废的田地翻耕种上野生绞股蓝,山村潮湿的环境很适合绞股蓝的生长,加上村民精心管护,田地里长出来的绞股蓝藤蔓比野生的更长更粗,产量更高,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然而,好景不长,大约两年后,正当大家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时候,收购绞股蓝藤蔓茶的老板将价钱压得很低,村民无奈之下另找销路,但价格仍不理想。

村民不冷不热地种了几年绞股蓝,到2007年,村里绞股蓝种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春节期间,在新加坡做绞股蓝生意的高老板到东阳村考察了两天,认为村里的环境非常适合种植绞股蓝,并同意长期收购村里的绞股蓝茶。听到如此好的消息,村民们集中开会决定,再次扩大绞股蓝种植面积。随着绞股蓝市场价格稳步提升,东阳村种植绞股蓝的面积达到了300多亩,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返乡参与种植绞股蓝。2011年,东阳村绞股蓝藤蔓干货丰收达到了顶峰,年产量90吨,产值超过100万元,东阳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绞股蓝村”。

产业提质升级,绞股蓝种植面积减少产值反而攀升

虽然东阳村的绞股蓝产业发展不错,但“风头”在荔浦县还是远远比不上砂糖桔。2010年左右,荔浦县很多乡镇农户纷纷加入到砂糖桔种植的行列,加上绞股蓝只能卖藤蔓,叶子没有经济价值,产量低,东阳村部分村民便放弃种植绞股蓝,重新种上柑桔类水果,绞股蓝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砂糖桔属于柑桔类水果,黄龙病的影响难以避免,种植时间可能不会长久。我们还得在绞股蓝上下功夫。”村委会副书记周序潮迫切希望对绞股蓝产业进行提质升级,将这一产业持续发展下去。2011年,周序潮带着村民到浙江考察发现,江浙一带的绞股蓝生产以叶为主,藤蔓为辅,而东阳村则以藤蔓为主,叶子作废,他们觉得可以在绞股蓝叶子上大做文章。

荔浦“绞股蓝村”产业提质升级:种植面积少了,产值却增加8倍!

加工厂每天把村民采摘的绞股蓝鲜叶进行烘烤加工后再销售,一年的销量达85吨以上。

回村后,周序潮购买了书籍资料,白天干活,晚上研究,自己还投资购买了一套绞股蓝茶叶烘干机,经过一年的摸索,弄清了绞股蓝茶叶的生产烘烤制作原理。自此,东阳村从依靠卖绞股蓝藤蔓为主转变为以叶子加工为主,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卖掉绞股蓝鲜叶。虽然村里的绞股蓝种植面积减到了200多亩,但绞股蓝鲜叶的产量迅猛增加。

时下正是绞股蓝生长旺盛期。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今年东阳村绞股蓝鲜叶价钱稳,每公斤可以卖到6至8元。每天清晨,采摘绞股蓝鲜叶的村民在遮荫棚下穿梭忙碌,每天可采出3000多斤鲜叶卖到周序潮的加工厂烘烤加工。村民告诉记者,今年5月中下旬以来,最高气温达到了35℃,为了保证绞股蓝嫩叶不被晒焦,他们在种植绞股蓝的田地里搭起了遮荫棚,在棚子的遮护下,刚采完叶子的绞股蓝三五天后又长出了嫩叶……

记者在村里的绞股蓝加工厂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分拣烘烤当天收购的鲜叶。据周序潮说,村里如今每年产出的绞股蓝干茶叶在85吨以上,加上部分销往金秀、平乐、昭平的鲜茶叶和干藤蔓数量,东阳村年产绞股蓝干茶不下100吨。他们销往福建、东南亚的茶叶每吨最低价5万多元,最高价达9万元,全村绞股蓝种植面积在减少的同时,产量、产值都实现了攀升,每年达到八九百万元的收入。

同时,东阳村还建起了广西绞股蓝网,通过网络把绞股蓝茶卖给全国各地的客户,让东阳村的绞股蓝茶声名远播。

绞股蓝成了脱贫致富茶

“儿子上大学,妻子有病,多亏了绞股蓝种植,去年我脱贫建了新房。”村民周序炎十分感激绞股蓝产业让他的生活有了改观,他种植绞股蓝年收入有3万多元。目前东阳村有十多户贫困户种植绞股蓝,有的女性村民一边在家带孩子,一边管理绞股蓝茶叶地,按今年收购价每人一亩也能赚1万元到2万元。“今年价钱好,脱贫有底气。”村民周校怀很有信心地说。

荔浦“绞股蓝村”产业提质升级:种植面积少了,产值却增加8倍!

种植绞股蓝走上致富路,东阳村的村民十分开心。

如今,种植绞股蓝走上致富路的村民正着手建设美丽东阳村,进村入户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昔日的泥墙瓦房都让红砖房替代了,富裕起来的村民购买了摩托车、小轿车,村里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

图/文:蒋伟华 周俊远 黎振勇 张福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