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暴雷后的启示:小心驶得万年船 以下操作需谨慎!

p2p暴雷后的启示:小心驶得万年船 以下操作需谨慎!

对于很多踩雷的网贷投资人来说,这个夏天无疑是记忆里的一抹暗色。

“又一家逾期了,我该怎么办?70多万就这样没了,其中的50万还是银行借的,都怪自己太冲动了。”李明(化名)边说边叹了口气。这已经是他踩的第2个雷了,一个是平台跑路,一个是标的逾期,“只顾着挑利息高的,没想到被坑了。”

这是身边一个投资人的真实案例,懊悔唏嘘之外,更有诸多沉痛却深刻的启示。

1.“想着P2P收益率肯定能跑赢6%的借款利率,就从银行借了50万。”

杠杆碰不得,投资需谨慎

做投资一定要用闲钱,切不可用救命钱,更不能借钱用“杠杠”进行投资。

所谓杠杆就是通过借债,让投资者手中的钱放大许多倍去进行投资赚钱。它就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双刃剑”,赚的时候赚的更多,亏钱的时候同样亏得更惨。

玩杠杆想要获利,一定是以盈利持续高增长为条件的。但这个条件显然在投资领域是不存在的,投资从来都是一件高风险的事,世界上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更何况是在尚不成熟的P2P网贷行业。

万一不幸踩雷,不要说血本无归,还背上了重重的债务。说白了,“杠杆”交易就是让你的资金小船,放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风险徒增了N倍。一路风平浪静还好,但万一来了点小风浪整只船都会被倾覆。

巴菲特曾经说过:“投资有三个原则:第一,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谨记第一条和第二条。”投资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保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利益。抱着一夜暴富的赌徒心态进行理财,那是赌博,不是投资。

2.“都挑了些利息高、短期的产品,忽视了背后的风险。”

只看利息挑平台,无疑是在刀尖上舔血

很多人将P2P产品理解成高利息的储蓄,完全不考虑风险问题。收益和风险永远是成正比的,如果P2P平台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社会普遍的融资成本,那么平台涉嫌自融发假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倘若一平台的收益率普遍在20%以上,那么对于借款人或企业来说,要支付20%的利率,其融资成本基本就在40%左右,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哪有企业能承受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不合理超高收益的平台,投资人一定要有足够的警惕,切勿因为一时贪念而血本无归。

3.“全部家当都投网贷了,踩了2个雷后,现在很慌。”

不要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面,但分散也要讲究技巧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跟大咖们学会了分散投资的理财,于是我把资金分散到了十多个平台,结果现在有维权的地方就能见到我的身影。”段子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暴露了不少投资人对“分散方式”存在误解,操作方式不对。

分散投资的最大好处就是规避风险的集中爆发,让投资本金和收益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真正的分散投资是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配置到不同的资产类型,比如风险承受能力高,可以配置到股票、P2P多一点;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可以多买些保险、债券等较稳健型资产,而不是简单把资金分散到十几个平台这种粗暴做法。

目前网贷行业仍处于发展期,良莠不齐,加之投资人自身对平台认识不足,如果把所有资金都放在网贷,无疑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同样,投在网贷平台的资金也应该理性分散,以“保本”为出发点,花些时间和精力从底层资产、业务模式、团队风格等多个角度考察,挑选出2-4个较为稳健的平台进行投资。

当然,过于分散的话也不好管理,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分散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如果没有目地进行分散投资,反而会加大了踩雷的概率。尤其是追求过高收益的投资人,若将资金全部分投到高收益的平台,其背后的风险可想而知。

与其一股脑分散到众多平台,不如前期花些精力挑选几个优质平台,持续投资和关注,稳稳地赚。

4.“信了某个大V的推荐,结果被带到坑里了。”

不要迷信所谓的大V,加强自身学习才是关键

在人人都能成为意见领袖、靠粉丝赚钱的年代,某些大V受利益唆使未经考察就轻易为无良P2P平台站台。不少投资人因为自身缺乏判断力,过度相信大V,重仓了这些平台,结果不幸踩雷。

事实上,目前行业对自媒体的约束、评价过少,信息也极不对称,而投资人很容易被自媒体的“人设”所欺骗戴上粉丝滤镜,大V一推荐某个平台就不假思索地扎了进去。凡事都得靠自己,何况是投资这种有风险的事?

相信大V不如提升自我,加强自身学习,树立风险意识,才是资金安全的根本保障。多关注宏观环境、行业资讯、平台动态,多研究平台的业务模式、标的详情,才能对平台优劣拥有独立判断和思考,不至于落个“上当受骗”的不幸结局。

尽管随着网贷行业的优胜劣汰,长效监管制度的落地,网贷投资的风险将会越来越低。但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投资风险;再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也需要投资人的配合才能发挥效果。

高收益对应高风险,网贷投资不是存款,投资资金安全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投资者自身。小心驶得万年船,不管投资什么产品,时刻保持对风险的敬畏,多调查多跟踪多思考,你就会离风险远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