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Bli
我認為納粹黨能夠組織自己的武裝力量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士兵的失業潮,第二是魏瑪共和國法制的不健全導致的各政黨對武力的崇拜和迷戀。
(自由軍團其實就是典型的老兵準軍事組織,他們在魏瑪共和國初期的混亂局面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巴伐利亞蘇維埃就是被他們鎮壓的,斯巴達克團也是)
德意志帝國的陸軍在一戰爆發前其實並不多,因為德意志帝國陸軍的軍費其實一直不多,而且政府希望爭取的固定的陸軍預算一直沒有能夠在帝國議會里通過。從1867年北德意志聯邦通過第一個為期四年的軍事預算開始,德國的陸軍預算就是一直是通過三年法、七年法、五年法的臨時撥款案從1867年一直維持到1914年的。所以德意志帝國其實也沒有成立帝國的陸軍部和總參謀部,都是以普魯士的戰爭大臣和總參謀長代理的。到了一戰期間德意志帝國這支一百多萬的常備軍明顯不足以應付四年多的全面戰爭,所以德意志各邦都不得不大規模擴充軍隊。而且戰前清一色的貴族軍官團也在戰爭裡損失慘重,1914年宣戰的時候那幾萬個貴族軍官裡的尉官和校官,大部分都沒有活到1918年。
所以當一戰結束協約國要求德國削減陸軍的時候其實普魯士貴族是非常願意的,因為只有把幾百萬的軍隊削減到十萬人的規模才能重新確立普魯士貴族對德國軍隊的壟斷地位。當然要實現這一點普魯士貴族也被迫對巴伐利亞貴族作出了一些讓步,巴伐利亞軍隊繼續在十萬陸軍裡保持一個相對獨立和超然的地位。成立了巴伐利亞司令部來指揮巴伐利亞的軍隊。
(十萬陸軍的締造者塞克特將軍其實並不反對削減陸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恢復貴族對軍隊的控制)
但是如此規模的裁軍和復原就意味著幾百萬人要找工作,這種社會問題在一戰所有的參展國裡都是一樣的。英國的復原比德國的還要晚一點,但也導致失業率陡長。因為一戰期間的總體戰把各行各業的“青年男子”都動員上了戰場。這裡的青年男子之所以要打引號是因為交戰各國尤其是中歐盟國都不斷的修改“青年男子”的定義。到戰爭末期沒成年的孩子和在讀的大學生還有45歲以上的男子都被視為青年男子被送上了戰場。
這就意味著他們離去之後的工作崗位要麼從此被削減,要麼就必須由其他人替代。其中最直接的替代方式就是女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歐洲女權運動的發展,因為你不能既讓女人冒著風險去造炮彈又說女人智利不行不能參與投票。女性就業的增長填補了男性參軍導致的勞動力空缺。但是現在戰爭結束了,那些男人從軍隊裡復原,卻發現他們的工作崗位已經被工資更低的女性佔據了。這是失業大潮產生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1923年的惡性通貨膨脹到了讓德國孩子用大面額紙幣糊風箏的地步)
第二個重要原因是戰後的經濟蕭條,很多人分不清戰爭剛結束的經濟蕭條和1929年的經濟危機這是不對的。1923年為頂點的那次經濟蕭條是交戰各國戰時生產體制結束向和平時期的生產轉變期間,因為交戰各國的內債和外債,還有社會福利無力承擔復員軍人的生活導致的。德意志帝國和交戰各國一樣把所有的產能向交戰所需的軍火工業集中。很多的女性、無技術的農民和童工都參與到軍火生產裡去。而且為了提高產量大規模推進了流水線作業。結果就是當帝國戰敗再也不需要更多的炮彈和子彈的時候,這些只有流水線上一兩個工序的技術的人就完全失去了價值。但是他們也聚集到城市裡來了,也成為了失業者。而帝國的財政又已經崩潰,還要負擔鉅額賠款。自然無法有效的發展民用產業來吸納這些失業者。
在這些導致德國的城市被大批失業者所充斥的同時,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導致準軍事組織盛行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魏瑪共和國民主制度的脆弱。德國的革命是一場在刺刀監視下的革命。1918年到1919年之間德國的革命其實是在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團結和力量,還有士兵對長官的服從的情況下,軍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之下爆發的革命。當左翼的革命者依靠人民水兵師試圖在柏林發動革命的時候。右翼的自由軍團瞬間就消滅了斯巴達克團,從這時期德國的左翼和右翼都認識到光靠人民的覺醒和選票是不夠的,必須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而德國因為戰時經濟向民用生產轉軌的失敗,和大批軍隊被解散,有著大批數量使用武器的退伍老兵,又有大批戰時生產留下的現成的輕重武器。其結果就是德國在十萬國防軍之外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準軍事組織。
(你們覺得這是什麼?衝鋒隊麼?不這是反對納粹的準軍事組織!德國人民在1930年代真的是武裝起來了,不分左右)
在德國右翼的準軍事組織裡最老牌的無疑是1918年1919年到處鎮壓革命的自由軍團。之後自由軍團被鋼盔團取代。而左翼的USPD後來的KPD則組織了自己的“紅色戰士陣線”。德國最大的左翼黨SPD並沒有直接組織自己的準軍事組織,但是他們和另一個支持共和國和民主制的準軍事組織建立了聯盟,這個組織就是“黑紅金三色同盟”也叫做“國旗隊”。除了這些大牌的有組織有輕重武器的準軍事組織之外,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準軍事組織,而衝鋒隊其實就是其中之一。
(左翼的準軍事組織在街頭昂首挺胸的前進)
衝鋒隊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實卻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恩斯特-羅姆領導衝鋒隊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衝鋒隊和自由軍團沒什麼兩樣,就是一幫一戰退伍老兵抱團取暖的暴力組織。人數不夠多,裝備也不夠好,但是舊軍隊的缺點卻一應俱全。軍官毆打士兵,老兵欺負新兵,明明只是為了能免費喝上一碗湯,但在衝鋒隊裡的舊軍官卻派頭十足。但是這個衝鋒隊在1923年的啤酒館政變裡被輕易打算,希特勒和羅姆的關係也到此為止了。
衝鋒隊真正登上歷史舞臺要等到1926年另一箇舊軍人出身的貴族軍官普菲費爾-馮-扎羅蒙成為衝鋒隊領袖。雖然他是舊軍官還是貴族,但他確實一個完全左傾的以革命者自居的人。他堅決反對沖鋒隊裡那種舊軍隊習氣,公開表示自己不願意接納舊軍官加入,即使真的要加入也絕對不允許這些舊軍官把帝國軍隊裡那種上下級之間的歧視和體罰帶進衝鋒隊。衝鋒隊也不再是一個滿足於耀武揚威和一起吃納粹黨提供的救濟站式的免費湯的失業軍人組織。而是一個真正的“革命組織!”
(衝鋒隊真正的締造者普菲費爾-馮-扎羅蒙,他居然活到1968年真是奇蹟)
普菲費爾領導衝鋒隊去其他黨派的集會上砸場子,和其他黨派的武裝力量刺刀見紅的鬥毆,在整個德國掀起了街頭暴力運動。而這種運動最大的意義在於成功的吸引到了那些沒有選舉權的中學生一代。德國在戰爭期間出生的一代青年人幾乎都加入了衝鋒隊。並不是因為他們認同納粹黨的意識形態,而是因為普菲費爾太酷了。一個學校裡出現一個衝鋒隊員,就會導致學校的學生分成派系對打,之後勝利的一方則率領大部分學生加入衝鋒隊。普菲費爾實際上是用了很多日後1969年學生運動的手段來擴充衝鋒隊。他把衝鋒隊塑造成了一個酷炫的左翼街頭暴力團,吸引了叛逆期的德國青年。
但普菲費爾的左傾傾向也導致他和希特勒不可避免的矛盾,1930年前後納粹黨內反希特勒的政治運動裡,幾乎總能看到衝鋒隊叛亂的情況。衝鋒隊在一定程度上了反希特勒的派系的支持者和巢穴。其結果就是普菲費爾的完蛋。1930年他被希特勒踢出衝鋒隊,他的支持者則組織了“政變”宣佈希特勒已經被推翻,被開除初納粹黨。但他們遭到了失敗,經過短促的暴力鬥爭之後也被清楚初納粹黨和衝鋒隊。這時候舊軍人恩斯特-羅姆又回到了衝鋒隊。這次希特勒宣佈自己為衝鋒隊領袖,羅姆只是參謀長。
羅姆在接管衝鋒隊之後才發現原來普菲費爾已經把衝鋒隊發展的如此強大,因此準備依靠衝鋒隊打造一支人民軍隊來取代國防軍。1934年希特勒以犧牲衝鋒隊為條件換取了布倫堡對他自己掌握國家的支持。把軍隊從興登堡手中搶到自己手中,同時命令黨衛隊製造了長刀之夜清洗了羅姆和他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