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对于日本足球的羡慕,不仅仅是出于大赛成绩

拾遗|对于日本足球的羡慕,不仅仅是出于大赛成绩

日本足球曾在1968年奥运会上拿过一次铜牌,随后就深陷低谷,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出局后,在亚洲也胜绩鲜见,球迷向背。1974年,朝鲜“4·25体育团”赴日访问,旅日朝鲜球迷占据了东京国立竞技场过半看台。日本国足0比4惨败,场面惨不忍睹。随后日本足协首先尝试的是国足年轻化,出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的全部队员年龄均在25岁以下,然而在亚洲区八强赛中,日本队却四战皆墨。

1988年5月2日,一个电话,将在古河电工处于半赋闲状态的川渊三郎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已经51岁的川渊清楚日本足球的困境,更清楚日本足球的潜力所在,他作出了一个连自己都觉得吃惊的决定: “将后半生交给足球,搏上一命,也要推动日本足球大变革。要让足球成为日本体育的主流。”


川渊首先瞄准的是更深入一步的制度层面的职业化。在他看来,属于企业体育范畴和企业附庸的足球,训练条件和支持的球迷自然有限;正是这种非职业的足球环境的过久持续,以至于日本仅仅在1968年奥运会上拿过一次铜牌,从此无缘国际大赛。企业足球的体制不利于造就强大的球队。

日本足球必须转变体制,像欧洲那样走职业化道路。无论是俱乐部总裁、教练、球员,还是新闻官、职员,全部足球人都必须无一例外地实现职业化,凭借在足球上的业绩谋生并赢得在社会的立足之地。

而他对日本足球的另一个愿景,是他要向当时日本社会对于所谓职业体育的偏见乃至无知发起挑战。他在早稻田大学校队巡游欧洲之际,看到德国德累斯顿的一所学校8块训练场地齐刷刷地铺开,绿草如茵。孩子们在地毯般的草地上尽情地追逐着皮球;而紧挨着的另一块场地上,一支职业球队正精神抖擞地打训练赛。在一家平凡的社区俱乐部,就连残障人士也摇着轮椅,陶醉在耍玩篮球的快乐之中。但凡足球发达国度,人们需要并且拥有的,往往是一个更为自由的能够从事运动的社会环境。比照之下,日本人一旦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就鲜见有人再享受运动。日本社会是社会体育的荒漠,社会型俱乐部这种可接纳社会人从事体育的“容器”,近乎真空。男女老幼都纯粹地享受运动的快乐,运动设施与环境能够充分满足运动的需求,在这样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职业体育人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楷模—日本的孩子们,需要享有像欧洲社会那样健全良好的体育环境。

在提倡职业化改革和改变日本社会体育认知的前提下,川渊提出了“地域密着型”理念。川渊上任之后的第一道指示,就是立即组建“第二届活性化委员会”。1990年4月,公布新联赛正式加盟条件,最初是“必须拥有至少12名职业球员,确保拥有可自由支配的能容纳观众人数达1.5万人的足球场,建立球员育成梯次体系,教练班子必须持有资格证书”。此后足协迅速提高门槛为“球队法人化,职业球员需达18人以上,确保与地域居民、自治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确保分担联赛经费”。“球队法人化”,要求加盟球队首先完成身份转换,从母企的附属部门脱离出来,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同时在财务上亦与母企分离,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与地域居民、自治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规定每一支加盟俱乐部必须落户于日本某一特定地区,并要求其融入当地社会,受到更多球迷的支持和热爱。川渊三郎把它表述为“让体育使日本变得更美好,为地域社会作贡献”,新联赛制度设计的最终指向是要让职业足球俱乐部为当地社会共治、共有,最终实现共享。

1991年2月14日,10支加盟球队正式出炉。为保持与传统的延续性,川渊三郎允许它们在1993年J联赛正式开幕前的两年过渡期内继续使用旧名,但开幕后必须一律使用与企业名脱钩的新队名。1991年7月1日,新联赛名称公布,为“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联赛”)。日本足协完整阐述了建立J联赛的三个理念:

提高日本足球水平和促进足球普及,振兴体育文化和推动国民身心健康,为国际交流和友好贡献力量。


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这与我国前些时候推出的“足改方案”有些类似的地方,的确,职业化改革、俱乐部去企业化、强调足球的社会的属性,我们都是在借鉴邻国的成功经验,然而,我们的联赛与J联赛几乎同时诞生,对于足球发展的促进作用现在却有天壤之别,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缺少了日本人对于足球的决心和执行力。


随着J联赛的繁荣,以及日本足球在世界大赛上的成就,面对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日本足协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依然审时度势,不断迭代与更新。他们发现了彼时存在的核心问题,即采用“少数精英、外籍洋帅、海外拉练”的模式,可以短期成功,但不能构建金字塔、扩建塔基,对于稳定及持续提升竞技水平并没有直接帮助;日本足协并未与时俱进,在组织机构和专业能力配置方面并未深度调整,缺乏实现协会宗旨的动力与能力;日本足球人口虽然是实现了快速增长,但缺少系统发展机制;各地足协的发展能力不足,特别在支持竞技水平提升层面有较大欠缺。这些问题成为日本足球面向未来、持续繁荣的突破点。

日本足球全面梳理日本足协的愿景、理念价值观,成为统一全足协上下思想、改善对外形象的起点;进行组织机构的深度调整,保障改革举措执行力度。秉持“通过足球,创造丰富的体育文化,为人们身心的健全发展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理念。提出“努力普及足球,让运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人们创造幸福的环境;努力强化足球,让日本国足在世界舞台的活跃,为人们带来勇气、希望和感动;永远秉持公平竞赛精神,与国民、进而与世界加深友好,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愿景。崇尚“源自体育的快乐、球员第一、公平、坚定前行、尊重”的价值观。

以《2005宣言》为核心,明确日本足球发展目标,并细化各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表(包含2015年中期发展目标、2050远景目标);将发展规划上升到全社会高度,输出品牌理念,并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明确“三驾马车”发展思路—强化国家队、育成青少年和教练员、普及全社会。

落实“船长使命”,以激活草根足球为目标,将发展与改革成果聚焦于足球发展基础;联动地方足协,深度支持足球普及和竞技提升的各个层面。提出了11大使命,包括

“JFA会员制度”,为足球大家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JFA绿荫企划”,广泛建设足球场地,搭建运动发展平台;“JFA少儿企划”,切实行动版的“足球从娃娃抓起”;激活中学生(U15)足球,解决校园足球发展空间;建立日本足协麾下的顶级精英青训机构;推动女足企划,正式将女子足球纳入国家训练中心制度;普及推广室内足球;创建并完善联赛体系和赛会体系。为全体民众参与足球提供赛事活动机会;激活都道府县足协,促进各地自身造血机制建立;成立中长期展望委员会,持续加强理念规划建设的制度化;建立“体育职业经理人资格”制度,成立“JFA体育管理学院”培育管理人才。


在实现宏伟蓝图的过程中,和空喊口号不做事不同,日本足协不断检验和总结,每个阶段都设定了数据目标来检验成果。在到2015年的这个阶段中,日本足球大家庭人口超过526万,目标是500万;最高排名达世界第13,2011年亚洲杯冠军,女足世界第四,2011年世界杯冠军,原定目标是男足世界排名进前10;基本达成日本足协进入世界前10的目标。


不知道日语里有没有“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样的语句,他们践行了近30年,做事业也本该如此,可这句话却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状态,以此激励我们在未来不断前行。

今天凌晨与欧洲红魔比利时一役,又将日本足球推向了巅峰。世界排名61对3,平均身高178.1对183.8,全队身价7240万对7.58亿,绝对的以弱敌强。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他们能把比利时踢的毫无脾气,全场进攻寥寥,队员毫无斗志,甚至一度2球领先,要不是比利时主教练的换人和战术调整,恐怕亚洲足球从此就站起来了。令人尊敬的远不是比分呈现出来的内容,而是日本足球展现给世人的独特的足球方式,你看到的是一支整体又团结的球队,边路配合、中路组织以及边中结合的战术素养,身材矮小却脚下细腻一点不输比利时人,比分被扳平临近结束时没有采取拖延战术依旧换上攻击手,一方面是判断进入加时赛体能不占优的睿智,一方面是仍想吃掉对手的不屈和果敢,他们似乎诠释了没有了身体和天赋的足球应该是怎么样的,给了黄种人向黑人和白人挑战的一种思路。还有他们赛场外的足球文化,对阵波兰消极比赛的全国声讨,对阵比利时赛前的足球小将tifo,惜败比利时后全国的盛赞,赛后清理垃圾的观众,和干净整洁的球员更衣室和“谢谢你”的小纸条,还有本田圭佑不愿回国发展的足球理想。

日本足球在1968年奥运会成功后摔入谷底,随着职业化的进程逐渐复苏,却又在全面职业化前夕冲击94年世界杯失败,此后就是厉兵秣马,负重前行,在改革和发展中成为亚洲一流,成为亚洲足球的标志,如今冲击8强失败,却依然让人对他抱有希望,因为有对足球这样的坚持和努力,尽管有波峰有低谷,总体上往上走的,成绩只是时间问题。


在足球方面,我们有太多应该向日本学习的东西,但是“拿来主义”并不能回回都适用。日本这二三年形成的足球文化积淀,是我们没有的,而在这文化积淀基础形成的日本足球鲜明的打法和战术,和日本的人文精神性格特点高度契合,从而展示出来的团结和整体,是我们羡慕的,我们学完日本学巴西,学完巴西学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最后终究还是一盘散沙。足球作为一种“舶来品”,一种文化的的体现形式,彰显其魅力的永远是独特性、差异性、名族性、人文性,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END

大段引用《日本足球的明治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