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隴州老城有濃厚的尚學風氣

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坂而得名。隴縣建制較早,商代為矢國領地,周代為秦非子駐地,是秦人重要的發祥地。秦始皇時期曾為“汧邑”,漢高祖元年改邑為“縣”,置隴關,北魏孝明帝時於“汧縣”又置“東秦州”,西魏廢帝二年改為“隴州”。

500多年前,隴州老城有濃厚的尚學風氣

辛亥革命後改州為縣, 1961年千陽併入,1964年重新恢復隴縣縣制至今。隴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秦都漢關”之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和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可以想見古隴州城裡商賈輻輳、貨物雲集、集市興盛的景象。自古以來,關隴古道行人不絕,文人登隴山吟詠詩歌,匯成了兩千年來不絕如縷的隴頭歌吟。

500多年前,隴州老城有濃厚的尚學風氣

遙想古時的隴州城池,翻閱《重修鳳翔府志》可知,城牆周長五華里多,明景泰年間時任知州錢日新增築城牆,並不斷築修,城牆高度三丈,厚度兩丈六尺,在此基礎上磚砌的女牆高五尺。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隴州知州羅彰彝又進行修繕,但由於城池附近河流湍急,每逢大雨,城牆常常受到損壞,乾隆二十年知州韓成基捐資修繕損毀的城牆,與明代時寬厚無異。老城牆設四門,東曰“迎恩”,西曰“攬翠”,南曰“挹薰”,北曰“拱極”。

500多年前,隴州老城有濃厚的尚學風氣

隴州老城裡的美景更是讓人流連忘返,蓮池在縣城內西北角。據隴州志書載,蓮池鑿建於明代,縱橫十餘畝。池內植葭葦、芰荷、菖蒲等,是遊人喜愛的地方。明末清初這一美景毀於戰亂,勝景淹沒。清乾隆三十一年,知州吳炳捐資修復,池內廣植蓮花,周圍栽植楊柳,中築亭閣、浮橋、遊船,夏日接天蓮葉,映日荷花,蓮池又成為遊覽勝地。曾有一首詩作《蓮池》,這樣寫道:“方塘一畝碧琉璃,橋影橫空日影斜。”道出了蓮池之美。

古代隴州,重教興學,人才輩出。南宋時,城內設有州學。 1435年,隴州舉人閻璿在家裡創辦靜樂堂(千山書院的前身)。 1436年,知州郭宗儀在隴州倡儒學。在濃厚的尚學風氣下,隴州城中出了不少勤學著書之士。清光緒年間,隴州人丁全斌仰慕清麓賀復齋先生學識,曾向其求學。回老家後開學館,著有《隴州鄉土志》《隨筆偶存》《醉吟草》,得到了太守尹仲錫的讚賞。時光荏苒,老城消失,新縣城日益發展,這個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有不少山水奇觀和文化故事值得人們去探究。

如果隴縣城以前那些老建築都保留下來,那現在必將是一大筆旅遊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