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王山磊 2013年6月

修武縣是我國最古老的縣名之一,2006年修武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國家民政部授予“千年古縣”稱號,為河南省第一個被評定為“千年古縣”的縣,縣名來源於三千年前“武王伐紂”這段歷史。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公元前1045年12月4日,武王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從陝西出發;公元前1044年1月3日,武王的軍隊渡過孟津;周武王軍隊在孟津渡河後,從孟縣向東至溫縣和武陟西南部的沁河南岸,因連日大雨,沁河暴漲,便沿沁河南岸北上,在沁河出山口附近過沁河,經沁陽、博愛、修武進入獲嘉和新鄉。公元前1044年1月9日,牧野之戰滅商。從武王的軍隊渡過孟津,到牧野之戰爆發,只有七天時間,焦作修武到新鄉牧野,大約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也就是說,武王的軍隊在焦作境內的活動時間,也就是五到六天,停留的客觀原因是天降三日大雨。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西漢韓嬰在他的《韓詩外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武王伐紂,到邢邱,盾折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懼,召太公問之,曰:“意者紂未可伐乎?”太公對曰:“不然,折者為三,軍當三分也。天雨三日不休,欲灑兵也。”乃修武勒兵於寧,更邢邱曰懷,寧曰修武。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大軍渡過黃河來到刑邱(今溫縣)時,通行的大橋忽然一折為三,而且接連下了三日三夜的大雨。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武王心裡有些害怕,難道是以下討上的行為觸怒了上天?不然為什麼會突然出現這樣的事情?於是他召來姜太公,問道:“橋折為三,天雨三日不休,上天之意是不是不能征討紂王?”姜太公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因為紂王的行為已經天怒人怨了。橋折為三,上天是叫我們把大軍分為左中右三軍;天雨三日不休,是上天體憐大軍遠征疲累,而以甘霖洗刷征塵,讓我們休整一下。” 武王大悅,於是傳命大軍。到寧地修兵勒武(修整兵器,操練軍隊)。宋人編著的《輿地廣記》中說:“修武,本商之寧邑,武王伐紂,勒兵於寧,更名修武。”這是修武縣名來源的傳統解釋。但根據史料記載及考古研究分析,修武縣名來源應當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古人重視天人感應,橋折為三,武王心中惶恐,伐紂這種以下犯上的弒君行為,他自己心中有很大負罪感。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當滅商大軍浩浩蕩蕩地渡過盂津要向商都朝歌進軍之時,商朝屬國孤竹國的伯夷、叔齊兩兄弟,以未葬文王為不孝,以臣殺君為不仁為由,攔阻周武王不要去滅商。勸阻無效,商朝滅亡後,伯夷、叔齊兄弟為保守自己的氣節,竟然憤而不食周粟,兄弟倆逃到偃師市境內的首陽山,過起了隱居生活,整日在山上靠採集野果為生,朝不保夕,最後兄弟倆活活餓死在首陽山上。可見,武王伐紂這種以下犯上的弒君行為,在當時就有很大非議與阻力。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牧野之戰前,周武王歷數了紂王的六條罪狀:酗酒;不用貴戚舊臣;重用小人;聽信婦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這六條罪狀並非大罪過,不足以成為紂王被殺的充足理由。

紂王“酗酒”,無非是因為殷人本來好酒,而紂王可能酒量特別大些,喝的酒特別好些。而“不用貴戚舊臣”,實際上是以紂王之兄微子啟為首的一部分年長的、原來有權利的人,在紂王即位後和紂王對立,沒有握重權,心懷不滿,把它加在紂王頭上,被周人利用來宣傳的。再說“登用小人”,實際上是濫加罪名。殷代末年,破格用人,提升奴隸為大夫卿士的確是紂王,但這應該是進步的措施,他的極盛的武功,他對民族發展、文化發展的不朽功勞,和這個措施是分不開的。至於“聽信婦言”,更只是反對派的造謠和周人的少見多怪。殷代有能力的女性是很活躍的,卜辭中出現的女性就很多。例如武丁的妃妾婦好,能帶領萬千人去打敵人,連武丁的名將沚盾戈都受她節制。第五條罪狀說紂王“信有命在天”,而第六條罪狀又說他“不留心祭祀”。據出土的卜辭證明,帝乙(紂父)、帝辛(紂)時的祀典在殷代是最為完備的。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近年出土的青銅器銘文顯示,歷史上真實的紂王並非如後世《封神演義》中描寫的那樣荒淫無道,一無是處。《史記》中對商紂王的描述說,“帝紂資捷辨矣,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毛澤東曾說:“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

”毛澤東在這裡把紂王帝辛與秦始皇相提並論,而現代學者已考證了一個事證:秦國乃是商人後裔所建,秦始皇便是帝辛的後裔。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當代學者錢文忠說,商紂王曾經做出了四大貢獻,“第一,他開拓了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促進了中原文明的傳播;第二,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反對神權;第三,打破奴隸主的世襲制,大膽提拔新人;第四,商紂王對於古代中國的統一提供了思想和物質上的基礎,更是統一中國的一位先驅。”

因此,“歷史上真正的商紂王不僅高大威猛,力量無窮,還是一位文武雙全、功勳卓著的帝王。

武王滅商後僅在商都朝停留了一天,就急速“罷兵西歸”,在滅商後的第八天便回到了先王帝嚳的老家,並在此休整、息偃戎師達兩個多月之久,此地後稱偃師。《尚書》中記載,“武王伐殷。往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徵伐商。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這段話是說,一月壬辰日,月亮大部分沒有光輝。度過第二天,是癸巳日,周武王早晨從周都鎬京出發,前往伐殷商。四月,月亮才開始放出光輝,周武王從商國歸來,到達周國豐都。於是停止武備修治文教,把戰馬放歸華山南面,把服牛放回桃林郊野,明示天下不再使用。偃師地名來源及《尚書》這些記載說明,武王滅商後便開始修文偃武,提倡文治,與民休息。他對商紂的後人武庚並未誅殺,而是封武庚於殷地(商丘)。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從武王滅商後的修文偃武行為可以推測,武王在滅商前應當有種修文偃武的思想萌芽。當武王在邢邱(溫縣)遇雨,在寧邑(修武)修整,除操練各諸侯盟軍的戰陣隊形外,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給紂王一個悔過自新時間,一個最後改過的機會。唐朝薛逢《九日曲池遊眺》:“正當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 修文偃武中的“修”應當是“休”的通假字,“武”字是個會意字,甲骨文中的武字從止,從戈,意思為人持戈行進,本義:勇猛;猛烈,引申意為武器、武裝、軍隊等。修文偃武意思是提倡文教,停息武事。明崇禎時彝族首領安位歸降,取《尚書·武成》中的“偃武修文”一語在貴州設修文縣。由此看來,修武縣的得名,除了修兵勒武的傳統解釋外,應當還有修文偃武的意思。

“千年古縣”修武——武王伐紂“修兵勒武”抑或 “修文偃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