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傳統民俗:來客嘮歌

如果你是“佛生崽”、“布耳崽”第一次到某個“生客”村,定會耽驚受怕,怕有人找你對歌。當然,你腦中的歌己滿到喉頭,那是求之不得了。

對歌,也就是賽歌,一般在十一、二月或正月農閒時進行。在這段時間誰家來了稀客,晚飯門外後就會響起鞭炮,如果歌很少,等對方多唱幾首,再唱也無妨。要是你不會唱歌,那就要用唱歌罵得你心中難過,非下決心回家學起來不可。景寧對歌,都在“堂前”進行,雲和、麗水等地對歌在火爐塘邊進行,對不會唱的客人除了用歌罵還被擠到角落裡,擰得大腿到處發紫,或被火烤得發燙。

畲族傳統民俗:來客嘮歌

對歌是大家非常喜歡的,村上的男女老少都來聽,甚至鄰村的青年也會紛紛趕來,非常熱鬧,往往擁擠不下。畲家把對歌作為一種文化樂來享受,而且是學歌的好機會,看人家怎樣把件事編成歌,怎樣問,怎樣答,以後自己遇到,就有辦法應付了對歌的內容豐富多彩,比興寓意深刻,生動感人。常唱的是

畲族傳統民俗:來客嘮歌

勞動歌、情歌、謎語歌、大講歌、生活歌等。歷史傳統敘事長聯歌很少唱,需要雙方能背誦歌本,你一首我接下首地連唱。不吉的歌是不對唱的,但有時互相嘲笑、挖苦不會引起誤會。高明的歌手能隨編隨編唱,出口成歌對歌,通常的是對方唱一條,就要回一條,也可以唱幾條,再回一條,也可以各唱幾條,有時為了讓對方聽清楚,還有一條歌詞詞尾變動一下的唱法,例如:

第一遍:聽你唱歌真明工,教你上天去攔風。

教你上天去摸月,教你下海去捉龍。

第二遍:聽你唱歌是先生,救你上天與風拿。

教你上天去摸月,教你下海把龍拿。

第三遍:聽你唱歌是老師,教你上天捉風須。

教你上天去摸月,教你下海割龍鬚。

畲族傳統民俗:來客嘮歌

在景寧一帶的唱法,一般是在一句半之後夾上“喱……”,然後嫦轉地帶上結尾詞。只要懂得篩去夾進的虛詞假聲,就完全

能聽懂歌詞。在雲和一帶是夾“羅……”的假聲,只有麗水一帶不帶假聲,用“平講”的方式,“平講”容易聽懂,節奏性強,

的缺乏婉轉動聽,用“假聲”唱,節奏放寬,裝飾潤滑,連唱不

累。“假聲”的“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動詞,夾進響聲虛詞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