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2017年11月15日,紐約佳士得夜拍以逾4.5億美元(約新臺幣135億元),售出達芬奇僅存於私人收藏的最後一件作品“救世主”,成為拍賣史上最貴的藝術品。買家於數週之後曝光,原來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文化觀光局。 蒙娜麗莎效應造就天價藝品 “救世主”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正 文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蒙娜麗莎效應造就藝術市場的九位數時代

2017年11月15日,紐約佳士得夜拍以逾4.5億美元(約新臺幣135億元),售出達芬奇僅存於私人收藏的最後一件作品“救世主”,成為拍賣史上最貴的藝術品。買家於數週之後曝光,原來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文化觀光局。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蒙娜麗莎效應造就天價藝品

“救世主”能創下如此驚人的成績,超越德庫寧畫作“交換”(Interchange)的私人買賣紀錄3億美元,背後有很多的原因。其一,“救世主”的買賣寫下藝術市場里程碑,和佳士得一再強調這是達芬奇最後一張流通於市場的精品有關;其二,還要考慮到“蒙娜麗莎”的影響力。

1911年“蒙娜麗莎”遭竊,經全球媒體的報導、離奇案件與謠言,這件作品從羅浮宮牆上的作品之一,變成吸引民眾前往羅浮宮的主因之一。“蒙娜麗莎”在迴歸巴黎前,先由義大利官方安排,向當地民眾展示,即掀起人龍排隊。

“蒙娜麗莎”於1963年從羅浮宮借展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史上第二度捲起群眾的藝術狂熱,逾半世紀後的2017年,“救世主”拍賣預展設於紐約,同樣吸引大批排隊人潮。佳士得利用了歷史的對照,進行富有詩意的強力市場行銷,因為在藝術市場中,買家只是一小部分,其餘的觀眾與大眾更是市場的重要推手之一。

“救世主”拍賣後隔天,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前館長Thomas Campbell在社群網站上公開該畫作修復前的照片,表示:“希望買家瞭解作品保存與修復的相關問題。”引發激烈的撻伐與辯論。由於該畫作有約逾八成是在20世紀修復的,經修復的畫作,保存上更需要極其專業與用心。

筆者最近於蘇黎世與多位藝術界人物討論“救世主”案例,重點之一在於古典大師(old master painting)老油畫的專業藝術品歸屬(attribution)。作品本身是否確切是某位藝術家的,這個事實與藝術市場沒有太直接關係,而是專家的研究歸屬。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遺產拍賣挖寶譜寫出世傳奇

根據以往的案例,藝術品歸屬並不是純粹的科學,而是猶如考古一般的研究與推測,經過時間的考驗,新科技或許會提供突破的證據,推翻早期的歸屬。

至今仍有許多人對這件作品是否出自於達芬奇存疑,但無庸置疑的是,達芬奇的名號銳不可擋,這證明有時候藝術市場的焦點不一定在於藝術本身,而是其所夾帶的附加價值。

“救世主”的出世很傳奇。2005年,紐約達芬奇專家Robert Simon與畫商Alexander Parish,於美國的一個遺產拍賣會上以1萬美元買下這件作品,並請專家鑑定、修復;2011年在達芬奇倫敦國家藝廊大展曝光。有了國際、國家級博物館的背書,這件作品被公認是出自義大利文藝復興天才之手。

2013年,Parish與其他投資人聯合將“救世主”以8,000萬美元售給瑞士畫商Yves Bouvier。排名富比世190名的俄羅斯鉅富Dmitry Rybolovlev再以1.27億美元接手。

這次“救世主”創下天價,外界或許認為賣家利潤可觀,但其實Rybolovlev與他的瑞士藝術經紀人布維爾間的法律訴訟,導致他對藝術市場失去興趣,多年前即陸續以低於買進價格賠本售出克林姆、羅丹、高更等大師名作,這次落槌價4億美元,扣除手續費與之前的高額損失,投資報酬率非常低、甚至是零。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頂級藝術市場大趨勢仍看漲

達芬奇的作品固然稀有,創下了舉世驚奇的價格,不過這只是帶動全球藝術市場天價行情的序曲,第一名的寶座短期內應該坐得很穩,不過可以推測的是接下來藝術市場拍賣與私人買賣的前十大天價作品排名將會繼續洗牌。頂級藝術市場大趨勢依舊看漲,尤其是古畫帶動當代藝術,互相提升。

目前風險較低的投資趨勢是藝術市場的藍籌股、明星藝術家、市場寵兒,但部份當代藝術的市場因為過度人為炒作,逐漸失去光彩,大筆資金投入古董、老油畫與現代大師名作。

這不代表當代藝術市場不值得投資,而是需要眼光銳利的藝術經理人與藝術顧問指導,如同理財顧問一樣,可惜往往精通藝術市場的專業人士不一定理解投資與經濟學的概念,反之,對市場敏銳者不一定懂藝術歷史,兩者相輔相成,是藝術投資的核心。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投資前三重點:時間、人脈、品味

在進行藝術投資之前,應知幾個重點:一、藝術市場的波動與一般市場不同,要等到迴流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套牢風險高,所以長時間的觀察很重要,包含逛畫廊、美術館、藝術家自營運空間、拍賣、私人收藏、藝術博覽會等。

第二,人脈在藝術界極其重要,短期獲利投資客是不受歡迎的,因為短期的波動可能嚴重破壞健康市場發展。若你私下從日本藏家手中以低於市場行情買入草間彌生、奈良美智、具體派大師作品,半年不到就送至拍賣,必將失去賣家的信任,被列入黑名單。

三、藝術的投資與收藏不僅是資產,更是文化與精神上的慰藉,走進美術館、畫廊,與藝術做交流、溝通,于思想與概念上或許得到突破,進而幫助到生活或事業。藝術應該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國際上流社會共通的語言與橋樑。

6月時,紐約慈善藝術贊助人Agnes Gund據說以1.65億美元(約新臺幣49.5億元)將其收藏的李奇登斯坦作品,賣給投資鉅富Steven A。 Cohen,創下已曝光的私人買賣第七名紀錄。

藝術市場近年在金字塔頂端漣漪不斷,使外界資金蠢蠢欲進場,但缺乏慎密的研究準備與業界專業顧問,導致多數投資散客鎩羽離場。

2015年5月紐約佳士得拍賣售出畢卡索畫作“阿爾及利亞女人O版本”1.79億美元,是目前拍賣紀錄第二名。第三名則是在2015年11月,紐約佳士得售出的莫迪里亞尼裸女,成交額約1.7億美元,由上海收藏大腕龍美術館創辦人劉益謙與王薇夫婦得標,而這只是國際藝術市場九位數美元時代的開端。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出手藏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市場效應”,出手必看!

藝術市場的心理學

要了解藝術市場投資之前,必須瞭解市場心理學,而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正是藝術獨特市場的要點之一。

一個在市場上成功的藝術家(單一市場性,不談藝術性),作品數量不可過多(非總數量,而是時間與數量的比例),換言之,藝術市場的構成必須透過時間的積累(正常、健康的市場),一個藝術家的創作於市場行情創佳績不一定代表作品的藝術價值高,而第二市場(拍賣、私下買賣)的豐腴程度取決於第一市場(畫廊)的堅固基礎,若一位藝術家的創作量驚人但緩慢釋出,不直接影響其價值性(無滯銷可能性),若作品稀有而尚未建立兼顧市場基礎,在建構更全面、國際的市場上則有難度。由某種程度而言,藝術的市場有如鑽石般,需要使用多種人為的機制權衡。

藝術投資準則

藝術投資是需要長時間的研究,同時陶冶性情,等到時機成熟,下手快、狠、準,過了長時間後才能豐收。

顧名思義,藝術投資與其他的投資一樣有風險,也需要充分了解標的物價值與預估成長空間計算可能投資報酬率。而目前風險較低的投資趨勢是藝術市場的藍籌股,明星藝術家,市場寵兒,不過,部份當代藝術的市場因為過度人為炒作,逐漸失去其光彩,而大筆的資金則投入古董、老油畫與現代大師名作。不過,這不代表當代藝術市場不值得投資,而是需要眼光銳利的藝術經理人與藝術顧問指導,如同理財顧問一樣,但往往精通藝術市場的專業人士不一定理解投資與經濟學的概念,反之,對市場敏銳不一定懂藝術歷史,但兩者相輔相成,是藝術投資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