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就目前而言,大氣汙染、水汙染、全球氣候變暖、海洋汙染、垃圾處理問題、白色汙染等是全球所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對於這些問題,藝術家所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水汙染:不能吃的冰棒直面世界性頭號難題 水乃生命之源,隨著…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就目前而言,大氣汙染、水汙染、全球氣候變暖、海洋汙染、垃圾處理問題、白色汙染等是全球所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對於這些問題,藝術家所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水汙染:不能吃的冰棒直面世界性頭號難題
水乃生命之源,隨著工業進步和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有毒物質被排入江河湖海之中,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水汙染亦成為世界性的頭號環境治理難題。
尹秀珍1995年行為藝術《洗河》關注成都府南河水汙染。20餘位自發參與,用行為藝術呼籲公眾增強環保意識。
上世紀90年代,不少國內藝術家已經開始用藝術品表現水汙染問題。1995年藝術家尹秀珍的行為藝術《洗河》就是其中的代表,她為了形象說明當時成都府南河的汙染問題,借用現代工業手段將府南河河水取出了十立方米,在冰廠製成冰塊,然後再運回到岸邊以清水加以洗刷。過路的行人和市民見狀也紛紛參與其中。
俄亥俄州教授John Sabrow為了讓俄亥俄州嚴重的汙染問題引起公眾的關注,他利用在俄亥俄河流域內找到的有毒汙水,自己動手製成了非常醒目的黃色和紅色顏料,並用其創作了系列作品。
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3位準畢業生洪亦辰、郭怡慧、鄭毓迪的“100%純汙水製冰所” 藝術項目聚焦的也是水汙染問題。他們花了一年時間,在臺灣北、中、南、東地區蒐集了100份汙水樣本,將其冷凍成冰棒,並設計了精美的包裝。撥開精美的包裝紙,我們能夠看到汙水中夾雜的福壽螺、菸頭、油汙、塑料、廢魚網、微生物等雜質,可謂觸目驚心。其目的旨在反映水汙染問題及其對世界人口的影響。
藝術家巧思下的“垃圾”的再利用
人類在地球上活動,除了文明的創造外,也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尤其是進入工業文明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長,生活垃圾也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已構成一大公害。以中國為例,中國僅“城市垃圾”的年產量就近1.5億噸,其中被丟棄的“可再生資源”價值就高達250億元!如何對資源進行循環再利用直接影響著垃圾的處理情況。
加拿大藝術家Caitlind Brown蒐集了6000個廢棄燈泡,將其組裝成了一個巨大的雲朵型互動燈光裝置。因為每個燈泡下面都懸掛有金屬拉線,公眾可以通過這些金屬拉線控制燈泡的開關,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燈泡雲”。這種變廢為寶的創作過程,有效地宣揚了環保的理念。
法國藝術家 Bernard Pras因其驚人的廢棄物品裝置藝術而著名,他喜歡以一些塑料廢物、舊藥品、盒子、包裹、玩偶、玩具、樂器、家庭用品以及那些顏色看起來差不多的垃圾“組裝”作品,其內容或為世界名畫,或名人,或動漫人物,只要選對了角度,就能發現隱藏在這些廢棄物品後的驚喜,可以說是對廢物垃圾的充分利用。
面對無處不在的生活垃圾,1958年到1965年間,印度退休公務員列克•昌德突發奇想將這些破爛做了的雕塑藝術品,其中包括用千萬個廢舊插座做成的巨大牆壁,用啤酒瓶搭建的房屋,煤渣堆砌的假山,甚至碎瓷片和舊瓶蓋做成的人像雕塑群。這些作品現在被安置在印度昌迪加爾的“垃圾公園”中,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參觀。
白色汙染:地球已被塑料包圍
在眾多垃圾中,塑料垃圾可以說是最令人頭疼的,這是一種能在環境中存在450年的垃圾,也是人類生產最多的垃圾門類之一,通常分為一次性塑料袋/瓶,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塑料膜等等。據統計每年全世界有4000萬噸的廢棄塑料在環境中積累,而我們國家每年就有200萬噸廢棄塑料,並且這兩個數據還在逐年加大!
面對如此多的塑料垃圾,Penda建築事務所從北京周邊的大學和可口可樂公司回收了一萬七千多個塑料可樂瓶,在北京學生設計展的入口處將其編織成了一個曲線形的可口可樂logo圖案,在這個公共藝術裝置旁邊,還安裝了一份我們已被垃圾包圍的聲明,旨在提高人們回收塑料的環保意識。
2015年至2016年,臺灣的一群藝術家和慈濟組織蒐集了400萬個廢棄塑料瓶,並用其在整個山坡上創作了一幅面積達4萬餘平方米的名作——梵高的《星空》。這種通過實景藝術對大師名畫進行另類闡述的創作方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環保理念宣傳方法。
2015年的瑞士巴塞爾藝術展上,裝置藝術家帕斯卡爾·馬修·塔悠在巨大的展廳牆壁上,安置了一棵掛滿五顏六色塑料袋的樹,作者將該作品詮釋為“樹之花”。通過遒勁蒼老的樹枝與柔軟輕盈的塑料袋的奇異對比,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環保理念。
全球氣候變暖:被淹沒的海岸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地球被排放了大量CO2等多種溫室氣體,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其直接影響就是海平面上升,兩極動物瀕危,颱風、暴雨、洪水氾濫……
面對這一全球性問題,藝術家們紛紛發聲。2007年8月18日,為了引起公眾對全球變暖和冰川消融的的關注,美國攝影師斯潘塞·圖尼克在阿萊奇冰川組織了600多人,裸體站在逐年融化的瑞士阿爾卑斯冰川上,親眼目睹全球變暖的所帶來的影響。
2015年,丹麥冰島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協同丹麥地質學家明尼克·羅欣從格陵蘭島努克峽灣運來了12塊總重量近100噸的浮游冰塊,隨後將這些冰塊安置在巴黎先賢祠前的廣場上,並擺成鐘錶的形狀,將其命名為《冰鍾(Ice Watch)》。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冰塊在陽光下開始融化,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可以直觀地體驗到“氣候變暖”,並讓這一全球性問題直接烙印在民眾心裡,今後對此類問題也會更加的敏感關注。
生活在上海的中國藝術家三水的《外灘》系列作品,以霧、水、建築為元素,展現了2050年淹沒在水下的上海外灘萬國老建築群。他用藝術的手法提醒世人溫室效應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終極災難,傳達出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以及社會漠視環境惡化的批判。
空氣汙染:城市霧霾中戴口罩的藝術家們
由於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從而造成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這就導致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
中國藝術家吳迪的攝影作品一直聚焦於霧霾問題,《風景》中,他記錄了中國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幾個城市,並對霧霾的成分、嚴重程度、形成原因、社會反應及生命健康等做了大量的調查分析。《面具》、《霾之禍》、《口罩》也都是對當下的霧霾所做的一個藝術層面的展現。“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作品表達的未免過於簡單,過於露骨,過於直白,可是它卻從視覺上帶給了人們一種不得不面對其的真實感。無論是那個在霧霾中呼吸著氣球中純淨空氣的小女孩兒還是在天壇前戴著四百多個口罩的女孩兒亦或是戴著防毒面具的新娘帶給觀者的是一種多維的思考和感受。”
戴上口罩的藝術家們集體躺在祈年殿前。 吳迪 攝
2014年,20餘位藝術家在天壇進行了“祈禱藍天”的行為藝術,他們戴著口罩零散地站在祈年殿前,並集體躺在地上,最後有藝術家手持陽光燦爛的風景明信片以對當前的霧霾天形成鮮明比照。通過這種行為呼籲公眾增強環保意識並關注自己的健康。
2015年,荷蘭設計師丹·羅斯加德與他的團隊,在北京設計了一個超大的空氣淨化塔,用來淨化空氣,吸收霧霾。按照設計,這個塔狀的機器有6.5米高,每小時能吸收3萬立方米空氣中的灰塵。通過“空氣淨化塔”,路人和附近的居民都能享用它帶來的新鮮空氣。此外,這個荷蘭人還發現,空氣淨化塔開機4小時後,收集的灰塵當中有40%的成分都是碳,於是他突發奇想,將它們壓縮做成黑色“鑽石”,並做成戒指。“通過這種方式,我想讓人們都為治理霧霾貢獻出一份力量,而不是多製造一些霧霾。” 羅斯加德表示。
閱讀更多 古董藝術人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