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質上是管理者的懶惰,是不作爲、不自信

「萬達這種高度集權化、利益穩固的組織架構中,想要突破集團各部門各自KPI的壁壘,形成互聯網流動的合力,實非易事。」

在昨天的《王健林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但為什麼就是做不好電商?》一文中,老方提到組織中的部門壁壘問題。

這是造成萬達電商進展不利的一大因素,但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大企業大集團,就是在一些中小企業也是普遍現象。而且業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在一些創業者看來,部門劃分可以釐清責任和分配工作任務,通過業績kpi制度,老闆得以方便地發現問題,考核員工的工作情況。

另一方面,有些不可描述的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再小的公司也需要權利的運用,分部門可以變相滿足創業者做大老闆的慾望,再說把員工劃分,可以“分而治之”,不讓員工團結起來、壓縮失控的風險,方便管理。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質上是管理者的懶惰,是不作為、不自信

很多自以為是的經理人和老闆常常有個錯覺——只要劃分好員工的職責、制定好kpi就萬事大吉了。

純粹扯淡。

管理如果這麼容易,那豬都可以管理好公司了。

員工只負責自己的工作流程,只關心自己的任務,那還要團隊協作幹什麼?這樣的公司,本質上不就是那種按件計工的加工廠嘛,你做出一點東西,換一點錢。

公司和員工之間只是簡單的交易關係。

於是,當施行這套模式後,管理者往往會鬱悶地發現,部門的事都KPI了,公司的事則只能自己幹了——員工各作其事,一撥一轉,不撥不動彈,他們不會主動工作,也不會有集體精神,只顧自己就好。

這時候他就傻眼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當然他自己是死不承認的。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質上是管理者的懶惰,是不作為、不自信

凡是這樣的公司,往往都是笨死的。

去轉一圈就會發現,這樣的公司內部給人很明顯的壓抑感,死氣沉沉,沒有活力。

而且,虛偽、說假話的氛圍非常嚴重,這也是馬雲、史玉柱和周鴻禕等老闆說過的“兔子窩”現象。

關鍵是,這種管理模式一旦施行,還不好改正,事實上,和人一樣,公司變好很困難,變壞則容易的不可想象。

最終,損失的是老闆的資金和時間,或者還有商機,而員工也會隨著這樣的環境不斷同化、一再貶值。

所以,當此類公司完蛋或員工離職後,員工往往會對老東家嗤之以鼻:什麼狗屁玩意!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質上是管理者的懶惰,是不作為、不自信

花錢捱罵,世上就有這樣的人,而且還不少呢。

實際上,這種現象的達成,是老闆和管理層的共謀——人還是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人性本質上是懶惰自私的,是非常不容易相信人的。或笨或壞的職業經理人就看準了這點,所以就向老闆推銷這個藥方,二者一拍即合。

等情況不妙的時候,經理人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換個東家繼續禍害,而損失大的就是冤大頭嘍。

聰明人犯起糊塗來比笨蛋更厲害,他只會責怪員工素質低、層次低,不理解他的苦心,不好好幹工作,是在騙他的錢。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質上是管理者的懶惰,是不作為、不自信

順勢而為最重要,現在的人力資源的趨勢是最大化、最優化發揮出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力,這是公司競爭力的核心之一。

而另一個核心是,這種個體組成的團隊協作能力。

若是人為的製造壁壘,團隊成員之間又如何產生化學作用,人和人之間一定不是簡單的1+1=2的數字疊加,而是乘法效應。

吳軍老師曾提出一個觀點:

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比我們發達,他們的體型軀幹比較長,更適合飛歐洲的天氣,他們每一個人很聰明,也比我們祖先強壯,但是被我們祖先趕盡殺絕,一直趕到西班牙的一個角落,最後消失了,我們祖先為什麼贏了?

最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我們祖先的語言能力非常強,他們能夠聚集起來上百人,聚集起一個大的部落,而尼安德特人只能聚集十幾個人,因為語言能力不行。最後打群架,尼安德特人打不過我們的祖先。

溝通能力,互相理解能力,合作能力,都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如此。

這也如同戰爭,一支軍隊如果各自為戰,只顧自己,那麼就算局部打勝了,但整體的結果仍然是輸。

一盤散沙的隊伍,從來沒有前途。

“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質上是管理者的懶惰,是不作為、不自信

因此,老方認為,"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本質上是管理者的懶惰,是不作為、不自信。

特別是那種“媚上者必欺下”的經理人,更是道德敗壞,對企業和團隊的傷害很大。

這是非常值得創業者反思和警惕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