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的人總是容易生氣?

手機用戶81725372467


過去有一段時間有書君常常生氣,明明知道生氣不好,還是遇到事就忍不住要生氣。

有的時候我也想是不是血型、性格的問題?還是身體健康有問題,到了最後才發現跟自己思想觀念存在問題有很大關係。

生氣是情緒能力控制較弱的表現,跟個人控制慾望強、性格追求完美等因素有關。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容易生氣?

1、來自於原生家庭、身體狀況的影響

一個來自火爆脾氣家庭的人,自己也容易一點就著。

氣質遺傳和言傳身教的影響,使得容忍性差、性格急躁的父母多會培養出容易生氣的兒女。

我們看到許多女性在月經期間、更年期綜合徵期間脾氣暴躁易怒,常常生氣,一般人生病、吃熱上火的時候也比較容易生氣。

2、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對某事、某人有期待,當達不到自己的預想時就失望、不滿、憤恨,生起氣來連自己都害怕。

觀念有問題,該生氣的時候生,不該生氣時也生,像個小孩子一樣不懂事。

小孩子常常會生氣,是不會表達情緒的表現,也是一種需要安慰尋求自我保護的方式。

作為成年人,心理不成熟的人總是覺得別人應該滿足自己的願望,會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

而不知道應該靠自己,也不能多角度考慮問題,最後常常是失望透頂,就生氣不斷。

動不動就生氣,其實跟別人無關,是因為自己的信念系統和價值系統認同的範圍太窄,所以別人一些行為很容易觸犯自己的準則,使自己不高興了就生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統和價值系統,但有的不夠成熟。

比如過去有書君就認為先生不應該喝酒,所以每次他喝酒就會很生氣,互相之間就要發生爭吵。

認為他喝酒就是一種自控能力差的表現,他要能夠控制自己才是對的。他卻認為我是想要控制他的生活,這是錯誤的。

其實是我希望他多陪伴自己,一看到他喝醉酒的樣子就會生氣,確實是想控制他的行為。

後來,自己轉變了認知觀念: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朋友圈,他是成熟的成年人,不用別人控制。

然後我把發洩情緒變成表達情緒,跟他說我擔心他的身體,讓他少喝點酒。漸漸地他從被迫改變變成了自覺改變,我生氣的次數就大大減少了。

3、個性敏感、自卑、心胸狹隘

對同樣的事情、同樣的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生氣了對家人或外人的反應不同。

許多男性在外面脾氣很好,回到家裡就變成另一個人,火氣大、抱怨、指責,這樣的人除了工作壓力大之外,更多的是因為個性敏感、自卑、心胸狹隘。

能力不足的人也特別容易生氣,他們在單位受了別人的氣,不敢當面懟回去,就借酒澆愁,喝了酒以後找弱者發洩。

還有的人專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服務員發火,對環衛工施爆,找反抗能力弱的女人孩子洩憤,

""生氣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生氣時,憤怒會讓情緒帶來巨大的衝力。

人在生氣時短時間內的思維狀態和自我意識會降到最低,不僅會給自己帶來傷害——""怒傷肝"",更有可能會給別人帶去傷害,傷害自己的家人。

有書君提醒大家,知道了容易生氣的原因,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要上怪天下怪地,中間怪別人,要怪就怪自己自控能力太差。

要積極樂觀向上,面對困難的時候找問題、捋情緒、把認知和情緒分開,把表達情緒和發洩情緒分開。

請記住:善於理解的人不容易生氣,有安全感的人不容易生氣,把握得住自己情緒的人不容易生氣。


有書共讀


乍看上去,題主對於生氣好像是持否定態度的。似乎對於容易生氣的人是不認同的。所以,我想,題幹中的容易生氣好像是指,生氣的頻率高,程度激烈。在這樣的基礎上去看待這個問題的話,容易生氣的人可能有著一顆敏感易激惹的心。內心世界之外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引起內心世界裡的滔天巨浪。而且,往往是對負面的信息更為關注(令人愉悅的,快樂的信息反而容易被忽視或排斥)。因為內心波動劇烈,所以外在顯現上就有可能呈現出,生氣,憤怒的樣子。其實這是信息由內向外的傳遞過程。可以讓外界使當事人受到刺激的人或物知道當事人當事時的內心感受與狀態。於是,可以讓外界的他人接下來知道大概應該怎樣做。比如:“哦,我剛剛說的那句話,讓他生氣成這個樣子,好吧,還是不要繼續說了”。於是,我們可以發現,生氣更多時候是在表達一種對外界的不滿。試圖以此方式來使外界他人順應,滿足自己的需要。早在嬰兒時期,我們就本能地發展出了這樣的功能模式。而過度使用這種模式的人可能是幼年時期被恰當滿足的機會太少了,總是反覆體驗到不滿感,所以,成年後可能會潛意識裡覺得依然處於過去的氛圍裡,於是對外界的他人比較敏感,挑剔,稍不滿意就生氣示威。但是生氣本身不是一個有問題的事情,就如同孩子小時候如果能以語言的方式表達“我生氣了!”,反而是件值得鼓勵的事情。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嘯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生氣是憤怒的表現,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情緒,是指不符合心意而產生的一種發怒的狀態。它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情緒,這個怒氣會通過你的身體去釋放和舒緩,長時間你可能忘記了那個狀態,但是由於生氣產生的毒素卻存留在你的身體裡。

大多數情況,我們更多的是和親近的人生氣

有許多男性,在外面溫文儒雅,但是回到家裡卻和自己的親人、愛人發脾氣,這是因為在外為了維護形象,需要進行一定的印象管理,因而會格外注重自己的言行,不會隨意展現自己真實的情緒。並且個體在潛意識裡,會對那些不會離開自己的人更放肆,所以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明知道生氣對身心傷害都很大,為什麼有的人還是很容易生氣呢?

膽汁質氣質類型的人

心理學中所說的氣質就是個體的脾氣秉性,是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動力性質的心理特徵,根據神經活動特性將氣質類型分為四類。其中具有膽汁質氣質類型的人行為外向,情緒興奮性高,心境容易變化,脾氣暴躁,而且很難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需求慾望過多

情緒情感是對於外界的一種態度體驗,而這種體驗是以需求為中介的,當個體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相反當需求不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例如過節的時候,你期待男朋友給你驚喜,但是他卻什麼都沒有給你,這時候你這個驚喜的需求就沒有被滿足,因而你會生氣和憤怒。生活中需求慾望過多的人,過多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會經常的生氣。

對於事情的理解能力差

情緒情感是伴隨著認識和意志產生的態度體驗。也就是說當你的認識不正確的時候,你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同樣一件事情,同樣的一句話,可能兩個人理解的不同,因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若個體對於事情的理解能力差,就會造成認識不足,就很容易誘發出憤怒等消極情緒。

情緒控制力較差

產生怒氣是無可厚非的,有的人在產生消極情緒的時候,就能夠及時的抒發,讓這個怒氣不會侵佔自己。但是對於情緒控制能力較差的人,就很容易被消極情緒影響,一點小事情不如意,就會生氣,而且會通過外界的行為,展現出自己的怒氣。


心理學充電時間


生活中的確有許多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愛發火。


不僅僅是在家裡,大街上,地鐵裡,公交車上,菜市場中總會有人因為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歇斯底里,情緒失控。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這麼容易生氣沾火就著呢?


原因不外乎以下這幾種。


一,隨心所欲,不懂得控制自己


愛發火的人一般都是急性子急脾氣,說話不經大腦, 往往容易張口就來,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親人朋友,也都感受過這種讓人尷尬的瞬間。


朋友老李就是這種人,但他只對家裡人發火,對同事朋友總是不笑不說話,要不是我見識過他在家發脾氣的狀態,我至今都不相信他會如此失控。


那是十幾年前的春節,我去給老李送幾張滑雪場的門票,想讓他們一家三口開開心心去玩一次。


我剛進院子就聽見老李的吼聲,“你怎麼那麼笨!廢物!!打個雞蛋都能掉地上!!”“你說說,你還能幹啥!蠢貨!!”


原來是老李十歲的兒子打雞蛋不小心掉在地上了,被老李好一頓臭罵。



搞得家裡空氣都緊張,老李媳婦忙著收拾地上的雞蛋,兒子戰戰兢兢的站在旁邊手足無措,愉快的節日 氛圍一掃而光。


像老李這種外人眼中的老好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給了別人,在家裡無所顧忌,把最壞的情緒都給了自己的親人。


他覺得都是自己的家人,不用剋制自己,自己的家想怎樣就怎樣,不需要帶著面具生活,所以從不在乎家裡人的感受,隨心所欲,想說啥就說,沒必要控制自己。


一個能成就 一番事業的人從不跟家人發脾氣,一個人的教養也能從對待家人的態度裡顯現。


創造和諧的家庭和社會是每個人的責任,認為發脾氣生氣是自己的事,生不生氣與他人無關的人,要學會反思,不要讓自己一時的口舌之快傷人傷己。


二,自己身體的原因


有一部分人愛發脾氣是自身身體出現問題,但自己卻不自知。按中醫開講就是肝火旺,容易生氣的人肝功能不好。


肝主目,肝功能不好從眼睛上也能看出來。正常人的眼睛應該是黑白分明,眼睛清澈明亮,如果肝功能下降眼睛裡就會出現紅血絲,眼白髮黃或者渾濁。



眼睛乾澀,容易長眼屎,視力也會下降,長此下去,容易患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


因為肝火旺容易失控發怒,更加損傷肝臟,就會形成 惡性循環。所以愛發怒的人為了身體健康,不妨讓中醫調理肝臟,控制情緒。


另外春季是養肝的季節,綠色蔬菜有養肝的功效,因此,在春季多吃些新鮮的綠葉菜,如菠菜,油菜,茼蒿等來保護我們的肝臟。


三,原生家庭的烙印


說到愛生氣亂髮脾氣的人不得不說說他們的父母。


情緒化的人有好多是從原生家庭習得的習慣,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就用不良情緒溝通,動不動就吵架,生氣,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慢慢的學會帶著情緒處理問題,成年以後愛生氣變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鄰居小代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就是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吵架的導火索。



因為母親問一句咱晚上吃什麼飯,他父親也會煩,聲音也會高八度,“做個飯也問我,愛做不做!不做拉倒!!”


他母親聽後也一肚子氣,不示弱的回敬,“給臉不要的玩意兒,你怎麼不知道好賴呢,我做好了飯你有本事別吃!”


倆人因為這點小事你一言我一語的就吵起來了,小代最開始看見父母吵架就縮在牆角瑟瑟發抖,時間長了看習慣了也就不當回事,你們吵你們的我該幹什麼還幹什麼,但耳濡目染,長大以後他也變得脾氣急躁愛生氣發火,結婚後日子過得雞飛狗跳。


剛開始他們夫妻吵架我還過去勸過幾次,沒想到這是家常便飯,時間長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如今他們的兒子也上了幼兒園,小傢伙也繼承了他父母的基因,在幼兒園裡稍有不順心就噘起小嘴,和小朋友大聲喊叫,顯示自己的不滿。


以此來看,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言傳身教無時無刻不體現在孩子的身上,無論好壞,孩子都會習得。


因此父母活不明白,孩子也很難活明白,為了給孩子做榜樣,讓孩子的人生之路更幸福,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原生家庭環境,不要讓孩子再複製自己走過的路。



有一句話說的好,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坐城池的人更偉大,看來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我們在情緒來臨的時候磨鍊自己,控制情緒,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身邊發生的事情。


生而為人,我們就需要剋制自己的行為,不能為所欲為,要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讓別人生活的更開心,更幸福。


有書課堂




生活中容易生氣的人,其實都是一些內心比較脆弱的人。

一,從小到大家境不是很好,內心很自卑,總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時時刻刻想把自己武裝得強大一些 所以,在與人交往中,自己稍微覺得不順心,就想發脾氣,以此來壓倒對方。

二 易生氣之人內心其實都很脆弱。面對困境時容易氣餒。所以表現出來的是容易生氣,容易給別人臉色看。這些人在遇到比較強的對手時,首先是自己生氣;然後是向對手發起攻擊。這就是先發制人。猶如一隻刺蝟一樣,當有外物靠近時,它就會張開全身的刺,以此防範外物對它的攻擊。

三,易生氣的人,容易情緒化。外人很難摸透他們的脾性,在與他們交往時一般都會很謹慎。就是人們常說的,別把他們的毛捋反了。否則,他們就會生氣,對你發脾氣。

總之,易生氣的人,自身心理上有點缺陷。不是他們喜歡生氣,而是他們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對一些不入他們法眼的事情就易生氣。

你說對不對?

歡迎朋友們一起交流探討!


牽住夕陽的手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篇《莫生氣》的時候是在我小學低年級時,家人送了一把摺扇給我,扇子的一面就印著這首有名的《莫生氣》,這也是我第一次全篇背下了除了課本以外的詩詞內容。那時候對這首“詩不像詩”的內容並無多大興趣,也不瞭解有什麼意義,只是因為喜歡那把摺扇,看得多了就記得了,內容也都印在了腦海裡。後來,隨著經歷與成長,慢慢的也就懂了。

我們總容易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因為我們知道對方不會離開。

在我看來,有三種氣生不得。

一是自己生悶氣 以前自己有事就一個人生悶氣,氣得睡不著覺,臉上冒痘,心情悶躁,腦袋感覺要炸。

二是遷怒他人 這個我得借一個例子,有一女子畢業在銀行做櫃員,有次不小心把本該自己留存的傳票遞給客戶,後來幾經周折去客戶家裡拿。 她回家後心情特糟糕,把氣發到男友上,沒說工作上的事,而是找其他茬、炒冷飯、翻舊賬,鬧到當場分手。 如果要生氣,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對象,如果同學說生自己的氣,男友肯定安慰她,可她張冠李戴地去生男友的氣,反而擴大傷害面,得到更糟的結果。

三是為小事生氣 很多時候我們生氣就是太善於以小見大了,本來是小事,偏生要放大,家裡發現一隻老鼠,又何必放火把整個房子燒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你極度生氣時手會發抖,聲音發顫,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頭和臉都越來越燙。這是身體在向你發出警告的信號。生完氣後還有很多事要忙,除了事情善後、給人道歉、以後好好表現之外,身體方面也要將功補過,按摩太沖穴,還要多敲膽經和大腿胃經,整套做下來,一點不輕鬆。

看到一篇文章,有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意識到快要生氣時,問問冷靜的那個自己 你因為什麼而真正生氣?這麼生氣到底值不值?怎麼做才能滿足真實訴求? 一人分飾兩角,戲精但有用。我一般自問自答到第二個問題的時候,氣已經消得差不多了,因為很多氣真的不值得。 很多人生氣起來,有氣到要死也不願停的惰性,鑽牛角尖鑽得頭破血流,死活不能翻篇。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學會喊“卡”,將情緒暫停,最好用正面的事物來轉移注意力。 心裡還意難平時,默默背誦別生氣的金句們 大家可以記在小本本上: 證嚴法師說:看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林則徐說:如果是我錯了,我憑什麼生氣,如果是別人錯了,我為什麼生氣。 生氣無可避免,但要生正面的氣,針對真正的對象,採用合適的方式,處理完後趕緊離開生氣的下水溝。 所以,你那麼美麗,請不要生氣。


老孫途說


容易生氣是人的一種正常的本能,就像我們的心情有好的時候也有壞的時候

生氣的主要情緒是憤怒

容易生氣也就是容易憤怒是因為:

1、因人

我們常常很容易與人發生衝突,因為意見不同、看法不同、觀點不同、做了讓你感覺不開心的事情,你因為無法理解別人所做的事情,所以你就憤怒了,憤怒了就生氣了

2、因物

因為某個東西沒有達到你的預期效果、沒有給你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當你對這個東西充滿了期望,得到的卻是失望,這時候也容易生氣

3、因自己

我們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變得優秀、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夠做到第一,但往往卻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對自己產生了抱怨,也容易生氣

歸根結底,我們發現生氣是自己在生自己的氣,是自己無法理解別人為什麼這樣做這件事情,是自己對一件東西充滿希望得到的卻是失望,是自己對自己充滿了期望,最終得到的卻是自己對自己的抱怨

  • 我們會發現生氣,生氣最主要的原因都是自己,當你能夠理解別人為什麼這樣說話,別人為什麼這樣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當你真正理解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因別人而生氣

  • 當你理解這件東西,本身它就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功效,那都是你內心自己期望,你就不會再因物而生氣

  • 當你充分的瞭解自己的時候,你就不會給自己設置過高的目標,也就不會因自己再生氣

容易生氣表面是因人、因物、因自己,容易憤怒是人的一種通識情緒,憤怒是由於不理解

但最後我們會發現容易生氣是因為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對於各種東西的理解並沒有跟上

不容易生氣的人,都是會理解的人

理解他人、理解東西、理解自己,理解就是不生氣,理解從現在開始!


深度讀書了嗎


 

生活中,喜怒哀樂,人之常情。為什麼有的人遇事總能和顏悅色,春風化雨。而有的人就會怒氣衝冠,寒風驟雨。脾氣好與壞,套用流行的話說,一流的人有能力,沒脾氣;二流的人有脾氣,有能力;三流的人既有脾氣,又沒能力。我們看看到底什麼樣的人容易生氣:

 

一、從生理健康方面講,容易生氣的人是肝火旺。

 

一般都是指人體的內臟氣血在調節方面出了問題。《黃帝內經》認為“喜怒不節,則傷髒”。如果脾氣不好容易生氣發怒的人,通常會肝臟功能失調乃至器質性病變的可能,中醫學多將之歸為“火”。“肝火”是非常容易讓人動怒,而發怒對身體的危害非常嚴重。尤其會傷肝。肝火旺就容易生氣。

 

中醫說,心不定則氣不順,血不暢則百病生。這意味著經常生氣,氣血不暢,那麼淤血就會滯留,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發生。所以為了身體健康,必要的時候可以用藥物來調理一下身體的內臟平衡。從生理上儘量減少生氣的機率。

 

二、從文化修養上講容易生氣的人有以下特點:

 

1,無能。遇到的事情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無法解決時,就會特別生氣。所以平時培養自身各方面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當遇事有能力解決時,自然心情愉悅得很了,再不好脾氣的人都不會生氣了。

 

2,思維定勢。當遇到不順的事情時,第一時間不是考慮解決問題,而是怨天憂人。卻不從自身出發找問題,總給別人找問題。

 

 

3,沒有同理心。容易生氣的人往往沒有同理心,並且比較自私,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為中心、出發點。不能換位思考問題,從不替他人著想,所以就不能理解他人。總是想當然的認為別人就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從不想為什麼別人就不應該那麼做。

 

4,家人的縱容,養成習慣。有一種愛生氣的人,往往是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裡,或是在家裡隨便發脾氣的。這是被家人朋友慣的,久而久之,在他們發脾氣之後沒有承受什麼後果,然後就有恃無恐了。不考慮家人的感受。在外人的眼裡,這種人脾氣好得很,可是在家裡就是另一個可憎的面目。

 

5,關注的側重點在於不美好,而非美好。比如,家人費時費心的做了一道養眼的美食。容易生氣的人就看不到外觀的美好,他重點關注好吃不好吃。不好吃就生氣,否定前期一切過程。而那些心態平和的人,就會用一種藝術的眼光去欣賞這道菜,即使看看心情也是愉快的。

 

 

綜上所述,人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是有內在聯繫的。生氣其實就是一種情緒的宣洩。良好的情緒使生理處於最好的狀態。如果情緒不好,就會影響生理機能,破壞某種平衡,變得容易生氣,這就造成人際溝通上的障礙,從而影響人際關係。

 

人們都願意靠近陽光,充滿正能量的人。我們要做到不強求與人,不要求回報,常常能換位思考,內心就會變得豁達包容。遇到什麼天大的事情都能以理解的基礎來解決與面對。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知道生氣總是難免的。實在氣不過時,不妨朗讀一首佛教的《正氣歌》——他人氣我我不氣,我的心中有主意。君子量大同天地,好壞事物包在裡......

 

 

你會頓覺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氣脫竅而出,風流雲散,氣定神閒,萬般皆好了。

 



有書515


科學研究表明:笨人愛生氣。

表面上看,一個人總是生氣可能是性格脾氣火爆,或是從小比較嬌慣,心胸狹窄想不開事,要麼就是家庭環境影響。但也可能是這個人有點笨


沒有諷刺的意味,因為我自己也經常控制不住脾氣,這麼說是有科學依據的。有些心理學家認為,生氣不是結果,而是一種操縱手段,是你希望事情按你想要的方向發展的手段。


什麼意思呢?比如你和你男朋友因為遲到的問題生氣,你發火的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讓他重視問題,下次不要再遲到了。如果他繼續遲到,你會更加生氣,是希望用更強烈的方式引起他的改變。

為什麼說這樣的人有點笨?

第一

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而不指望自己解決,那麼很有可能等待他的還是失望和進一步的憤怒。這就相當於把心情交給了別人主宰;

第二

生氣除了能發洩你的怒火,對於他人的改變作用微乎其微,如果對方足夠重視,怎樣都會改,否則就算你一天三怒也沒有用;

第三

即使發現了這一點,他仍舊會選擇發火這種原始的方式,不能控制自己,所以你家裡總有一對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火的爸媽,永遠因為同樣的原因而生氣。

遇到這樣的人該怎麼辦?

1、如果你們交往不多

惹不起還躲不起麼,不必過於計較,引得你自己也發火就得不償失了

2、如果你們密切交往

不妨等他簡單發洩幾句之後,跟他坐下來聊聊,問問他因為什麼生氣,期待什麼事情得到改變,告訴他你不必生氣也可以解決的

3、如果總愛生氣的人是你自己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該知道,發脾氣只是你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真的解決了問題嗎,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相信你會得出答案。


夏小糖的心理驛站


為什麼我們總改不了愛生氣的毛病?有很多人在苦惱著這個問題,深深知道生氣對自己健康不好,對人際關係不好,生完氣以後還後悔,可是總忍不住生氣。

在對方做出令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啦,在自己感到自己做的不令自己滿意的時候啦,在對方沒有聽懂自己的要求的時候啦,等等,本能地會採取生氣的方式。

有的男人生起氣來會暴跳如雷,有的女人生起氣來會一直記仇。

明知道這些做法是不正確的,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有很多人說是原生家庭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習得的一些不好的模式,可是我們都已成年,我們再不是孩童,那又為什麼還再採取孩童的做法呢?人們通過生氣來表達需求,是因為只知道這一種方式有效,小孩子哭鬧以後,父母就會來到身旁照顧,久而久之會覺得這個方法好用。

或者小孩子看到父母經常通過吵架的方式,一方發脾氣,一方生悶氣,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當ta遇到問題時,就會本能地發脾氣。

我們有很多人都在說我知道生氣不好,可是為啥總控制不住呢?那是因為控制慾在作祟,我們要求對方聽我們的,不聽就會生氣。當你放下控制慾,把要求改為請求,你希望對方做到你想讓對方做的樣子,而不是你要求對方時,當對方沒有做到時,你會有一些失望,但不至於痛苦。

因為對方做出了選擇,對嗎?你不能要求對方按照你的標準來,對方不是你的奴隸,我們也不是奴隸主,人和人不應該存在控制與反控制的模式。

原生家庭確實會對我們有影響,小時候看到父母經常吵架,長大後當我們結婚生子,我們也會經常和伴侶吵,和孩子吵,這難道不是惡性循環嗎?

我們最終變成了自己小的時候所討厭的人,想想都覺得很可怕,是怎樣的原因使我們變成了現在這樣?生活的磨礪沒有讓我們越來越精緻,反而越來越粗糙,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我們不要再通過生氣的方式來表達需求了,對方是不知道我們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的,而且生氣會讓對方產生防禦機制,我們不是靠生氣來攻破對方的防禦,而是要先冷靜下來,看看自己需要什麼?

我需要生氣嗎?我需要了解事情發生了什麼,是怎樣演變到現在這樣的,我還需要去更好的瞭解我的需求和對方的需求,我需要去了解哪種方法對我與對方的關係更有幫助。我得去想這些,而不是需要生氣啊!

生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讓問題更加嚴重,有很多人會說我知道生氣不好,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因為總是別人惹我生氣。

關於這個部分,我要談兩點說明,第一點,我們的情緒可以比喻成泥潭,我們走在泥潭裡,我們在想自己怎麼這麼倒黴,內心難受啊,焦慮啊,煩躁啊,然後越陷越深。我們要想的是,當我們進入泥潭裡,要想辦法怎麼出去。當你把認知調整為解決問題時,你就會把那些浮躁的情緒壓下去,當你把問題解決好了,你的情緒也得到緩解了。

第二點是,當我們又再一次想生氣時,要在心理上與情緒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和情緒就像同路人一樣,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看到了事情的發生,我們也看到了情緒在那裡生氣,我們要和它保持一段距離去看它,它生氣的原因是什麼?它需要做什麼讓自己不生氣,這些工作都是可以在頭腦中完成的。

我們要把情緒、想法和行為做到分離,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我們有不好的情緒時,我們可以去改變想法,從而情緒和行為就好改變。幼童是情緒、想法和行為是被綁在一起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孩子因為和同學打架了,本來要和父母和親戚一起出去玩,可是他感到自尊心受到打擊,他不想再出去,可是他答應了一家人要出去,而且父母已經做好了準備,他不去,這些準備就白做了。

父母多次苦勸無果,父母也生氣了,丟下孩子,倆人去玩了,孩子在家裡生了不到十分鐘氣,開始看電視,他在看到動畫片以後哈哈大笑起來,他突然感到不生氣了,於是想和父母一起去,可是父母這個時候已經在路上了,不能再回來接他,於是他又感到失落了。

從這個小案例上,我們可以看到父母確實是缺少一定的耐心,父母也會通過生氣的方式來要求孩子聽父母的話,已經承諾一家人出去玩,可是由於孩子與同學發生了衝突,因為心情不好而毀約,父母在看到孩子毀約以後,也很生氣,後來賭氣地丟下孩子玩去了。

我不知道這個小案例可不可以是目前國內家庭的典型,往往父母拿孩子沒轍的時候,會通過威逼利誘的方式來讓孩子聽父母的。其實孩子生氣、毀約,不單單是孩子的問題,可想而知,這個孩子的父母是不是也會經常在承諾要做什麼事情後,因為心情不好就不再去做承諾的事情了呢?孩子就學習到了,既然父母可以這樣,我為什麼不可以?

成年人不等於成熟,成熟的人是情緒、想法和行為是分開的,哪怕我現在心情不好,我也要先把情緒暫時安放在內心的某一個地方,把該做的事情完成,再去解決情緒,這才是成熟的人該做出來的行為。

再舉一個小暗戀,有一個父親答應孩子週末下午要去遊樂園玩,孩子很高興,孩子因為太高興了,沒怎麼好好寫作業,父親看到後很生氣,他會覺得作業沒寫完就去玩?哼,取消了答應好孩子去遊樂園玩的約定,孩子感到好心痛,快要哭出來了。

這時候智慧的媽媽出現了,她告訴爸爸,你答應好孩子去遊樂園玩是一件事,孩子沒有好好寫作業是另一件事,你看到孩子沒有好好寫作業所以你取消了帶孩子去遊樂園玩又是另外一件事了,你要把答應好孩子的事情做到,當孩子玩嗨皮回來的時候,你再認真地和他談寫作業要認真哦,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爸爸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不能因為孩子做了什麼讓自己不順心的事情就不做自己承諾給孩子的事情了,於是爸爸帶著孩子愉快地在遊樂園玩耍。

後來孩子學會了這個模式,當爸爸再一次答應好孩子一件事,可是由於孩子沒有滿足好爸爸的期待,爸爸不想再做答應好的事情了,孩子就會瞪著天真的大眼睛,站在爸爸面前,認真地說:爸爸,你答應我這件事是一件事,我沒有滿足你的期待是另一件事。

爸爸哈哈大笑,抱起了孩子,對孩子說對不起,確實是爸爸做錯了,爸爸要改,爸爸去和你一起做咱們之前要去做的事情啊!

父子關係就是這樣變好的。

通過這個小案例我們能看到什麼?你答應了對方,可是你看到對方沒有滿足你的要求,你就不再做已經答應好的事情了,對方會更加難過,你也會難過,對嗎?你生氣的原因僅僅就是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期待,可是通過生氣、通過發火的方式,對方就能滿足你的期待嗎?

我們為何不用一種更高級,更智慧、更靈動的方式呢?這個小案例中有一位善良、智慧、美麗的媽媽,所以讓這個家變得更和諧、更溫馨了,而且小孩子也學會了用通過事與事的關聯性來處理問題,這是多棒的教育方法啊!

當我們因為某一件事被惹的心情不好,我們在做手頭這件事時內心也會感到亂糟糟的,可是我們要去想,那是另外一件事,我做的是這一件事,我為什麼要把在那一件事的不好的情緒放在這件事上呢?

我再舉一個例子,當一對夫妻正在因為一件事而吵架,而且是吵得天昏地黑時,這時候突然來了一個電話,是妻子的老闆打來的,她馬上變得和顏悅色地說:“張總您好,有什麼事需要吩咐?”丈夫突然感到在他面前的妻子是剛才的她嗎?怎麼態度完全變了?丈夫在看到妻子打完電話以後,氣也消了,妻子在平和地與老闆打完電話後,氣也消了。

倆人坐在一起在想,為什麼一個電話就可以改善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是不是說明我們可以把情緒做一下中斷,我們對外人可以和顏悅色,又為什麼對待家裡人頤指氣使呢?倆人交流了很長時間,互相說出了關於那件事的感想和需求,後來倆人都很感激那個電話,讓緊張的氣氛得到緩解,重新啟動了大腦思考的工作,倆人後來立了一個協議,當再要發生情緒不好的時候,要做什麼來中斷一下,或者拍巴掌,或者說一個口頭約定的句子,當聽到這個聲音以後,就要意識到是否剛才自己情緒化了。

倆人就在這樣的不斷行為改變中,建立了新的行為,而這就是認知行為療法在解決夫妻關係衝突的運用。

我們知道了生氣不好,可是又不想改,覺得難,可是你不改豈不是更難嗎?你缺少好的人際關係,其他人都躲得你遠遠的,怕被你的情緒炸彈誤傷,你自己內心又焦苦萬分,那麼我們什麼時候剔除生氣的基因呢?

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基因的,當你在一個充滿安全感和愛的環境時,你體會到的溫柔和善意,會滋潤你乾枯的內心,我們內心的泉眼,需要被愛澆灌啊!我以前聽夜的鋼琴曲,真的是感覺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好聽的音樂,讓人心靈沉靜下來,去思考人生。我也在想作曲者一定不是在生氣的時候彈出來的,他是在內心愉悅而平和,也許是在一個下午,他喝了一杯茶,他看到了一隻鳥在樹上吱吱叫,他感受到微風在臉上飄過。也許是在一個夜晚,夜深人靜時,他喝了一杯咖啡,他讀了一本滋潤心靈的書,他突然有了靈感,譜寫了夜的鋼琴曲。

我們都想獲得恬靜、愉悅的內心,可是社會環境比較浮躁,讓人變得焦慮,慢慢地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變成了一種空中樓閣。可是在這個社會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急不躁地在應對日常工作,他們行雲流水地去完成工作,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節奏,他們感受到的快樂要比普通人更多。

那麼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是通過與自己內心好好相處而來,這得需要長久的訓練才可以,我們都得通過學習來獲得心靈的整合和人格的完整,所以首先要和自己好好相處,在此我推薦幾本書,來幫助大家更好地與自己內心相處,更好地與你建立人際關係的人相處,《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非暴力溝通》、《高難度談話》。

我們要通過學習來改變,而這三本書都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學會控制情緒,學會疏導情緒,學會理解自己和他人,學會善待生命,學會溫柔,慢慢獲得內心的充實和安穩。

我是90後心理諮詢師,以上就是我想說的,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