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人說種小麥玉米不賺錢,爲什麼有的農民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

農民妹子一枝花


小規模種植種什麼都不賺錢了!因此,很多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到城市打工刨食吃。

我們當地都是承包100畝土地以上的“家庭農場”在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糧食作物。規模小的傳統種植,即使種黃金,又能值幾個錢呢?今年小麥、玉米價格還可以,其他作物還不如小麥、玉米價格高。

種小麥、玉米起碼能填飽肚子,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國家糧食補貼也很高,又有託市收購的宏觀調控政策,種小麥、玉米在銷售上是有保證的,在價格上有保障的,在收入也較穩定。農民不用擔心沒有市場。

我國對農產品劃分了產區,小麥產區鼓勵和扶植農民種小麥,玉米產區鼓勵和扶植農民種植玉米。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積累了小麥、玉米種植經驗、技術,改種其它農作物需要重新摸索、積累經驗、技術,收入無法保障。

小麥、玉米是主糧,在中國需求量大,市場也大。小麥、玉米深加工範圍也廣泛,我國每年玉米需求量在8000萬噸以上,小麥需求量比玉米還要大,如此龐大的市場,確保了農民種植玉米、小麥的不愁賣不出去!


除了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還有其它更賺錢的農產品嗎?即使有,市場需求量也小,找不到銷路,市場風險大,收入無法保障!誰願意冒險改種其它農產品呢?


長江老農


既然有人說種小麥玉米不賺錢,為什麼有的農民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

這個問題有點大,全國各地情況不一樣,答案也會不盡相同。僅就我這裡的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這裡是連雲港地區,我所在的鄉鎮人均不足一畝田,小麥,玉米,水稻,花生,地瓜,黃豆都有人種,但種地的熱情確實不高。那麼種地掙不掙錢呢?

一畝地麥子的產量在500-800斤,收入在600-960元,種子,化肥,農藥,播種費,收割錢,耕地錢總計得450元左右,不算人工。純收入在150-410元;小麥的整個生長期在210天左右,平均下來每天收入不到2毛錢。題主看看,種麥子,掙錢嗎?

再說玉米。玉米的產量在1000斤左右,價格平均在1,1元左右。機耕費,種子,化肥,農藥需要300元。純利潤在800元左右。玉米的生長期在90天左右,每天的收入不足10元。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很明確的對種地有個判斷。那麼,種地真的不掙錢嗎?

我曾在市裡生活過一段時間,閒暇時到菜市場轉轉,發現鮮玉米棒子買5元三個,最便宜時1元1個。一畝地可收穫4000個左右的鮮玉米棒子,買鮮玉米棒子毛收入可達6000多元。看了這個數據是不是很驚訝!

另外,麥子去皮加工成麥仁,可賣3.5元一斤,玉米去皮,去胚芽加工成米粒大小,可賣2.5元,鮮花生可賣5元三斤,紅薯幹6元。這個數據是不是很驚豔!

然而,很少有農民去做。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我曾和農民談過這個問題,他們的反應是這樣做是掙錢,但不容易;一,是得花功夫去加工,二,得自己去賣,三,是人生地不熟的,還不知道能不能賣出去。不如等成熟了,收回家直接賣給販子省事省心。

其實,這是思維上的惰性,心理上的怯懦和安於現狀的表現。

種地的收益如此之低,農民為什麼還要種呢?

先來看看農村種地的農民現狀:

一部分人有一技之長,到城市裡做生意,收入很高,在城裡買房定居。這部分人脫離了土地。

還有一部分人,雖說居住在農村,但他們在村裡或者鄉鎮開店,或做其他的事,收入比一般的農民高,他們依然再種地,但他們對種地抱著著無所謂的態度,之所以種地,是因為他們怕周圍的村民說閒話

:你一個農民,你膨脹什麼!

年輕人基本不種,結婚以後,和父母分開過父母會分給他們一部分承包地,有一部分人夫妻兩個出外打工,他們的土地讓父母幫著種這部分人基本脫離了土地。

現在種地的主力軍是50歲以上的農民。他們年齡大了,打工沒地方去,農村的就業渠道又極其狹隘,如果不種地,就失去了生活來源,沒有辦法,雖然種地效益極低,但為了生活,還是得種地。

種地,收糧,留足口糧,賣掉多餘的部分。絕大多數的農民依然遵循著這種生產方式。很顯然的,這種生產方式,阻礙了農民生活的進一步提高。

那麼,農民為什麼不改變這種生產方式呢?

原因很複雜,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因素。有一種自卑心理,擔心做不成,被人笑話;不敢冒風險,覺得種植別的,沒有把握,不如傳統方式省心。

客觀上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沒有銷售渠道,同時,碎片化的承包田也是限制他們改變傳統種植方式的重要因素。

總之,現在的生產方式阻礙了農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要想改變這種現狀,關鍵的關鍵是農民自身的改變。


老農說鄉村


鍾情三農實話告訴大家吧,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農民思想保守不知變動,反而是農民多年種植經驗的體現。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如果改種了其他作物,甚至有可能還不如種植小麥和玉米賺錢!

筆者這並非聳人聽聞,如果不遇到什麼災荒或者自然災害的話,在我國諸多農產品種植過程中,小麥和玉米的種植效益真的不算低,甚至是為數不多的可以保證穩定的品種之一。

有一句希望大家能夠記住,越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它的整體價格就越穩定,它的種植收益也就越有保障。而什麼作物最重要呢?毫無疑問就是口糧作物。


目前,小麥,玉米和稻穀就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三種糧食作物,每年的總產量超過5.4億噸,是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九成左右。所以,這三種糧食作物在我國的糧食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幾乎是無人可以取代,其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國家為了保證三大主糧的整體供給,會盡可能的保證農民的種植收益整體穩定,畢竟這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每一箇中國人都息息相關,不容得有半點馬虎。

2017年,有關部門調查後得出一項數據,在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四種糧食作物中,稻穀的種植效益是最高的,其次是小麥,然後是玉米,最後才是大豆。

而經過實地考證,在我國的華北地區,小麥依舊是最佳的秋播作物,是我國夏糧收穫中產量最高的作物,佔據我國夏糧產量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份額。

而玉米幾乎霸佔了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絕大多數的耕地,2017年其播種面積超過了5億畝,總產量超過2.1億噸,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和產量最高的作物。沒有足夠的種植效益,大家也不會有如此大的種植熱情。

今後,還是會有大量的農民依舊以稻穀,小麥和玉米來種植,這和他們的種植意願關係不大,而是我國的整體糧食供需狀況決定。


鍾情三農


既然有人說種小麥玉米不賺錢,為什麼有的農民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

目前看,隨著玉米託市價格取消,小麥價格偏低等實際情況,種植普通小麥玉米的收益確實不高,有一部分農民能夠主動調整種植其他作物,可是還有一部分農民仍然堅持種小麥玉米,沒有改種其他作物。


關於種植結構調整難的問題,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種植習慣的問題。有一些農民朋友種習慣了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你讓他種別的他不願意,並且認為今年價不好,明年沒準就好了,所以就這樣不管掙不掙錢,不管賺多賺少,就是個種,其實這種情況所佔的比例還真不少。今年春節時會村子裡和小時的哥們聊天,問他中玉米不賺錢怎麼還種呢,哥們說年年種這個,不種種啥去。這可真沒輒了。


二、種植技術的問題。有些農民朋友也想改種一些蔬菜,或者瓜類,或者果樹什麼的,但是苦於沒有技術,不敢嘗試,害怕一旦失敗了自己承受不了,所以在猶豫中,只能年復一年的種植這些自己會種的大田作物。

三、種植資金的問題。有些農民朋友頭腦比較靈活,想種植棚室蔬菜、西瓜等高效作物,技術也有,可就是因為資金不夠,建一棟大棚、一棟溫室都得幾萬塊,沒地方籌錢,只能擱置,繼續種玉米小麥這些常規作物。

四、改種作物的銷路問題。其實有一些農民朋友一直在調整自己種植的作物,比如種萬壽菊的,種月莧草的,種矮高粱的,種棚室蔬菜的,可是賺錢的確不多,我家有個遠房親戚,前年種植30畝地的月莧草,到秋天沒人收,有沒地方儲存,沒辦法把收貨的月莧草放到新蓋房子的二層棚裡,幾萬塊錢的月莧草變成房子保暖材料了。


一點建議:關於結構調整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有方向、有目標的調,不能腦袋一熱想種啥就種啥,最好是以銷定產,沒有銷路還不如種玉米小麥了。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瞭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文章上方關注本號!謝謝大家!


三農廣訊


有人說種小麥玉米不賺錢,為什麼有的農民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

這個問題問的好,也問到了今後農民何去何從的根本。至於為什麼有的農民仍不改種,桂農通認為主要有4大原因:

第一,農業生產仍然是大多農民的第一主業。農民,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為主業的人群。傳統的農業生產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因為先要有米飯吃,才會想到要有菜吃。

很多農民由於受傳統的生產觀念所侷限,沒有更好的路子和辦法,又捨不得背井離鄉離開祖輩留下來的那塊土地,所以只能選擇繼續種糧。

第二,農村經濟再怎麼發展,仍然需要有部分農民種糧。

吃飯吃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中,吃飯仍是第一要務,仍然需要大量的糧食來維持整個社會的運轉。

而小麥玉米都是糧食作物,在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下,仍然需要一部分農民去種。其實在南方還有一種糧食作物水稻,也是受國家保護的糧食作物。雖然不賺錢,但是幾乎每家每戶都仍然在種著。只不過年輕人還有大男人很多都外出打工去了,剩下來的種糧食的人,大多是婦女和老人。

第三,國家正在出臺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和鼓勵農民種糧。種糧雖然不賺錢,但是國家一直都在有政策在扶持。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裡,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裝著中國。

因此,種糧是受國家支持和保護的,當前國家出臺的種糧補貼政策也越來越多,從良種補貼,到提升地力項目,到測土配方施肥等等。我沒有統計過,應該至少有幾百億上千億吧。如果沒有想到別的賺錢辦法,好好的種田也不會太虧。

第四,農民如果不種糧而改種其他作物,需要更多的市場信息和種植技術扶持。種糧是一個傳統,千百年來一直流傳下來,幾乎每個農民都會幹。

但是其他經濟作物,就不一樣了,需要認識新的品種,需要懂得新的技術,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需要懂得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

因此,改種經濟作物這件事,風險大,並非每一個農民都能駕馭得了,承受得起。在沒有,更多支持和引導下,有的農民只能老老實實繼續種糧。


桂農通


既然有人說種小麥玉米不賺錢,為什麼有的農民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

首先說一下,種小麥玉米不是不賺錢,只是賺錢太少,與農民的勞動付出不成比例。辛苦一季,一畝地掙個力氣錢,真的有點不值得。

但是,農民又不得不種,這是多方面的原因的造成的,改種其他作物也未必賺大錢。

第一、地少也得種,有地就得種地,老百姓就認這個理。

在農村,種小麥玉米,三畝五畝的土地種植真不如打工,發不了財,還不少忙活,除了自個種地,吃飯隨便,其他無益。但若是大面積承包種植,三五百畝地,實現規模化種植,加上補貼一年能賺不少錢,但是一般的農民是沒機會的。所以,家裡一點地,與其荒著,不如種著,至少在別人看來還是過日子的人家。

第二、小麥玉米銷售渠道穩定,其他作物未必好銷售。

常年種小麥玉米,熟悉管理,如果換種其他作物費心、費時,一切都要從頭再學。再說本地產業也決定種植小麥玉米銷售渠道多,換種其他作物未必容易銷售。

第三、賺錢的農作物風險更大,農民改種作物要慎重。

今年的“蒜你狠”讓多少蒜農苦不堪言,本是懷著大賺一番,而今價格跌落谷底,發財夢再次回到現實。能賺錢的作物,有風險。再說物以稀貴,當所有人都種植的時候,風險就悄然降臨。“姜你軍”“豆你玩”教訓歷歷在目。

所以,即使種植小麥玉米不賺錢,農民一般也不會改種其他作物。農民自古以來就是最踏實、最知足的群體,用自己的雙手和勤勞換來幸福的生活。改種其他作物,對於農民來說,有很大的投機性,投機致富那是商人方式,農民來說做不來。


以上是我的回答,你有何不同觀點,請關注後留言。歡迎關注、歡迎評論、歡迎留言。


路慢慢


種小麥不賺錢為什麼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

農作物主要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小麥玉米屬於糧食作物,2004年起由於種植糧食作物國家有一定的補貼政策糧食作物的種植積極性得到的較大的提高,不少農民響應國家政策選擇種植糧食使得近些年糧食作物供過於求糧食價格有所下降,不少農民抱怨種植糧食作物不賺錢。



為什麼農民不改種其他作物?

1、相比於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價格相對較高但是種植面積減少,家庭種植很難實現規模化種植,種植經濟作物在生產和銷售方面都是農民需要面臨的難題。在土地流轉和合作社的建立後有望改善這一難題。

2、種糧不賺錢是相對於其他行業比較而言,種糧自古以來就是滿足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所需,種糧只是最慢賺錢的渠道就算改種其他作物一樣不能擺脫種地不賺錢的事實。因此改種其他作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種田農民的賺錢問題。

3、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在我國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可以說糧食作物在我國的種植面積是最廣泛的、種植技術也是比較成熟的,小麥玉米等種植成了農民種植的首選。其他作物由於缺乏足夠的種植經驗和技術很難在農村得到推廣。


4、糧食是人類的命脈,保證足夠的糧食種植面積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在政策和需求的雙重壓迫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不能明顯減少,如果大部分農民選擇種植經濟作物必然會導致糧食作物的減少這一定程度上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5、作物的種植講究因地制宜,小麥玉米的種植適合我國大部分北方地區這是幾千年老一輩農民總結的經驗。改種其他作物不一定適合作物的生長。因此種植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的原則不能盲目種植,以免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綜上可以看出要解決農民種植收益的問題應該在提高糧食產量和種植技術入手,改種其他作物並不能從實際解決農民收入問題。

你對不改種其他賺錢作物有什麼更好的見解?歡迎留言補充!


鄉下伢仔


為什麼農民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

這個問題有深度了,既然種小麥、玉米都不賺錢,那農民為什麼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呢?

都是農民,清水塘認為農作物的價格低是不可避免的,最主要原因普通的農產品產量大,而且還受到國外便宜農產品的衝擊,比如稻穀、芝麻、大豆、玉米等大宗農產品,這些東西幾乎在適合種植的區域都會有種植,大家覺得他們的價格能夠高到哪裡去呢?現在還有國家的價格保護,如果沒有,恐怕只有更低。

農民是很辛苦,但為何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產品呢?是的,難道農民這麼傻嗎?有賺錢的不去種?很顯然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農民知道那些農作物更賺錢嗎?答案是大多數的農民並不知情。因為賺錢的東西別人生怕你會知道,你會跟著搞,所以都不會告訴別人的。現在農村信息雖然比以前要靈,但是始終還是不那麼暢通的,也就是信息交流比較慢。

另外,搞種植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出成果的,農民只有在看到現實情況下才會行動。確實,一畝地辛苦一年能賺多少錢大家心裡清楚,如果一不小心賠進去了,那是每個人都不想的。所以,在沒有看到現實之前一般很少人會付諸行動,但是等看到別人都賺錢了再行動的時候,那時候產品價格就下來了。



所以,農民就一直在這種追風中一年過一年。如果能夠把本地產品快速的賣到外地去,價格能夠賣出來,那農民倒真的是可以提高收益了。

大家怎麼看呢?


洞庭清水塘


問題:既然有人說種小麥玉米不賺錢,為什麼有的農民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

現在在農村種莊稼真的沒有什麼收入,從農村越來越多被撂荒的土地現象就能看出來,農民種地不賺錢,可為什麼很多人還在種,為什麼不改種其他賺錢的農作物?其實這樣的問題也問過自己的父親,他的回答是這樣的:“不種地幹啥,不種地吃啥,種地總比閒著強”,我相信這不是父親一個的想法,而是大多數農村老一輩農民朋友們普遍的想法。

目前農村的勞動力普遍是大齡,都是五十多歲朝上,他們很多人在農村種了一輩子的莊稼,也沒有什麼技術,現在這個年齡外出務工也沒有優勢,很多體力活又感覺力不從心,乾的時間久了可能會傷及身體,對於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賺錢應該是次要的,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的土地撂荒了可惜,人也不能整天閒在家裡,所以大家普遍還是會種植一些玉米和小麥,因為這個都是自給自足的日糧,種了真的是為了吃飯,在我們這裡,很多難種的土地已經拋荒了,只種一些相對來說好的土地。以前,每家每戶都有糧食要賣,現在基本上沒有多少糧食賣,有的賣量也非常少。



農民種糧食不賺錢,為什麼不改種其他農作物,我們這裡也有種植藥材的,但都是常規的中藥材,比如蒼朮、板藍根、桔梗等,之所以種植這些,是因為已經有人種了,而且能夠獲得成功。那麼對於其他能夠賺錢的農作物,如果沒有人帶頭嘗試,一般是不會有人種植的,因為他們擔心風險,害怕連籽種化肥的成本都收不回來,一個地方種植某一種農作物要有一定的氣候環境,這個氣候環境不僅僅指自然的,還包括周圍人群是否有做的,銷售上,加工上等各個方面是否也已經有了氣候。



總的來說,很多農民只願意遵循過去的生活生產方式,不願意大膽嘗試新的變化,在種地上也是一樣的,而目前農村很多年齡大的人則屬於已經不想再折騰啥了,種點糧食夠自己吃就行了!

我是【洞察三農萬象】頭條號作者、三農問答達人,我將以專業的精神專注的態度專講三農問題,為大家解疑答惑,歡迎大家的關注!


洞察三農萬象


農民種糧,工人做工,分工不同。只不過這些年來,目前我國的耕地和農民狀況下,種糧的收入已經遠遠滿足不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了,再加上經濟處於高速發展期,所以打工的收入逐漸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儘管如此,絕大多數的土地仍然在耕種,在生產著糧食。至於題主所說的問題,我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

首先,不能說種小麥玉米不掙錢,一方面是在正常年景下,類似於華北黃淮地區的小麥和玉米兩茬作物種植,小麥的收成可以顧住成本,玉米的收益就是一畝地的淨收益了。但從另一個方面看,現在一家一戶平均每人也就一畝多地,按照四口人來算,一畝地的收入和一年下來家庭的支出,太不匹配了。

其次,種糧而不種其他作物,在打工收入佔據主要收入來源的情況下,農民大多還有個底線思維,也就是種了夠吃的糧食,不管外出打工掙多少錢,最起碼心裡有底,正所謂手中有糧、心裡不慌,放在農民家庭中,也是這個道理。

再次,不種小麥和玉米,種其他的經濟作物,就真的能保證賺錢嗎?舉個例子,這兩年的大蒜,相信很多人都有關注,前兩年由於價格比較高,很多農民都去種大蒜,山東、河南的很多地區都改種了,結果呢,農民辛辛苦苦賺的不是錢,很多都是“眼淚”。蒜薹在城裡幾塊錢一斤,在蒜農那裡,不僅來不及抽蒜薹,甚至有的因為顧不上賣,倒進了溝裡。更別說大蒜價格下跌了。說這個,無非是想告訴大家:我國的農民,抗風險的能力是很低的,讓他們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和時間,如果還掙不到錢、甚至賠錢的話,讓一家人怎麼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