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二十世紀中葉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43年 G. 海韋希(匈牙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化學和物理變化過程。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44年 O.哈恩(德國) 發現重核裂變反應。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45年 A.I.魏爾塔南(芬蘭)研究農業化學和營養化學,發明了飼料貯藏保養鮮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46年 J. B.薩姆納(美國) 首次分離提純了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J. H.諾思羅普,W. M.斯坦利(美國) 分離提純酶和病毒蛋白質。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47年 R.魯賓遜(英國)從事生物鹼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 發現電泳技術和吸附色譜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49年 W.F.吉奧克(美國)長期從事化學熱力學的研究,物別是對超溫狀態下的物理反應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0年 O.P.H.狄爾斯和K.阿爾德(德國)發現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及其應用。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1年 G.T.西博格、E.M.麥克米倫(美國) 發現超鈾元素。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2年 A.J.P.馬丁、R.L.M.辛格(英國)開發並應用了分配色譜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3年 H.施陶丁格(德國)從事環狀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4年 L.C.鮑林(美國)闡明化學結合的本性,解釋了複雜的分子結構。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5年 V. 維格諾德 (美國)確定併合成了含硫的生物體物質(特別是後葉催產素和增壓素)。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6年 C.N.欣謝爾伍德(英國)。

N.N.謝苗諾夫(俄國)提出氣相反應的化學動力學理論(特別是支鏈反應)。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7年 A.R.託德(英國)從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輔酶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8年 F. 桑格(英國)從事胰島素結構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59年 J.海洛夫斯基(捷克)提出極譜學理論併發明瞭電化學分析中的極譜分析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0年 W.F.利比(美國)發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測定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1年 M.卡爾文(美國)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機理。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2年 M.F.佩魯茨、J.C. 肯德魯(英國)測定了蛋白質的精細結構。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3年 K.齊格勒(德國)、G. 納塔(意大利)發現了利用新型催化劑進行聚合的方法,並從事這方面 的基礎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國)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測定複雜晶體和大分子的空間結構。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5年 R.B.伍德沃德(美國)因對有機合成法的貢獻。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6年 R.S.馬利肯(美國)用量子力學創立了化學結構分子軌道理論,闡明瞭分子的共價鍵本質和電子 結構。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7年 R.G.W.諾里會、G.波特(英國)。

M.艾根(德國)發明了測定快速 化學反應的技術。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8年 L.翁薩格(美國)從事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基礎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69年 O.哈塞爾(挪威)、K.H.R.巴頓(英國)為發展立體化學理論作出貢獻。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0年 L.F. 萊洛伊爾(阿根廷)發現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過程中的作用。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1年 G.赫茲伯格(加拿大)從事自由基的電子結構和幾何學結構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2年 C.B.安芬森(美國)確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區位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3年 E.O.菲舍爾(德國)、G.威爾金森(英國)從事具有多層結構的有機金屬化合物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4年 P.J.弗洛裡(美國)從事高分子化學的理論、實驗兩方面的基礎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亞)研究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V.普雷洛格(瑞士)從事有機分子以及有機分子的立體化學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6年 W.N.利普斯科姆(美國)從事甲硼烷的結構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7年 I.普里戈金(比利時)主要研究非平衡熱力學,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8年 P.D.米切爾(英國)從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轉換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二)

•1979年 H.C.布朗(美國)、G. 維蒂希(德國)研製了新的有機合成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