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700多年的孝善古村,如今煥發新魅力!

床前孝子蔡廣權6年多悉心照顧癱瘓雙親、與五叔一家居祖屋50多年和睦相處的蔡治定……近年來,不斷湧現出來的“感動三水”道德模範、佛山“孝愛人物”等正能量榜樣讓蘆苞鎮獨樹崗村被更多人熟知。

這個始建於元朝至大末年,建村已700多年的古村,下轄有38個自然村,5000多村民中蔡氏族人佔了九成多,有“三水一棵蔡”之稱。

獨樹崗村是著名的孝善古村,被列為第三批“廣東省家庭文明建設示範點”。長期參與獨樹崗村規、村史等村文化研究的蔡鏡華認為,獨樹崗村良好風氣的形成,是多年來好家規、好家風、好家訓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

三水700多年的孝善古村,如今煥發新魅力!

獨樹崗村口的一面鑊耳屋牆面貼著8句勸善“村規村訓”。

古村“孝善根”,發出“新枝葉”

“尊老敬賢,愛幼樂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誠實守信,友善寬容”……走進獨樹崗,村口一面鑊耳屋牆面甚是吸引眼球:除了指引蔡氏大宗祠等地點方向,還貼出8句勸善“村規村訓”。

談及新增的“舉止穩重”“語言文明”“見水思源”“見難思忠”等內容,蔡鏡華說:“這是結合新時代制定的新的村規村訓,通過和風細雨、細水長流的浸潤,引導村民培養更高的道德品質。”

毋忘家國敬業人,孝善寬容先祖訓。距村口不遠,孝善館一語道出獨樹崗村典禮後世、立言正行的傳統。據村史記載,獨樹崗蔡氏始祖蔡秀清雖富甲一方,但本色不改、以善為懷,常常鋤強扶弱、救濟窮困,其六個兒子也是行善匡義、樂善好施,奠定了村中的孝善之風。

“秀清公”七世孫子蔡立還曾著《蔡氏族規》,立下“鄉約當道”“祠墓當展”“名分當立”“宗族當睦”“閨門當肅”“豢養當豫”“職業當勤”“爭訟當止”“節儉當勤”“閭里當厚”“十規”。“十規”從個人行為到宗族禮教皆立下明文規範,成為後人處世立身的標杆,樹立起蔡氏家族的家風。

從民國初年起,獨樹崗便有“老人捧銀”“老人食鹹欖”的敬老慣例。從上世紀末起,又開“重陽敬老”活動之村俗。每年重陽節,便在村中大宗祠舉辦千叟宴,款待長者,少輩、學生齊向老人表達敬意。

孝善文化傳承不息。獨樹崗還成立了同樂慈善會,一家有難,全村支援,先後為患重大疾病而致經濟拮据的蔡裕為、蔡潤強、蔡桂添舉行募捐活動,5次募捐共籌得善款20多萬元。

三水700多年的孝善古村,如今煥發新魅力!

獨樹崗村口的荷塘邊,村民在樹下納涼閒聊。

以善為懷,好家風深入肌理

獨樹崗村口一間“小士多”裡,殘疾人電動車上的蔡燕貞和樹下石凳納涼休閒的村民聊天,爽朗的笑聲不時傳出。這是到過村內派件的快遞員都認識的士多店。

今年55歲的蔡燕貞雙腿行動不便,但並沒有因為殘疾而自卑,熱情友善被村人親切地稱為“貞姑”。“希望自食其力,減少家裡的負擔。”貞姑身殘志堅,開了一間小士多,每天免費幫助村民收發快遞。

貞姑曾專心服侍體弱的母親6年,清理大小便、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照顧無微不至;還組建獨樹崗學校80屆初中同學會義工隊,洪聖誕、“七一”晚會等活動中開著殘疾人電動車穿梭在人群中。她說:“我現在最想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對社會盡一份自己的責任。”

村裡除了“對父母一直心懷感恩,只是盡了一個兒子的責任”的孝子蔡廣權,從小被教育“孝老愛親、慈善為人”並身體力行的蔡治定等多位好人榜樣,還有堅持行善積德的廣大村民和鄉賢。一枚刻於清朝同治三年的《重修洪聖古廟碑銘》上,載錄了585位支持古廟重修與擴建的鄉賢。2009年古廟最近一次重修,也收入了447位今人芳名。

今年69歲的洪聖廟廟祝蔡永銳說:“獨樹崗孝老愛親的故事並不少見,村民和鄉賢很齊心,為村子繁榮發展作出很大貢獻。”他常閒坐在廟門口的木椅,看著村中老少在廟前的兩棵大榕樹下乘涼、嬉戲。“村裡治安好,大家都很團結守本分,廟裡沒怎麼丟東西。”已看護洪聖廟近9年的蔡永銳深有感慨。

原標題:道路通 鄉村興 民心聚 三水區全面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