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一個酉水河瀑布將這個古鎮養育的水靈地靈,所以稱之為建在瀑布上的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這裡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土家特色吊腳樓,有令人回眸的青石板巷,有令人驚鴻一瞥的王村大瀑布,還有耐人尋味的劉曉慶正宗米豆腐。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湘西一種別樣的情懷——這種情懷是對自然的皈依,更是人與自然之間一種舒適的姿態。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本名王村,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因宏偉瀑布穿梭其中,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永順縣,與龍山裡耶鎮、瀘溪浦市鎮、花垣茶峒鎮並稱湘西四大名鎮,又有酉陽雄鎮、"小南京"之美譽。後因姜文和劉曉慶主演的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更名為"芙蓉鎮"。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

芙蓉鎮地處武陵山區,永順縣南端51公里處,東與高坪鄉、松柏鎮相接,南與長官鎮相鄰,北與列夕鄉、撫志鄉交界,西與古丈縣紅石林鎮、羅依溪鎮隔河相望。鎮內最高海拔927米,最低海拔139米。全鎮轄11個村和5社區,141個村(居)民小組,總面積168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底,共有7454戶,23382 人,其中農業人口18193人,非農業人口4254人,鎮區人口17000人,系土家族、苗族、漢族雜居鎮,土家族佔總人口80%以上。全鎮有耕地20046畝,林地70500萬

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是一座具有兩千年曆史的古鎮,也是一個山城,原名王村,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位於酉水之陽,距縣城48公里。原為西漢酉陽縣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達洞庭,自古為永順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稱。享有酉陽雄鎮、湘西"四大名鎮"、"小南京"之美譽。現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在湘西,芙蓉鎮與龍山裡耶鎮,瀘西浦市鎮,花垣茶峒鎮在歷史上並稱"四大名鎮",是國家認定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1986年,著名導演謝晉獨具慧眼,在這裡拍攝了電影《芙蓉鎮》,隨著電影《芙蓉鎮》播出成功,旅遊業逐步興起,2007年,王村正式更名為芙蓉鎮。

芙蓉鎮不僅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也是融自然景色與古樸的民族風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

情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又是猛洞河風景區的門戶、一個尋幽訪古的最佳景點。正像陳運和《芙蓉鎮》所說:"湘西口音滿揹簍 猛洞河古老風韻流"。

四周是青山綠水,鎮區內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臨水依依的土家吊腳木樓以及青石板鋪就的五里長街,處處透析著淳厚古樸的土家族民風民俗,讓遊人至此讚不絕口,留連忘返。

胡績偉先生遊覽猛洞河和芙蓉鎮以後作詞讚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峽落溪州。懸崖壁峭綠油油,悠悠盪華舟。烹鮮魚,戲靈猴,龍洞神仙遊,芙蓉古鎮吊腳樓,土家情意稠。"[1]

摺疊

歷史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於王村置酉陽縣;

三國時,初屬蜀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屬東吳;

隋開皇九年(589)廢酉陽縣,置辰州,王村屬之;唐天授二年(691),析辰州,置溪州,王村為州治;

後梁開平四年(910), 楚王馬殷以彭瑊為溪州刺史,子孫世襲溪州刺史,駐王村;

南宋紹興五年(1135),第十一任溪州刺史彭福石遷州城於靈溪河畔,築福石城(即今老司城),原州治所在地作為後世湘西土司王朝的舊府,遂得名王村;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電影

明洪武二年(1369),置永順軍民安撫司,六年(1373)升為永順軍民宣慰使司,王村為其轄地;

清雍正五年(1727),永順土司彭肇槐請求納土,改設流官,雍正七年(1729),置永順府及永順縣,王村屬之;

1986年,電影芙蓉鎮上映,王村旅遊業作為電影拍攝地在影片成功後驟然興起,遊人遂稱王村為芙蓉鎮,又因王村、芙蓉鎮易與別處同名村鎮混淆而被"王村芙蓉鎮"。

摺疊

特色景點

芙蓉鎮不僅景觀秀麗,民族風情濃郁,還有記載土家族政治軍事歷史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溪州銅柱"和電影《芙蓉鎮》外景拍攝現場等人文景觀。

摺疊

溪州銅柱

溪州銅柱--迴盪千年跫音

公元940年,楚王馬希範與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戰媾和,締結盟約,劃疆而冶,鑄5000斤銅柱為證。據史截:"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與當時佔據湖南的楚王馬希範發生溪州之戰。[2]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溪州銅柱

彭士愁戰敗後於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與馬希範議和,把戰爭的經過和議和的條款,鐫刻於銅柱之上。

銅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形為八面,中空,內實鉅錢,柱端覆蓋銅頂,銘誓狀於銅柱之上,立於會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時,又羼刻了一些土官銜名。

清中葉,柱上銅頂被盜,沉於江心,柱內銅錢亦被人以飴粘錢殆盡。

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順府知府張曾敫建亭保護。民國年間亭被毀。"銅柱的銅質,精純光潤;八面所鐫顏、柳體陰文,雖經千載風雨洗刷,霜雪蝕磨,仍清晰如初。 溪州銅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土家族視銅柱為神物。

溪州銅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土家族人視銅柱為神物。原立於下溪州故城,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重保護文物。1969年,酉水下游鳳灘水庫建成,銅柱處於淹沒區。經國務院批准,於當年11月將銅柱遷至王村,使千年古鎮更加熠熠生輝,現存民俗風光館內。

摺疊

五里石板街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五里石板街

五里石板街--盡顯古鎮風情

芙蓉鎮是一座土家族人聚居的古鎮,有保存完好的五里青石板街,兩邊是板門店鋪、土家吊腳樓,一路蜿蜒而行,將人帶到酉水岸邊的渡船碼頭。從碼頭向左望,可見芙蓉鎮瀑布和其旁建在懸崖邊的飛水寨。

五里石板街見證了古鎮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在2300多年的歷史中,芙蓉鎮作為水陸交通的要塞,一直是通商的黃金口岸。

據史書記載,在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芙蓉鎮的店鋪就有560餘家,每日騾馬千餘、商賈雲集,一派繁榮景象,素有"小南京"之稱。而今的古街雖說缺了身著長袍立於高櫃的風景,街兩旁卻也擺滿了琳琅滿目、富有古鎮特色的精美物品。

而時而出現的古鎮米豆腐,拾級而上的石板街,更是把人拉入了劉曉慶與姜文主演的《芙蓉鎮》電影場景裡,別有一番風味。

摺疊

芙蓉鎮大瀑布

芙蓉鎮大瀑布--締造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瀑布是芙蓉鎮首屈一指的天然美景,任何到芙蓉鎮的人都必到瀑布。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瀑布

芙蓉鎮三面環水,瀑布穿鎮而過,別有洞天。這是湘西最大最壯觀的一道瀑布,高60米,寬40米,分兩級從懸崖上傾瀉而下,聲勢浩大,方圓十里都可聽見。

春夏水漲,急流直下,飛虹相映,五彩紛呈。"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由此得名。

有詩讚曰:"動地驚天響如雷,憑空飛墜雪千堆,銀河浩瀚從天落,萬斛珍珠處處飛。"

摺疊

土司行宮(飛水寨)

土司行宮(飛水寨)--傳說中的吊腳樓群

在集鎮上有此瀑布者在全國並不多見,瀑布旁的"土王行宮"更是芙蓉鎮的一大亮點。這裡是當年富甲一方的土王所選擇建造避暑山莊的地方,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行宮側面是懸崖峭壁,宮前溪水長流,飛瀑直瀉,震耳欲聾,氣勢蓬勃。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土王行宮

"小揹簍,晃悠悠,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這是宋祖英歌裡質樸風情的吊腳樓。吊腳樓,土家語稱"咧嘎",是土家人民居住生活的場所。因為好地畢竟是有限的,聰明的土家人根據地形,或傍山而建、或立水而居,為增加居住面積,在房子的下面撐起了吊腳。

在土司王統治時期,這裡一直是士兵們的營房所在地。

公元910年,彭士愁建立土司王朝,定都溪州王村,修建"酋陽宮",管轄湘、鄂、渝、黔20餘州。公元1135年,土司王彭福石遷都永順老司城,"酋陽宮"成為歷代土司王避暑休閒的行宮。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少數民族王朝,土司王朝818年,共有28代35位土司王繼位。

土王行宮在瀑布鑲扮下有"水簾洞"、"簷下飛瀑"等自然景觀;有唐伯虎、沈從文等文人留下的詩詞墨寶;有歌星宋祖英拍攝《家鄉有條猛洞河》、《小揹簍》MTV的歌臺;有劉曉慶在此游泳、品茶觀瀑的茶樓;有《烏龍山剿匪記》等多部影視劇外景拍攝場景,的確是休閒遊覽的人間仙境。

摺疊

土人居穴遺址

土人居穴遺址--瀑布之下妙趣橫生

位於芙蓉鎮大瀑布下的入口,有一個石巖洞,這是早期土人居住的遺址。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鋪下棧道

這個石巖洞很久以前能夠容納千人,後經千百年的水漲水落,被大量淤泥積壓成現今之樣。

據當地的王姓譜書記載,很久以前,有一批人為避秦朝戰亂,一路沿沅江涉水而上,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這個石洞歇息,見洞內有一些長髮赤腳,披獸發,發聲如鳥獸語的人。

這些人就是早期居住在芙蓉鎮的土家先民。這拔人見這些土家先民勤勞善良,極易相處,便同他們久居下來,繁衍生息,一起經營了這個地方。為了方便當時原始的生活和生產,便合力開鑿了一條古棧道。

摺疊

芙蓉鎮土家民俗

摺疊

毛古斯舞

"毛古斯"是土家語,意為渾身長毛的打獵人。毛古斯舞是以土家族的歷史、漁獵、婚姻等為內容,融歌劇、舞劇、話劇於一體,表演形式極其古老的一種原始祭神戲劇舞蹈,主要分佈流傳在地處武陵山區的湘鄂渝黔邊土家族聚居地,重點分佈在湘西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縣。毛古斯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中的經典,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毛古斯舞

2008年9月28日,首屆"中國湘西芙蓉鎮·土家族毛古斯文化節"在芙蓉廣場舉行。

110名土家族兒女身披稻草紮成的草衣,赤著雙腳,面部用稻草紮成的帽子遮住,頭上用稻草和棕樹葉擰成沖天而豎的五根草辮,在舞臺上歡快舞動,把飛濺著原始古樸音符的毛古斯舞蹈表現得淋漓盡致。

就是這批演員表演的《土家毛古斯--歡慶》節目代表湖南省參加在2008年8月8日18時在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文藝表演,儘管只有短短的2分30秒,但卻讓全球數十億觀眾領略到了遠古蠻荒時代土家族的原始藝術之美[3] 。

毛古斯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遠古時土家族聚居地方森林莽莽,荊棘遍野,土家先民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捕魚,後來學會了耕作,才從漁獵生活步入農耕時代。

最先有一位土家青年獨自下山去學習農耕技能,學成之後急於趕回山寨傳授,全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荊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時,正逢土家過年,跳擺手舞。他一看自己衣不遮體,便躲在茅草叢中觀看,不料幾個小夥子在茅草叢裡發現了他,他只好急中生智扯下幹茅草披在身上,參加到人群中去,並且手舞足蹈,用舞蹈的形式向鄉親們傳授農耕技能。土家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農耕先祖,每逢還願或祭祖等活動時,都要表演"毛古斯"。

"毛古斯"1959年被中央民族民間舞蹈考察團認定為"中國古代戲劇舞蹈的最遠源頭",是"研究中國古代戲劇舞蹈的活化石"。

摺疊

社巴節

2012年4月23日,在湖南湘西芙蓉鎮舉辦了隆重的"中國(湘西)土家族舍巴節",其聲勢浩大的原生態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厚重的土家文化傳統。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社巴節

社巴節"又名"調年會" "舍巴節"。"社巴節"是土家族傳統節日中最為隆重的一個綜合性節日,其中有反映土家族男女愛情、婚姻習俗的內容。

"社巴節"一般在每年正月舉行,有的地方也不在正月舉行,而是三月或五月舉行。如湘西古文田家祠一帶土家族人卻是在三月舉行。

"舍巴節"是湘西州土家族最隆重的傳統祭祀節日,有著嚴格的祭祀儀式、獨特的祭祀方式和豐富的表達內涵。其表演的毛古斯、擺手舞、梯瑪歌、打溜子、咚咚喹等數十種形式,被列為國家、省、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舍巴節"既是土家族的隆重節日,亦是土家族的文化薈萃。

摺疊

給果木樹喂年飯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土家人過年,至今還保留著給果木樹喂年飯的古老而又有趣的傳統習俗。

團年這一天(古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寨子裡噼噼叭叭的鞭炮聲此起彼落,嘭嘭嘭的三眼銃聲在山彎谷底迴盪不絕。隨著祭祖過場搞完畢,就是土家人閤家團年的時刻了。

吃完團年飯,家裡伢兒們興高采烈的去給房前屋後的果木樹喂年飯。如果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就在團近請幾個伢兒,一般都是男女各半。

女的用盤子端著大半飯、糯米飯、小米飯、包穀飯、綠豆飯(通常叫十全十美)和豬頭、豬尾(寓意一年到頭有頭有尾)。男的拿一把杉刀和三柱香紙蠟燭。

首先到吊腳樓下燒化香紙,燃放一串鞭炮,再轉到果木樹林中,選一棵最大的果木樹,墊起腳跟在樹幹上砍一道口子。女的則用鐵瓢將和好的飯、菜往樹口子裡塞。塞完後,女的就躲在樹後,田的恭恭敬敬地站好,開始一問一答。

男的問:"結不結?"

女的答:"肯結、肯結、肯結!"

男的問:"落不落?"

女的答:"不落、不落、不落!"

男的問:"甜不甜?"

女的答:"清甜的、清甜的、清甜的!"

雙方對完話,又走到另一棵果木樹下同樣喂年飯,進行一番問答,一直到每棵樹都"吃飽"了年飯才回家。

摺疊

土家牛頭宴

牛頭宴又叫"開大宴",是土家族接待貴賓的盛大禮儀宴會。在2008年國慶期間舉辦的"土家族毛古斯文化節"上,"牛頭宴品嚐會"成為眾多賓客津津樂道的話題,許多新聞媒體也進行了報道。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土家牛頭宴

做法:

牛頭宴具體做法就是將整隻牛頭蒸熟後連大鐵鍋一起端上席,配以泡紅辣椒、酸肉、蒿子粑、臘肉,客人們用刀子切割牛頭上的牛肉實用,大快朵頤,喝竹筒米酒,體驗遠古時期土家人打獵歸來飽餐一頓的感覺。

發源:

唐代末年,江西彭氏征服了五溪諸蠻以後,當上了土司王。據傳說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移都城於老司城後,為了鼓舞士氣,增強軍民信心和鬥志,在一次軍隊作戰凱旋迴城時,特命人支起100口大鍋,熬牛頭以鼓舞士氣,希望以後每次作戰都能牛氣沖天,大敗敵人。

而土家士兵吃了這"牛頭宴"後,果然士氣大增,以後每逢作戰都能夠奇蹟般的獲得勝利。明朝抗倭名將彭翼南凱旋迴返回湘西土司城時,土家兒女更是大擺"牛頭宴",恭迎土司王的勝利凱旋。"牛頭宴"承載了太多的土家先民的榮耀和希望。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牛頭宴"逐漸失傳。

2007年永順縣王村鎮政府和旅遊部門,組織有關人員挖掘,經過40多個牛頭的試製,才終於成功。2008年9月底,在首屆土家族毛古斯文化節在王村舉行時隆重推出。一經推出便引起各方關注。同時獲得好評。"牛頭宴"原本是迎接將士的勝利凱旋,現在逐漸演變成土家族兒女接待貴賓的盛大禮儀宴會。

摺疊

畢茲卡

"畢茲卡"是土家族的語言(土家語)詞彙,意思是"說土家語的人",是土家人的自稱,也是別人對土家族人的稱呼。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卡"具有先民的思想之中,土家族時代居住在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的武陵山區,在人口上百萬的全國少數民族中,是唯一分佈在內地的世居民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絕大部分土家人現已轉用漢語。

由於長期跟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雜居和受漢文化的影響、滲透,有些土家族人完全失去了對土家語的應用,也就不再稱為畢茲卡。從這種意義上說,畢茲卡應該是:"長期定居在土家族發源地,並長期、廣泛應用土家語言的土著居民"。

摺疊

芙蓉鎮手工藝

摺疊

小揹簍

湘西又被稱為揹簍上的湘西。因為湘西70%都是山地,百姓出行都離不開這個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小揹簍

揹簍。每逢趕集的日子,大家看到的是來往百姓都揹著不同的揹簍,裡面裝滿物資。有的山裡人如果不背揹簍,會覺得不自在,不會走路。

揹簍又分兒揹簍、柴揹簍、高揹簍,兒揹簍就是苗族阿亞宋祖英所唱的小揹簍,很精緻,用來揹小孩所用,土家阿妹在出嫁時媽媽都要陪嫁一個兒揹簍。柴揹簍是用來上山背柴、扯豬草所用。高揹簍就是那種高過頭頂,用來背樹苗所用。

揹簍,也是芙蓉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摺疊

西蘭卡普

在土家語裡,"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人們往往在"花鋪蓋"前冠以"土"字,以標示出這項民間工藝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點。

土花鋪蓋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愛,視之為智慧、技藝的結晶,被稱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習慣,過去土家姑娘出嫁時,都要在織布的機臺上製作美麗的"西蘭卡普",即土花鋪蓋。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西蘭卡普

"《永順府志》雲:"斑布即土錦。""土人以一手織緯,一手用細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謂"崗巾""土錦"以及"土絹、崗錦"等相似稱謂皆指土花鋪蓋。

另一種傳說西蘭是人名,卡普是她織的花布。相傳西蘭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聰明的姑娘,她把山裡的百花都繡完了,就沒見著半夜開花半夜謝的白果花(銀杏)。為了繡出白果花,她獨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樹與白果花兒對話,不料被又醜又壞的嫂嫂發現了,哥哥聽信嫂嫂讒言,用板斧砍斷了白果樹,西蘭摔死了,她的繡花藝術卻被土家人傳下來了。

土花鋪蓋,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著實用的、禮俗的和審美的三方面的意義,不僅以經久耐用著稱,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妝,客觀上是女家經濟地位的標誌和女兒有無教養的憑證,在受人觀賞的嫁妝行列和任人品評的新房陳設中 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時都有自己親手編織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鋪蓋陪嫁為榮,娶媳之家也以此來推測新娘針線活的巧拙賢愚。

摺疊

芙蓉鎮美食

摺疊

米豆腐

在芙蓉鎮一定要吃當地的特產"米豆腐",是混合著油鹽醬醋辣的家常小吃。芙蓉鎮上有幾家劉曉慶米豆腐店,但據說最正宗的一家在牌坊附近,它就是電影中的那家米豆腐店。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米豆腐營養豐富,酸鹼中和,軟硬適中,有助於減肥排毒,美化皮膚,養顏美容。除了在芙蓉鎮外,鳳凰古城內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吃到。

摺疊

桂花魚

芙蓉鎮(王村)飲食是典型的辣、酸湘西風味,最有特點的本地飲食有活水煮活魚。

摺疊

蜂仔

蜂蛹系鮮活產品,富含蛋白質,能利尿消腫,提高免疫力。除鮮炒取食外,大部分採用乾製法加工,以便於貯藏、包裝。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摺疊

芙蓉鎮榜爺酒

走在芙蓉鎮的街頭裡弄,濃冽的酒香從罈罈罐罐、從大壺小瓶、從高低粗細的竹筒裡撲鼻而來。看這些生動有趣的廣告吧:"革命小酒天天喝"。"喝了榜爺酒,七十歲老人能攆狗"!不信嗎?你一連喝它八大碗,保證你醉成泥一灘。楊子榮還能赴百雞宴,你卻進不了威虎山!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摺疊

螺絲肉

螺絲肉是芙蓉鎮一道具有著當地特色的美味佳餚。來到芙蓉鎮的遊客,都愛品嚐一下螺絲肉的味道。螺絲肉在吃的時候,應該格外的小心。螺絲肉也是有著湘西的酸辣風味在裡面。因此對於喜歡吃酸辣食物的遊客來說,這是一道再好不過的菜餚了。[4]

芙蓉鎮(王村)最出名的餐廳就是"天下第一螺"大酒店了,口味地道,遠近聞名。

摺疊

薑糖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在芙蓉古鎮的五里長街,你會看到許多買薑糖的小店。薑糖是一種蠻好吃的特產,用生薑、紅糖、水等原料一起放鐵鍋裡熬製而成,聞著噴香,咬著酥脆 。 它不似糖果那樣的甜得發膩,也不會象姜那樣辣得透不過氣。稍微的甜和恰到好處的辣, 令人唇齒留香,回味悠長。

摺疊

《芙蓉小戲》

春來花中聽山語,夏聞蛙古板蟬鳴,

秋色染紅土家女,冬雪飄飛吊腳情,

夜色依舊未寂靜,賞心悅君觀小戲。

到了芙蓉古鎮,劉曉慶的米豆腐要吃,土司王行宮要走,芙蓉鎮大瀑布要穿,五里石板街要逛……當然,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場好戲一定值得大家去看。

居住在芙蓉鎮的土家人民非常熱情好客,想要留住遠道而來的客人,於是費盡心思心思融合芙蓉鎮的古往今來,融合土家人民的日常生活,融合了情與愛以及民族氣節等等各色因素,編排了一臺內容豐富、形式獨特的晚會--《芙蓉小戲》。

芙蓉鎮 本名王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小戲

在《芙蓉小戲》裡,有熱情豪放的茅古斯、歡快跳躍的擺手舞,有土家兒女含蓄美好的嫁娶習俗,神秘悠遠的巫儺絕技,有土家兒女延留至今的大氣磅礴、敢愛敢恨的歷史傳說《溪州血盟》……

場上一臺戲,歌不盡芙蓉鎮的悠遠,場上一臺戲,也跳不完土家兒女的情懷。但就是一場《芙蓉小戲》,勝卻一切華麗的辭藻,以一份最醇的樸實,還原一個厚重的文化。

如果說,美景愉悅的是雙眼,那麼,好戲則能震撼人心、盪滌心靈。伴隨《芙蓉小戲》,一起探尋一個古老的民族遠去的昨天,探尋土家民族的神秘、輝煌、久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