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黑暗撕破后怎样

2016年秋天《驴得水》首映的时候,我忙得很惨。现在那段时期算是完全的翻了篇,我又总想把其实已经永远错失的体验补上。

我原本打算拿《驴得水》作为一个冗长夏夜的消遣,以为它会像自己的宣传以及开心麻花的其他作品一样,是一个商业性的喜剧,看来一乐足够。但是在前半部分故事里,除了一些尺度稍微大的段子和生动轻松的人物塑造,我并没感受到明显的喜剧意味,看到后半部分,干脆画风突变,一切都歇斯底里,张牙舞爪要撕碎所有还能算是美好的东西,只剩下寥寥几个粗野的、直白的闹剧场面穿插在最后,而此时想必也没有什么人还能笑得出来。

《驴得水》|黑暗撕破后怎样

这让我非常迷惑,在我眼里,《驴得水》可以说与自己的定位“笑话”并没有多大关系,“把一切撕碎”的思路,恰恰是悲剧的定义。我翻来覆去看过了许多人的想法,慢慢也接受了这样的错位感,喜剧的本质在于表达讽刺意义,可能正是因此,好的喜剧骨子里都是悲剧。这样说来,它的喜剧性可能并不在于那些让人会心发笑的对白,或者说,前半程的笑点只是幽默的皮毛。它最富有喜剧精神的是可能并不能让人愉悦的荒诞和暗黑的讽刺。

《驴得水》|黑暗撕破后怎样

故事因为一个并不算坏也并不算大的谎言开始,到最后观众却绝望地发现事态无法挽回只能任由它破碎,偏偏破碎的姿势又太出乎人的意料。最初深情望着张一曼说“我知道你不是放荡,你只是单纯”的裴魁山,在一曼“睡服”铜匠一事中自觉蒙受奇耻大辱,一举变成全剧中对一曼恨意最深最残暴阴暗的角色,与之匹配的是他整个人格的黑化,夏天身着貂裘,处处阴阳怪气,只惦记着谎言换来的钱财中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让人气极却竟然有一丝笑意。可怕又讽刺的是,故事中的主角,没有一个人逃开这种悲剧的突如其来的转折。委员长向看起来最具有反抗精神最正直的周铁男开枪,子弹并没有碰到他,但过去的他确已经死掉了,他展开了和孙佳疯狂的争辩,强调苟活的重要性,拜倒在权势、武器之下,虽然爱慕她却亲自说服她保身嫁给铜匠。没有文化、老实质朴的铜匠在领略美和爱情、收获一些知识以后,因为一曼的伤害借机开始疯狂的报复,“文明”使他的淳朴执拗变成了野蛮。在种种重压之下,最为自由纯粹不顾世俗眼光富有理想主义的一曼不堪其辱半疯自杀,即使从头到尾正直单纯的、唯一坚持直面谎言终止闹剧的孙佳,也在最后不得不屈服,接受了成亲的命运。

《驴得水》|黑暗撕破后怎样

这样的反讽是高级的,这种幽默肆意到了荒诞的地步。这并不是笑点的疯狂堆砌,一定要牵扯人的皮肉逼人发笑,即使我们觉得心里发凉,依然被这种捉弄和不屑、被这样的随意破坏折磨地苦笑,它调笑人性,调笑政治,也调笑命运。

在这个比较成功的讽刺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是从小剧场积累经验和人气而后产生的,它也在努力地使用电影手法,运用一些场景转换的远景、镜头快切。对于人物主体的行为刻画,依然是静止的出镜入镜和中近景,再加上大部分演员来自剧场,不出所料在表演上出现了超越电影需要的卖力夸张,肢体动作幅度、音量、情绪,都有一些大力,在故事后半程想要表达人性之时,难免给人一点主角暴走,随心所欲扮恶,疯狂互相伤害没有理智的不适之感,这既是编剧处理的问题,也是演出方式的问题。同样的,故事情节上它也不是完美的,比如说,刻画一个小学发生的故事,全剧中没有对于学生的任何刻画,剧场受条件限制是可以艺术地省略这些相关情节的,但对于电影来说,确实是一个漏洞。这些因素叠加,直接导致了这部电影话剧腔太重。当然,演员团体的演技是不用质疑的。

《驴得水》|黑暗撕破后怎样

我还有一些对于这部电影核心思想的看法。作为一个悲剧,它缺乏一些升华与净化。如果是单纯地展示人性,也许残忍如《驴得水》和一些剧场肆意调笑直接挖苦的相声小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反而是这些真实的日常的包袱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停在了黑暗和绝望,撕碎了一切之后,把这些碎片丢在地上,并没有试图去捡拾、修补。如果悲剧只是电影甚至人生的重复,人无法从中脱离,那它就没有了任何意义。真正的悲剧应该给人以希望,应该在我们见识了铁男正直勇敢的被磨灭、一曼单纯人格的被扭曲、孙佳理想主义的被压制等等之后,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反抗,看到对自我欲望的约束,对遭遇本身的反思、对错误后果的承担。遗憾的是,它停留在了展示,我们看见了这一个个人物的摧毁,看见了不顺从和不反抗的纠结,但最后一层纸,留在那里未被捅穿。

《驴得水》|黑暗撕破后怎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