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一覽,有虞氏、舜、O1a

成鳩氏經過一番積累,發展出了一個有虞氏、又叫虞朝,《禮記·王制》雲:“有虞氏皇而祭。”——裡面的皇字很象形,就是大王的頭上帶著良渚的三叉形羽冠,見本號之前的文章,皇字即起源於良渚的越人。虞字就是吳的意思,良渚即位於吳越之地。《韓非子·顯學》說“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由此推斷,虞朝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良渚,但勢力在不斷擴張。

虞朝一覽,有虞氏、舜、O1a

虞朝也有好幾個出色的領袖,例如幕,他是帝舜的先祖,依稀見於史籍的一角。《國語》上說:“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又云“虞幕能聽協風,以成物樂生者也”。說的意思是,幕是有虞氏的老大,他發展物候曆法,推動農業生產。實際上,幕只是繼承了成鳩氏的技能。

虞朝後來到了陳地,晉平公問太史趙曰:“陳遂亡乎,對曰陳顓頊之族,陳氏得政於齊,乃卒亡,自幕至於瞽叟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

宋朝羅泌在《路史·餘論七》記述了一個“呂梁碑”,碑文道:“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產舜,命禹行水道呂梁”。

下面這幾個應該是定都陳地之後的虞朝首領——

《左傳·哀公元年》: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山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

《左傳·昭公三年》,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這個碑文最大的亮點是,沒有說舜出自黃帝。常看我們“基因看歷史”號的讀者都知道,五帝同源說是大一統後的產物,把所有牛逼的人物都歸為一體了。但是這個在考古上、基因上是站不住腳的,從基因上來說,就算是同一個姓氏的人,都有非常多個不同的祖先。又說帝舜出自顓頊,但顓頊為黃帝一脈,黃帝起源於西北,與東南的良渚不同。而帝舜的陳姓後人,經過基因檢測發現,O1a的比例偏高,說明帝舜和良渚為一脈,故不採納出自顓頊說,虞朝的總體世系為:

成鳩氏...幕——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

話說到了良渚後期,約4000多年前地球出現小冰期,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氣候惡化,氣溫和降水量的年變率較大,大規模的洪水進入良渚,良渚文化毀於海侵。於是成鳩氏、虞朝的人民,紛紛外逃,一些跑去華中,一些揮軍北上。帝舜那支就是北上了,帝舜進入中原之後,把自己的祖先出處附會到了黃帝世系裡面去,因為黃帝一系是中原爭霸的勝利者,攀附能使帝舜顯得血統純正,增加政治話語權。

當時北方几個大的部族,組成了一個部落聯盟,定期推舉精英來擔任“武林盟主”,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主席。黃帝的嫡系後裔是顓頊一系,顓頊一系把“武林盟主”傳到了帝堯。代表東夷勢力的舜,日益坐大,他動用東夷軍隊“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可見,舜通過軟禁帝堯、流放帝堯的兒子丹朱到南方,取得了“武林盟主”的寶座。

不久,中國再次被海侵困擾,西北崛起的大禹善於治水,因治水獲得了很高的名望,帝舜迫於輿論的壓力,名義上把大位傳給了禹,但讓伯益繼續控制陶寺。之後舜決定去追擊丹朱勢力,順便向南方發展,舜一口氣殺到了長沙零陵界,可能因為水土不服,舜很快便病卒。大禹的兒子啟看在眼裡,他馬上從石峁殺向陶寺,打敗了伯益,中國從此進入了夏朝。

伯益雖然敗下陣來,但他的後裔創立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趙國,趙姓的O1a非常高頻,此是後話。伯益有一個後裔叫惡來,據說是大力士,能夠力博猛獸,成為勇猛的代言人,後世要讚揚猛將,便稱“古之惡來",可以說,惡來繼承了祖先成鳩氏的勇敢好戰。

良渚文化是一種擴張型的戰鬥文化,他的輻射範圍遍及大半個中國,西北及甘青,南至贛粵,莫不受其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良渚文化對中原的華夏文化有直接的影響,其文化內涵直接注入夏商周三代的文明,至今人們還流傳著“三皇”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