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子的夢想變成發財,是誰殺死了童真?

當小孩子的夢想變成發財,是誰殺死了童真?

(兒童節,在文末給大小孩子們埋個彩蛋)

強調金錢至上,抱怨工作累工資低,習慣用價錢高低來評判好壞,這幾乎是每一個不稱職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日常表演。

六一前夕,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在杭州某小學《我的夢想》演講比賽上,一名小男孩一開口就雷倒眾多家長:

“夢想顧名思義,做夢都想。人各有志,人人都有夢想,我也是。我的夢想就是發財。”

這位小朋友還詳細列陳述了“發財夢”的原因:

“不久前開始,總感覺壓力特別大,越來越累,每天感覺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做什麼事情感覺都和昨天前天大前天沒什麼兩樣……這麼機械般的生活中的死循環,必須給它擺脫掉。”

演講到最後,小男生還強調說:

“有了錢,自然就不一樣。生活中有空閒時間了,自己有閒錢了,自然就可以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情。……發財了,不管如何總比沒錢好。”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會像那些在現場聆聽的家長一樣啞然失笑。

然而笑過之後,靜下心來,我們又會不禁心生疑問:現在的孩子怎麼了?

80、90後童年時的夢想經常是這樣的:“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科學家”、“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到了00後,畫風突變,小孩子的夢想變成了這樣:“我的夢想是發財”、“我的夢想是當明星”……

更要命是,現在一些小屁孩完全一副完全小大人的口吻,不僅“夢想是掙錢”,還動輒“生存壓力大”。

當小孩子的夢想變成發財,是誰殺死了童真?

1 孩子越來越成人化

前不久,一部少兒版《白蛇傳》迅速風靡網絡,熱度還未消泯,少兒版《紅樓夢》便迫不及待上映,一群00後憑藉精湛的演技,演繹著成年人世界的愛恨情仇。

當小孩子的夢想變成發財,是誰殺死了童真?

當小孩子的夢想變成發財,是誰殺死了童真?

少兒影視劇“成人化”悄然流行,成人影視劇與兒童影視節目界限開始模糊。

在大眾傳媒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所傳播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化,而媒體分級制度卻沒有在中國形成。

在這種形勢下,孩子們就不可避免的被過早地捲入了時代的洪流,而時代的印記也會相對應地牢牢地刻著他們身上,從而影響了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判者,尼爾·波茲曼(1931-2003)曾針對美國的這種現象,撰寫了《童年的消逝》一書。他在書中談到:

通過電視和網絡媒體,成人世界的戰爭、暴力、混亂正源源不斷地入侵到兒童世界,兒童正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成人化的不僅僅是兒童影視節目,還有兒童的心理、思維和價值觀,這才是最可怕的。他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像脫韁的野馬,奔向我們不瞭解的未知。

叔本華說過: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為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並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著高貴的品質。”

年輕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

當小孩子的夢想變成發財,是誰殺死了童真?

2 童年越來越物質化

孩子們的金錢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曾經的湖南衛視“一姐”李湘曾自爆,女兒王詩齡從來都不缺衣服包包,出門的行頭從不低於5位數。

而在網絡上,類似於《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等文章層出不窮。

無論小到父母對金錢的態度,還是大到整個社會對金錢的狂熱,都讓孩子過早體會到“金錢的萬能”,他們身上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老道”和“世故”。

《重慶晨報》曾報道:重慶一個三歲的小女孩上課遲到後,為了進入教室,兩次對老師說“我有錢”。

2017年一則新聞報道,一名12歲的小學生為了玩遊戲,偷偷拿媽媽的手機打賞網絡主播4萬多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類似於“9歲熊孩子玩網遊三個月充值6萬元”的新聞如今是越來越多。

當小孩子的夢想變成發財,是誰殺死了童真?

3 孩子的金錢觀

面對孩子的變化,我們只能唱著崔健的老歌:“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太快”。

現在的孩子們好像已經“無所不能”,大人們開始無所適從。

如何面對這個功利化的世界,已經不僅僅是成年人的問題,而且也是孩子們的問題。

面對孩子的成人化,我們可以說,傳遞色情不對、傳遞暴力不對、傳遞拜金主義不對,但是我們不能說,帶孩子瞭解金錢不對。

在這個人人都夢想“一夜暴富”的時代,關於“金錢”的話題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骨子裡,孩子們同樣無處可逃。

這個世界早已不是能夠隔離孩子遠離複雜的時代,我們應當有勇氣讓孩子們直面、理解和應對這個世界。

從這個角度來說,兒童成人化未必是壞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雖然說財商教育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詞,但在財商教育上,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顯然都欠下太多的功課。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如何花錢這件事上,我們總有太多忌諱和偏袒。

一項針對1968名家長進行的調查顯示,50.7%受訪家長常不顧經濟實力為孩子花錢,51.5%的受訪家長坦言自己會因為沒有給孩子買名牌而感覺虧欠孩子。

坦白說,正是因為父母這種言傳身教的行為,才讓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依賴金錢帶來的情感滿足。

強調金錢至上,抱怨工作累工資低,習慣用價錢高低來評判好壞,這幾乎是每一個不稱職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日常表演。

顯而易見,在這種“父愛母愛”之下,會出現越來越多“夢想是發財”的孩子,你希望你的孩子是這樣嗎?

彩蛋要揭曉啦~

本週四20:00我們請來了菜導好基友、菜鳥理財規劃師菜斯基,來給大家做社群課程直播分享,以後每週四都會有理財課程分享喲~

前500名還可以領取菜斯基精心挑選的理財入門電子書,添加下圖小助手微 信(cnzs03)入群聽課吧。

當小孩子的夢想變成發財,是誰殺死了童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