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蘋果的能力,如果政策原因,富士康不給他代工,他能不能扶持起另一個「富士康」?

心死六七年55130


轉眼間,消費者使用iPhone已經十年有餘。而如今的蘋果和富士康的關係倒顯得頗為特殊,他們既不像三星一樣展開對攻,也不像有的小型供應商消極怠工,而是靠著“持續進步”維持合作關係。

毫無疑問,富士康是需要蘋果訂單的,包括外殼加工、最終組裝等業務,佔據了其整體營收的50%以上,郭臺銘雖然也在擔心“客戶單一”的問題,但顯然,他現在還找不到可媲美於蘋果的訂單。在過去十年,富士康旗下處理蘋果業務的部門,一直在壯大,最石破天驚的決策就是把iPhone的外殼生產和成品組裝,從沿海地區搬遷到河南鄭州。現在回頭看看,這真的是一個具有“卓越遠見”的決策,一來郭臺銘已經感覺到基礎代工不再受廣東政府的青睞,這裡的用工成本、用工數量都無法滿足蘋果業務的要求;二來,河南省鄭州市簡直就是為蘋果和富士康量身定做了一個iPhone town,這裡人數最高達到40萬,加之,優勝劣汰、離職流動,每年都會至少有60萬人,參與過iPhone的生產,顯然,能有如此人力資源的省份非河南莫屬了,加之,其地處平原、幅員遼闊、交通便利以及河南人民的勤勤懇懇,這些因素有機地組合到一起,才最終承載起蘋果巨大和嚴苛的產能需求,富士康的優秀之處,正在於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構建起這個永恆的有機體。

當然,蘋果的訂單也帶給富士康和整個河南經濟以巨大的好處,富士康的代工利潤雖然不高,全靠量大支撐,但總得來說,蘋果業務部門已然大幅度領先其他部門,一些高層主管達到人生巔峰,一些中層幹部也開始向著“中產階級”邁進,基層人員則永遠不缺乏工作機會,他們素質再差、身體有殘疾、腦子進水都能在富士康謀得一份工作,因為蘋果的生產流程、周邊服務以及物流體系都需要大量人力,總之,蘋果訂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給富士康帶來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郭臺銘一致致力於保持和庫克管理團隊的關係。

雖然連續遭遇殺價,但富士康的管理團隊,一直強調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搶到蘋果訂單,他們都深深知道,這個訂單的重要性遠遠不止於營收和利潤,更摻雜著社會責任和員工安置問題。如前文所述,蘋果的訂單喂大了整個富士康管理團隊,他們長期浸潤在蘋果節奏中,孤注一擲地爭取蘋果訂單,就好像是同蘋果簽訂了生死狀,有一種使命必達的壯烈感,一旦沒有蘋果訂單,整個蘋果業務部門都要面臨失業,遣散四十萬人難度要遠遠大於招募這四十萬人,而且郭臺銘還要面對政府的要求,他們也曾為蘋果訂單孤注一擲,提供大量的土地、人力和政策優惠,河南省因蘋果出貨,整體的出口額在中部六省中從最末一躍成為榜首,蘋果金光閃閃的招牌,更是讓其“引入高新科技”的報告非常地揚眉吐氣。

所以,富士康面對強勢蘋果,一直是保持微笑,保持虔誠,在速度、品質、彈性方面做足了文章,不斷有新的突破式創新來滿足蘋果苛刻的要求。相信,整個過程都非常辛苦,但也正因如此,積累起高端製造業的體系和經驗,不斷地嘗試用最低成本來製造出iPhone,這些都將成為富士康乃至整個中國製造史的寶貴財富,或者,正因利潤之外的大量收益,才使得巨無霸富士康能十年兢兢業業地向蘋果提供虔誠服務。

蘋果和富士康合作十年,有過甜蜜的熱戀期,一些業內人士透露,蘋果最早做手機的時候,富士康還專門派人去美國,在工程角度協助其完成設計,而在遭遇iPhone5巨大失敗的時候,蘋果沒有完全把損失丟給自己的合作伙伴,郭臺銘和庫克更是以“親密夥伴”相稱,因旗下員工眾多,數量之巨常常超過蘋果管理層的想象,郭臺銘則常常把這些員工飢餓、渴望工作的狀態,表現在蘋果高層面前,使得他們找到一種“救世主”的感覺,在同等價格下,庫克自然會優先把訂單交給鴻海來做,這恰是郭臺銘作為商人的最高明之處。但朋友間的友誼,最可靠的支撐還是利益關係,事實上,蘋果需要藉助富士康平臺處理代工事宜,搞定中國政府以及管理新一代員工,涉及到技術、文化和人性。

富士康的精密模具、刀具,全球首屈一指,這一直是郭臺銘最核心的業務,所以,iPhone外殼的生產訂單有70%來自於富士康,如果消費者有幸拆機,會清楚地發現,iPhone外框是一個藝術品般的存在,自iPhone7之後,他們甚至推出了“超級光滑”的外殼,這種外殼非常容易劃傷,只需要一顆砂礫就能輕鬆搞出一道難看的疤痕,地球上或許也只有富士康能夠建成“超級潔淨”的無塵室,每平方英尺的顆粒數不能超過1000個,操作人員則需要身體素質極好,不能太胖容易出汗,更不允許留有長髮,薪資自然也遠遠高於普通工人;iPhone外框對精度要求非常之高,因為整個金屬外框都是作為天線在使用,任何尺寸的偏差都會造成信號的不穩定,相信很多人都記得iPhone4的天線門,總之,現今世界沒有哪一家的企業能在精密度、出貨品質方面能超越鴻海。

或許,這是蘋果始終無法離開鴻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郭臺銘在終端組裝方面也誠意十足,全世界都不願意碰的行業,被他和管理團隊搞得井井有條,戰鬥力十足,既能在高峰期滿足蘋果的出貨量,也能在銷售淡季做好準備工作,管理好運營成本,相比之下,和碩、緯創等企業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前不久,前不久更是被曝露出“私自更換廠商物料”,遭遇蘋果重罰,代工資格岌岌可危。所以蘋果和富士康二者的關係就像一對戀人,時而你儂我儂、關係甜蜜;時而會拌嘴吵架,關係緊張,但最終會走到一起來,共同完成自己的大事業。


科技新發現


答案很明顯:不可能。

美國自奧巴馬時代就要求美國企業迴歸本土,重振美國製造業。特朗普更是如此,不斷地給美國高科技企業喊話和施壓,但成效甚微,原因在於美國本土的製造業環境缺乏國際競爭力。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製造業大國,長三角和珠三角是全球製造業的兩部巨型發動機,國內每年有600多萬大學生畢業投入職場,中國擁有全世界素質最高的產業工人。

東南亞國家也想開展製造業,但客觀條件跟中國差距很遠,實際上美國蘋果和韓國三星早已意識到完全依賴中國本土生產的危險性,這些年一直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建廠和生產分流,例如和碩、緯創、偉創力等等,但都不成功。事實證明,中國大陸本土外的密集性高科技製造業都不堪重任。

富士康在大陸有員工幾十萬,已經建好了複雜嚴密的生產線、精密磨具和整套的測試系統,及其熟練掌握這些高端製造設備的員工,要重建這些,沒有三五年根本不成。

即使樂觀估計,三五年後蘋果公司在中國大陸之外建立了與現在富士康同等能力的蘋果生產線。而根據現在手機一年換一代的速度蘋果已經會落後華為3到5代,甭說在此期間股票大減,市值崩塌,即使美國政府力保它不死,停頓三五年後其全球領先地位一定會喪失。

美國商務部16日“封殺”中興3天后,美國福布斯網站刊登了全球技術諮詢與調查公司阿瑟頓研究(Atherton Research)首席分析師讓·巴普蒂斯特·蘇的文章,標題是:“研究:如果中國封殺蘋果報復美國製裁中興、華為,結果會怎樣?大規模裁員、股市崩盤”。

巴普蒂斯特·蘇說,出現這種局面,蘋果將失去19%的收益,也會失去世界上最大的銷售市場,而這個市場將是未來強大的增長引擎。不僅如此,市值蒸發將迫使總部位於庫比提諾的蘋果公司裁員10%到20%,最多會達27000人。

他設想的還只是“禁止蘋果產品在中國銷售”,還沒提禁止蘋果產品在中國生產呢,禁止生產是釜底抽薪,蘋果失去的就不僅僅是19%的收益了,而是會立即破產。

但中國政府絕不會輕易停止蘋果生產線的,蘋果雖然是一家美國公司,但由於在大陸設廠組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家中國公司。蘋果代工廠給國家交納了大量稅金,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同時蘋果還採購了大陸最多的器件,對中國經濟做出了貢獻。如果貿然停掉生產線把蘋果搞死,中國也會蒙受不小的損失。

貿易戰就是這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輕易不能擴大事態,雙方都難以承受。但如果衝突上升到國運之爭,那恐怕也顧不了這麼多了。現在事態遠沒有發展到這一步,讓我們靜觀其變。


奧卡姆剃刀


因為先發優勢和卡位原理,除非富士康自己倒掉,否則在富士康存在的情況下,蘋果沒法在兩三年裡從頭扶持起一個同等規模的代工企業。

為什麼?因為富士康的品控更好,產能更高。新的代工廠即使有蘋果的鉅額訂單,在短期(兩三年)的生產效率還是低於富士康的,這就削弱了蘋果的競爭優勢。

但是富士康不再給蘋果代工只能導致雙輸的結局。蘋果的鉅額訂單如果給了別家,那麼富士康將在兩三年以後面對一個強大的競爭者。


任易


富士康恐怕比大家想象的更為強大。正巧上週世界智能大會,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做了演講,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他幾個觀點,就知道富士康現在的能力了。


首先,郭臺銘認為他現在做的是工業互聯網公司。這個價值是消費互聯網的100倍。郭臺銘的觀點依據是麥特卡夫定律。根據梅卡夫定律,互聯網價值和終端結點的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在工業領域,有大量的物聯網終端,這個數量遠遠大於PC或者手機,所以郭臺銘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價值將遠遠超過消費互聯網平臺,甚至是富可敵國。


其次,郭臺銘認為,國家正在大力推動實體經濟。工業互聯網將形成爆發式的增長,迎來了特別好的機遇。富士康會把自身的工業技術對中小企業賦能,實現“實體經濟+互聯網”。


從經濟的視角,富士康認為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創造82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值,是全球經濟總量的1/2。


自動化工廠

郭臺銘首先強調富士康已經不是一個代工工廠,而是一個工業互聯網公司。富士康每天遍佈於全世界的幾百萬臺機器都是由物聯網連接控制,每天產生幾百個TB的數據,經過富士康自己做的硬件,做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通過手機,就可以隨意查看任何工廠。


AI+製造

富士康現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大量應用於物流、檢測和設備技術診斷等。同時,富士康有自己的雲,自己的操作系統,自己的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技術。


雲平臺賦能

郭臺銘說,2017年5月9號,總理參觀富士康黑燈工廠(即不需要人,只需要機器人的製造工廠),富士康特地開了一盞小燈。總理說“富士康不能把技術留在公司內部,要替廣大中小企業服務”。郭臺銘當時承諾,富士康上市後必須為全國幾百萬家、幾千萬家小企業提供我們的賦能服務。


看了這些,大家還會簡單的認為富士康是一個隨隨便便可以取代的代工工廠麼?


科技行者


先說答案,沒必要、更沒有能力!

首先,蘋果並不是萬能的,即便是個萬能帝國,在當前的工業社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沒有任何公司有時間和成本去有意培養一個只為競爭而競爭的生態企業,如果這樣,拖也拖得死你。

其次,工業社會之間的競爭,重要的是專利和佈局,而富士康一大競爭法寶是在專利方面的優勢,這個最基本的專利一般廠家是無法避開的。郭臺銘曾多次說,他的帝國要維持下去,只有三個武器,一是供應鏈,一是專利,還有一個是他的夢想——工業銀行。你扶持一家新公司簡單,但要累積專利卻不簡單,本身所有的實力公司都在拼命奔跑,沒人會停下等你。

第三,富士康有幾次在大陸打官司,據稱最主要的原因是離職高管把重要的供應鏈知識帶到了新公司,為此富士康窮追不捨。所以供應鏈是富士康最大的競爭力所在,而這個沒有長久時間的積累怎麼行?就像人脈一樣,沒有長期積累,都是空話。故之,即便蘋果能扶持起另一個“富士康”,但只憑蘋果一家的單子,既沒有搞風險能力,也只有綁架一條路可走,這公司的存在有何意義?


互聯網俊明說


憑蘋果的能力,如果政策原因,富士康不給他代工,他能不能扶持起另一個“富士康”?蘋果是完全可以扶持起另一個代工巨頭,但現實來說對蘋果有一定損失但也能承受。目前蘋果並不只富士康一家代工廠,包括富士康一起有18家代工廠。對富士康來說,失去蘋果確實會是相當大的損失,短時期之內國內手機廠商的產量也並不能填補其中的空白。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這個企業的名頭並不是憑空得來的。美國《福布斯》在2017年發佈的“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榜單中,富士康在全球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九,在中國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一。富士康從一個百十來人的小公司不到30年時間,發展成為了一家巨無霸,不但是設備和人多就能解決的,其同樣具有科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技術、管理能力、自我迭代的強烈意識。


在手機制造領域中,公司的模具能力相當重要,同時快速反應能力、製造工藝、設備等無不具有重要的作用。富士康的模具生產能力的敏捷性,是其他任何企業無法比擬的。一旦手機企業提出設計方案,富士康可以在48小時之內快速的把樣機擺在客戶面前,但是其他的手機企業竟然要耗掉1個月的時間來完成一個樣機,從這可以看出富士康相較於其他手機生產企業的強大優勢。時間就是金錢,就連樣機都需要一個月時間,真正大規模生產時反應能力能比得上富士康麼?

製造手機並不只是設備和人員,還有需要極強的技術能力。很多人以為代工企業根本不需要多強的技術,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就拿剛上市的富士康股份來說,其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研發投入達到47.84億、54.86億、79.34億遠人民幣。而富士康科技集團被業界成為中國知識產權界的“黃埔軍校”,到2016年年底其全球總專利申請達到了14.21萬件,核准量達到了7.96萬件,在科技界是相當的強悍。連谷歌等公式也向富士康購買專利,也給很多公司提供商業授權,並通過專利授權整合到代工合同中獲得溢價。


另外,大多數代工企業基本只是承擔裝配、生產的角色,零件沒有做到內製化。而富康做到全產業鏈的30%內製化,而美國偉創力只能做到10%左右內製化,從而是富士康在產品成本和零件品質可控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優勢。其衝壓零件和注射型樹脂零件、金屬模具成型工廠的生產規模在全球領先。另外智能化生產程度在全球的代工企業中也是相當程度的領先。所以富士康在業界具有快速反應、大規模生產、品質可控、生產工藝先進、技術積累深厚等各種領先優勢,是很多公司包括蘋果公司代工的首選。

而如果蘋果要重新扶持一個代工企業也是可能的,主要是在快速反應、大規模生產、品質、生產工藝、製造設備、技術能力、良品率等方面在一段時間內忍受相對較為低下的情況,也許這樣的過程不一定讓蘋果致命但也能傷害到蘋果公司本身。當然蘋果鐵心要這麼做也不是不可能的,比如推出低端機重新扶持新代工廠,等代工廠慢慢成長到一定階段再承擔更多的代工業務,也許那時完全拋開富士康也就水到渠成了。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更多分享請關注【東方高揚】。


東風高揚


這個地球缺了誰都是照樣轉,無論是蘋果還是富士康。

馬化騰在微信出來後曾經不無後怕的表示,如果我們的微信晚出來半年,可能我們公司就垮了。這絕不是故作矯情的表態,而是真實的商業業態情況。再大的公司不去充分參與世界分工,不去不斷進步,都將被時代淘汰。

沒有微信就會有黑莓(BBM)、手機之家(Imo)、連我(Line)等軟件替代。

像在俄羅斯,VK是俄羅斯各年齡段人群中最流行的社交網絡。VKontakte來自於俄語“ВКонтакте”,意思就是“保持聯繫”。

郭臺銘認為他現在富士康做的是工業互聯網公司,每天遍佈於全世界的幾百萬臺機器都是由物聯網連接控制,每天產生幾百個TB的數據,將來無論是供方還是需方產生的各種信息,都可以及時處理和分析,馬上把需求轉換成生產。

聽上去很高大上,其實在物聯網概念沒出來之前,日本豐田公司就是這麼做的,只是不叫工業互聯網公司。

貿易戰沒有勝者,只是有的人付出的代價是生活成本變高了,畢竟不讓你幹,讓別人幹暫時會提高成本。有的付出的代價則是失業,無法參與世界大分工。

我是滿嘴大實話直接往外冒的“天下會會天下”,歡迎您的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說到富士康,很多人的第一映像都會是“蘋果的代工廠”。確實,富士康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蘋果每年給富士康提供了大量訂單。可自奧巴馬上任後,就一直強調美國企業迴歸本土,作為美國最大的手機制造廠商,蘋果自然成為了美國的首要目標,但一直由於關稅等原因沒有成功。直到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任,不斷給美國高科技企業施壓,但成效甚微。今天,筆者就來分析分析,既然蘋果能扶起富士康,能迴歸美國再重新扶起第二個富士康嗎?


答案顯然不能。雖然我國並不是發達國家,但是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製造業大國,不少人都稱中國為“世界製造發動機”。用人成本較為便宜,工人數量又多,最重要的是,中國擁有全世界素質最高的工人。


相比較而言,美國製造業的大環境的客觀條件就差得很遠了。不只是美國蘋果,就連三星也意識到,長期依賴中國代加工的危險性。所以,三星和蘋果一會都在國外建廠、分流,比如緯創等。但就目前情況而言,相對較高的用人成本和員工難招的事實,使得進展並不順利。


就拿富士康來說,目前富士康僅在國內的員工就有幾十萬,代加工各類先進芯片、組裝完全不在話下,每年的GDP相當於好幾個三線城市。如果蘋果想在美國建立一個完全一樣的富士康,姑且不說這些設備,單單是10萬員工哪裡來?成本是我們的幾倍?美國無論如何都吃不消。


所以,現在蘋果和富士康的處境很微妙。表面上是富士康為蘋果服務。殊不知哪天蘋果惹惱了我們,拒絕代工蘋果,那結局可能就和“全球技術諮詢與調查公司”說的一樣,蘋果可能面臨破產!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蘋果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謝謝!


科飛貓科技公社


我做IT行業30年,做的就是最苦逼的半導體行業,鴻海在1995年代左右是我司下游廠商,也就是我司賣半導體產品給鴻海,對鴻海也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可能中國大陸民眾對鴻海的瞭解是鴻海代工蘋果開始,早在蘋果之前,鴻海就是世界最大的pc,nb,代工廠,鴻海代工的產品種類很多,只要有利潤的他都做,而且鴻海這麼多年能立於不敗之地就是他的良率高,價格低,蘋果之所以選擇鴻海做代工也是基於這原因,如果說蘋果要棄鴻海另選代工廠也不是不能做到,只是代價太高,在消費型電子產品瞬息萬變的時代下,蘋果在建立鴻海以外代工廠的時間裡,可能對手就找鴻海代工,瞬間把市場拿下,所以蘋果另建生產體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八串冬瓜


難,非常難!

其實他們彼此都不能失去彼此。

蘋果的最優選擇就是富士康,無可否認,但是對於富士康來說,失去蘋果這個最大的訂單,恐怕也是滅頂之災。

富士康是蘋果的最優代工廠,蘋果現在十分依賴富士康。

目前富士康承擔了蘋果公司70%左右的手機組裝份額,其實蘋果多年來也在一直致力於不斷削弱富士康的影響力與權力。比如明年蘋果將會重新分配iPhone的訂單比例,甚至選擇將一部分代工任務交給了和碩,但是即便如此,富士康依舊是最優選擇。

原因就是蘋果沒有自己的工廠,幾乎只是提供技術,但富士康擁有超過100萬勞工與成千上萬的熟練技工,蘋果如果失去富士康,轉而選擇其他代工廠,將極大影響到產品的生產進度和品控質量,甚至iPhone的創新與技術更新進度等等都會被耽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富士康目前具備常年累計的生產能力和經驗,這

已經成為它與蘋果議價的資本

富士康失去蘋果,打擊也是巨大的。

如果撕掉蘋果代工廠的標籤,富士康的危機與短板將會全方位放大,現在富士康並非蘋果的唯一代工廠,目前和碩逐步壯大,而緯創也成為iPhone的第三家代工廠,蘋果削權的意圖越來越明顯,希望對並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富士康的依賴程度能逐漸下降。

所以他們都非常依賴對方,萬一很突然地被強制因素導致失去另一方,就很難找到替代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