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打工爲何屢屢被騙?

大學生暑期打工為何屢屢被騙?

暑期找工作的大學生

儘管已經過去了10天,郭愛華(化名)回想起來自己暑假打工的遭遇,還是覺得後怕。“當時只想著,怎麼著都要趕緊離開。”身為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大二學生,郭愛華和他的幾名同學完全沒想到,暑假打工的計劃不僅沒有實現,還被迫滯留他鄉,甚至不得已去投靠救助站。(8月3日《中國青年報》)

山西百餘名大學生暑期到外地打工遭遇“轉包”,這肯定不是第一起大學生打工被騙案,也絕對不是最後一起大學生打工被騙案。人們不禁要問:大學生暑期打工為何屢屢被騙?

首先,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思想單純,經不起誘惑,容易上當受騙。一些非法中介機構抓住大學生這些弱點和掙錢心切的心理,設置各種騙局。媒體曾經報道多起類似的案例:2015年,47名陝西某高校的大學生到蘇州打工被騙,幹一個月只領到100元;河南周口科技職業學院的60名大學生被騙到青島,非但沒找到合適工作,每人還倒貼近400元;2016年,河南省高速交警總隊民警救助了新鄉市某高校42名被騙到無錫打工的大學生。報道中提到的山西幾所高校的百餘名大學生,聽信了QQ群裡學生中介發佈的招工信息,就匆匆踏上大巴南下打工了。

其次,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嚴重缺位,學生對黑中介慣用伎倆缺乏應有的分辨能力。大學教育仍然只是以書本知識灌輸為主,教師也沒有把勞動者權益的維護和大學生今後就業發展貫穿和滲透到日常教育中,大學教育與社會現實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從而使大學生對現實社會缺乏應有的瞭解,打工時屢屢受騙就不足為奇了。如果高校平時加強對學生就業指導,告訴他們防範騙局的簡單方法,告訴他們天上不會掉餡餅,但地上到處有陷阱,學生就不會輕易上當受騙。拿山西的這起百餘名大學生被騙案來說,學生群裡面“愛信力團隊”廣告語“源於同學,服務同學”非常暖心,住宿有空調、接送有大巴、包吃包住,只要繳200元車費,底薪2200元,一個月課掙3500元,如果教師平時對學生提醒到位,學生有足夠的防範意識,怎麼可能一下子就被這些優厚的條件打動呢?

再次,現行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加之監管又不到位,給黑心中介誘騙大學生提供了可趁之機。按照規定,正規的職業介紹機構必須有勞動部門頒發的職業介紹許可證、物價部門頒發的收費許可證和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三證”缺一不可。而黑中介大多“三證”不全,且又打出“高薪”“工薪日結”等誘人的字眼招搖撞騙,網絡上的中介機構就更加混亂,用工市場的管理混亂和學生找工作的盲目無序,導致大學生打工被騙的事件層出不窮。只有不斷完善法律制度,把在校大學生打工納入勞動保護範圍,加大對用工單位和中介的監管力度,才能從根治大學生假期打工屢屢受騙這一久治不愈的頑疾。

文/維揚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