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別人家的孩子」,傷害自己的孩子

你感受過被“別人家孩子”支配的恐懼嗎?

“老師啊,我今天和我爸媽吵了一架,好煩啊!”

“因為什麼事情?”

“就因為我今天早晨起晚了幾分鐘,從我起床開始他們就開始在我耳邊數落。”

“他們這是想督促你,也是為你好。”

“這還不算,最後又提起了我們鄰居家的孩子,說人家每天自己主動早起背書,吃飯時也不忘拿著古詩詞,之前和我成績差不多,現在人家是前幾名,我卻下降得這麼厲害。我實在受不了了,就頂回去說人家那麼好,讓她當你們女兒啊!”

“我感覺好壓抑,每時每刻被別人比著感覺自己越來越自卑了。”

別讓“別人家的孩子”,傷害自己的孩子

似乎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被“別人家孩子”支配的恐懼!

孩子學習不好,家長會說:

你看看誰誰家的孩子,和你一樣一同進學校,一同放學,都是在一個班裡聽課,怎麼人家考第一,你就考這麼差!

孩子看見生人不願打招呼,家長會說:

你看看誰誰家的孩子,嘴甜的像抹了蜜,多有禮貌,看見我們好遠就喊叔叔阿姨。你看看你,我都給你介紹了你都不知道叫一聲,真讓我丟臉。

孩子幹活笨手笨腳,家長會說:

你看看誰誰家的孩子,比你小那麼多,衣服從來都是自己洗,而且乾乾淨淨,你看看你這麼大了,除了吃什麼都不會。

“別人家的孩子”背後,是“別人家的父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是這樣經常被父母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被父母“激勵”著上進。

然而,在別人家的孩子背後站著的是別人家的爸媽!

曾有人說:“那些在平等和友愛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他們骨子裡散發出來的那份樂觀自信與可愛也許是我永遠學不會的。”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選擇就投胎到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在這個家庭遇見了自己的親生父母,並被迫進入到一個已經運行多年的家庭系統中,並被迫適應這個家庭系統。在適應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我們被迫的、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也就是說,我們的性格特點有一部分來源於家庭的生理遺傳,更多一部分來源於家庭的環境和系統遺傳。我們自身優點繼承於原生家庭,缺點也繼承於原生家庭。

別讓“別人家的孩子”,傷害自己的孩子

綜上所述,孩子成長中的為人處世以及教育等都受到父母在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影響。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時,先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自己的言行舉止對他們是否有好的影響。

別給孩子傳遞負面情緒

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你有沒有說過這些話:

1、責備和問罪

“我和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把你的髒手按在門上,要用門把手,你從來就不聽。”

2、謾罵

“把房子弄這麼髒,你真是個懶蟲,簡直懶的跟豬一樣。”

3、威脅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我讓抓人的人販子把你帶走。”

4、說教 

“下次見到老師要和老師說打招呼,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5、警告

“不準爬到凳子上去,會摔下來的。”

6、控訴 

“你看到我頭上的白頭髮了嗎?都是因為你讓我操心的。”

7、比較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乖。你再皮我就不喜歡你了。”

8、諷刺挖苦

“什麼?你想參加學校的舞蹈隊?算了吧,就你那身材。”

別讓“別人家的孩子”,傷害自己的孩子

“威脅”使孩子強制壓抑住自己內心的情緒,在強大的恐懼面前,把自己保護起來。成人會覺得見效,但在孩子的內心,那是何等的恐懼體驗,甚至是不被愛,沒有安全感,不受保護。自我的價值感降低,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外面的危險,心理問題繼而產生。

“警告”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愛,但這種愛其實是焦慮和恐懼的轉移,說了這些話,父母便安心一些。孩子則會把這份擔心和恐懼接過來,覺得外面的世界太危險了,到處危機重重,我做什麼事情都會有麻煩。

聽到自己的父母對自己說“控訴”的話,孩子的內心是很內疚的,他覺得父母過得不好,是因為自己,孩子會覺得是自己不好,都是自己的錯,甚至懷疑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或是隔離自己的感受,不在乎父母任何的言語感受和控訴,內心早已很是愧疚或憤怒,而這份情緒被孩子壓抑。

父母經常會拿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這種比較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弱項和對方的強項做比較,而比較的對象也許有很多個。父母的動機是為激勵孩子進步,但很多孩子往往感受到的是

“我不如別人”、“爸爸媽媽其實根本就不喜歡我”、“我覺得自己很失敗,我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我恨她,都是她的錯。”

如果是父母和孩子說“諷刺挖苦”的話,孩子當然也會覺得憤怒,但是父母不能選擇,孩子會將這份憤怒轉向自己,覺得父母真是討厭,或者是心裡默默的想著怎麼報復父母,也可能會覺得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不好。

別讓“別人家的孩子”,傷害自己的孩子

所以,不要只看到別人家優秀的孩子,那背後優秀的父母你也必須知道!

其實成功孩子的背後父母有很多共同的特質:

對孩子總是抱有欣賞的態度;原則性強,不輕易因人因事改變自己主張;善於經營自己家庭;關心但不溺愛自己的孩子;關注孩子的飲食健康,燒得一手好菜;做孩子的朋友,傾聽孩子的心聲。

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我們從自己做起,將優秀與愛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快樂成長。當然,培養一名優秀的孩子,好的教育不可或缺。家長應該多傾聽孩子的意願,和他一起規劃未來發展道路,向“別人家的孩子”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