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上的山西雄關——偏關,長城與黃河第一次邂逅的地方

印章上的山西雄關——偏關,長城與黃河第一次邂逅的地方

篆刻:李澤峰

長城是人類軍事史上的偉大奇蹟,她猶如一條巨龍蜿蜒起伏於中國北方遼闊的山川大地萬餘華里。黃河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被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母親河。但你知道長城與黃河第一次握手的地方在哪裡嗎?就在偏關。

印章上的山西雄關——偏關,長城與黃河第一次邂逅的地方

“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關的讚譽。偏關是山西省長城裡程最長的縣,即山西第一,全國第二(僅次於河北省赤城縣),屬於山西省忻州市管轄。明長城,有二邊、三邊、四邊、內邊、黃河邊五道,全長約450裡。明朝建立後,為有效防禦北元南侵,舉全國之力大規模修築長城,並將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禦區,分別駐有重兵,稱為九邊或九鎮。其中,太原鎮總兵從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到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駐偏關達114年之久。偏關現存的明長城長度為90公里,約佔全省總數的九分之一。明長城分為內長城與外長城,外長城建堡多座,最重要的有:樺林堡、老牛灣堡、滑石澗堡、草垛山堡、寺埝堡、水泉堡、五眼井堡、柏楊嶺堡等。內長城在偏關境內60多里,全為紫色泥土築就,被喻為"紫塞"。內長城上有內三關、外三關之分,偏頭關、雁門關、寧武關屬外三關。

偏關為明代萬里長城山西段至關重要的橋頭堡;同時,偏關也是山西省境內外長城交匯的唯一縣份,外長城從朔州市平魯區東行至偏關境內,於柏楊嶺好漢山堡與從神池境內北進偏關的內長城交匯,形成一個"丫"狀銜接點,所以柏楊嶺交匯處被形象地稱為"丫角山"。丫角山既是九邊重鎮太原鎮和大同鎮的交接處,又是起於北京八達嶺,穿越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的內長城的終點站。

印章上的山西雄關——偏關,長城與黃河第一次邂逅的地方

偏關五道長城,沿線建堡29座,烽墩300餘臺,可謂烽堠林立、堡寨相望、營壘棋佈,形成主輔呼應、縱深接應、梯次照應的堅強防禦體系,構成明朝中葉山西北部固若金湯的人工屏障。其中三邊和四邊,在"隆慶議和"(公元1570年冬)後漸漸失去防禦作用,毀於明末。此外,偏關還有走向與二邊基本一致的北魏長城,走向與內邊基本一致的北齊長城。這兩道長城,如今僅剩下遺址了。

老牛灣堡,位於山西偏關縣萬家寨鎮。有黃河入晉第一村、天下長城第一墩,一唱雄雞聞三縣的美譽。黃河之水出河套至此拐彎流經深山峽谷奔騰南下,古長城至此逶迤東去。老牛灣三面環水,一面連山,呈牛頭形狀。各種石頭建築根據地勢而建,石窯石屋比肩而居,石牆石院隨形而就;石碾石磨,石杵石臼隨處可見;石人石馬、石倉石櫃觸手可得。這座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古村落,用它最為古樸和寧靜的一面靜待著世人的光臨。

印章上的山西雄關——偏關,長城與黃河第一次邂逅的地方

老牛灣村有黃河經過,也有長城蒞臨,有大河奔流的壯麗景觀,也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是人文歷史和自然遺蹟完美融合之處。“九曲黃河十八彎,神牛開河到偏關,明燈一亮受驚嚇,轉身犁出個老牛灣。”這是當地人創作的朗朗上口的打油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