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是名校的」「所以你們不是世界500強!」

“我們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是名校的”“所以你們不是世界500強!”

°°°

自從主張應聘者不應該問公司的五險一金後,張雪峰在HR圈是火了,小編也很佩服張老師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能力。

但張老師也不是隻會胡說八道,比如在說學歷的重要性的時候,我還是很認同的。

在《我是演說家》節目裡,馬丁說自己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是重點大學的,沒有一個是名校的,也發展得好好的。結果張雪峰一句話把馬丁所有的話都噎回去了:

“所以說你不是世界企業500強!”

“我們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是名校的”“所以你們不是世界500強!”

△懟人我只服張老師

那麼問題來了,學歷真的有張雪峰說得那麼重要嗎?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一些企業的招聘實例。

1

中石化錄用名單

不是清華就是北大

最近,中石化招聘網公佈了招聘錄用消息,中國石化總部機關2018年首度面向世界排名前30所高校招聘50位儲備人才。說是全球排名前30的高校,其實除了清華,就是北大,而且學歷全是碩士以上。

小編截取了部分名單,各位感受一下這股學霸的氣息:

“我們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是名校的”“所以你們不是世界500強!”

△中石化新員工錄用名單

在你反覆強調“學歷無用、能力第一”的時候,人家牛逼的企業,你沒學歷就根本不會給你展示能力的機會。

前陣子網上流傳的國泰君安校招資料,也反應了這個事實。國泰君安校招起點就是碩士學位,美國常青藤學校和英國牛津、劍橋,會優先錄用,港大等香港名校都屈居第二檔。

“我們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是名校的”“所以你們不是世界500強!”

△圖中有硬傷,大家來找茬

也許HR也會告訴你,能力最重要。但他們從來不會在二本及專科學校上花費一絲一毫的時間。

2

學歷也是能力

利於HR降低篩選成本

有些人因為自己學歷不高,卻對現狀相對滿意,很容易得出“學歷無用”的結論。小匯可以拋棄情商地告訴你:你大概是沒見過學歷高的人牛逼的樣子。

烏鎮互聯網大會的東興飯局才過去不久,佔據互聯網半壁江山的這一桌大佬,比工作能力、比企業營收、比個人學歷,全都不是吃素的。

“我們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是名校的”“所以你們不是世界500強!”

可以說,學歷高的人群裡優秀人才的比例,遠遠比學歷低的人群裡優秀人才的比例高的多。

雖然國內的教育形式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高考終究會篩選出一些學習能力強、對待事情認真的人出來。學歷其實就是一種能力。

關於學歷和能力,有人舉了一個很恰當的例子:如果說“英語好”是能力,那“詞彙量”就相當於學歷。詞彙量大不代表你英語好,但詞彙量少英語一定好不到哪裡去。

名企HR將學歷作為篩選人才的標準,也就顯得比較合適了。作為名企HR,他們從來不缺簡歷,所有人都可以面試時說自己能力出眾,真假難辨,但唯獨學歷,可以將一個人過去十幾年的學習生活“蓋棺定論”。

以學歷為標準進行篩選人才,HR其實奉行的就是“優中選優”的原則,大大降低招聘到錯誤的人才的風險。“我雖然沒有學歷,但能力很強”,這種話騙騙自己還行,想騙別人,還是省省吧。

3

低學歷者的逆襲

讓能力成為第二學歷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統計了一份數據,這份數據估計讓很多人失望了:學歷與收入成正相關關係,學歷越高收入越高,而且最高學歷群體比低學歷群體的平均收入高整整六倍。

“我們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是名校的”“所以你們不是世界500強!”

△扎不扎心

那低學歷群體是不是就“絕望”了?

當然不是。我們身邊也不乏低學歷的人活得比高學歷的人好得多的例子。只是這樣的例子比較少見,一旦出現,就容易被放大。

低學歷者要逆襲,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讓能力成為你的第二學歷。

面試時,HR最怕的一種人,就是反覆強調自己什麼都強,卻沒有任何案例佐證:說自己學習能力強,結果4級都沒過;說自己工作能力強,一個像樣的項目都沒有……

“能力”不是判斷題,而是證明題,你說“有”,那就得充分證明它。不然HR憑什麼相信你?

首先,證明自己能力最好的方式,那就是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在這個行業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在自己專業領域能被叫出名頭,這樣的人,學歷已經不足以代表他了,能力才是他的個人符號。

其次,保持學習。學歷的敲門磚已經沒有了,還不懂得加快學習,我只能說你的職場估計也就這樣了。

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永遠是主動性。有的人主動學,有的人逼著學,幾年之後的差距,宛若雲泥。所以同樣的起點,有的人會快速成長,有的人“十年如一日”。

學歷的確只能代表過去,但你一定要能給別人看到你可預見的未來,這樣機會才會垂青於你。

“我們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是名校的”“所以你們不是世界500強!”

親愛的HR們,招聘時你們是先看學歷還是能力?歡迎留言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