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南昌路是跨越黃浦區和徐彙區的一條街道,東起重慶南路,西至襄陽南路,全長1690米。南昌路包括租界時代的陶而斐司路和環龍路。1914年,陶而斐司路和環龍路都被劃入上海法租界。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上海法租界,將2條路統一以江西省會南昌改名為南昌路。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南昌路充滿著上海人的記憶,這裡的建築樣式繁多,形形色色的獨體建築形成了南昌路特有的建築文化;百年的南昌路歷史底蘊深厚,四處可見歷史,隨處都是故事……

民國時期南昌路上風起雲湧

1903年春天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陳其美於來到上海,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竑,1911年11月發動上海起義,光復後擔任滬軍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中赴日支持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並將其居住的南昌路100弄5號作為中華革命黨上海總機關部。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1915年,陳獨秀由日本來滬,寓嵩山路南口吉宜裡(今太倉路119弄)21號,創刊《青年雜誌》。後去北京大學任教。1920年初返滬,寓環龍路漁陽裡(今南昌路100弄)2號,主編《新青年》,宣傳社會主義思想。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1933年初,在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之後的動盪中,楊杏佛曾赴華北呼籲全國統一抗日,此時的楊杏佛就居住在 100弄7號。楊杏佛從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籌備工作之日起,就一再遭到國民黨當局的威脅恐嚇。1933年5月間,特務又給楊杏佛寄去一封裝有子彈的恐嚇信,要他立即退出同盟,否則將採取強硬手段。楊杏佛早已將生命置之度外,對此不予理睬,1933年夏天楊杏佛遭暗殺身亡。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一牆之隔的南昌路100弄8號是國民黨元老葉楚傖的舊居。小小的100弄裡就曾居住三位民國時期的風雲政治人物。而在楊杏佛兒子楊小佛的回憶錄中他還記載到:“國民黨元老吳稚暉住在離我家不遠的環龍路誌豐裡(今南昌路148弄10號)……環龍路(今南昌路)還住著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參議、駐滬軍事特派員鈕永建和沈卓吾……國民黨上海執行部也設在環龍路44號。這裡儼然已成為民國政治人物的聚集地,是國民黨在上海的”政治中心”。”

抗戰時期南昌路上暗流湧動

抗日戰爭時期,民主人士紀振綱在當地收集潰敗的散兵遊勇數百人組建了一支自衛武裝,經陳毅勸告,他將300多人的武裝全部交新四軍收編,自己則帶全家住在南昌路68號,新四軍秘書長李一氓也居住於此,南昌路68號一時成為新四軍來滬人員的聯絡點。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位於南昌路48號的大同幼兒園是中共早期創建於上海的一所紅色搖籃。幼稚園取名“大同幼稚園”,寓意於世界大同。當時這所幼稚園收養的小孩,主要是我黨幹部以及與我黨有關係的同志的子女,其中包括毛岸英三兄弟,還有澎湃、惲代英、李立三、楊殷等同志的孩子。幼稚園的保育員中有李立三、李求實同志的愛人。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幼稚園的負責人,是在黨中央機關特科工作的董健吾同志。1987年,南昌路48號的雁蕩路幼兒園經有關部門批准,仍恢復為大同幼兒園。原全國婦聯主任康克清題寫了園名,以紀念那些為創辦了這所幼稚園而付出全部心血的人們。

南昌路曾是文化名流爭相登場的名利場

南昌路124-134號、136弄1-16號、138-146號組成了花園別墅住宅群,這是一座新式里弄建築,建於1912年-1936年,三層磚木結構,有樓房65幢,建築面積7264平方米。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而在這65幢樓房裡,有著不少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此居住。

1932年至1933年間巴金曾居住於136弄1號,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後早期的婚居位於136弄11號,39號則居住著大翻譯家傅雷,48號的三層樓裡分別居住著白楊、應雲衛、魏鶴齡三位早期中國電影的代表人物。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南昌路路茂名路口的淮海坊也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弄內3號,作家夏丏尊從1937年到1946年一直居住於此,巴金自1937年搬入59號三樓,並在這裡完成了《激流三部曲》中的《春》、《秋》兩部。許廣平與周海嬰居住在64號,直至1948年才離開前往北方,在此期間她一直致力於整理、保護魯迅的手稿,編輯了《魯迅全集》。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漫步於此,你很難想象這些不起眼的老房子裡,藏著一段又一段改變中華大地的歷史。而一棟棟樣式各異的建築也一定能吸引住你的眼球。目前在售房源如下,房源詳情可訪問鏈家網。

而在南昌路的盡頭,毗鄰淮海國際廣場與環貿廣場,2000年新建成的東方巴黎也有大量房源出售,房源詳情可訪問鏈家網。

徜徉於南昌路,不得不感慨歷史與現在奇妙的融合,那些名人們居住過的石庫門、老洋房,有一些已然變成了時尚小店,出售著有著上海風情的小玩意兒、老古董,或是成了一家家優雅藏匿深處的家居飾品店、服飾店,而在這些店鋪周邊,卻是豆漿油條、小籠生煎的日常生活。

一條南昌路,看遍近代上海社會百態

厚重的歷史與平靜的生活在這裡相互錯位,相互融合,它既有著蓬勃的力量,也保留著淳樸的市井氣息,如此的獨特而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