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形之美

随形之美

什么是随形?延用玉石雕刻的概念,“随形”即是顺应原石本有的形状,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系列创作过程。

寿山石中有“一相抵九工”的说法,依石造型、因材施艺几乎成了艺人雕刻的金科玉律。

对于石材的了解,是随形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艺人对待一块石头,除了细细考量石材的纹理、色彩、形状,还要“参酌文质之问,辨别真伪之际,权衡深浅之限,商量浓淡之分”……雕刻者先要成为石头的“知音”,刻石过程中付之以百分百的谨慎和用心,最终方能不辜负造化的美意,为原石寻找到最美的归宿。

/

/

重工惜材,心与石会

出于“惜材”之心,大部分艺人在创作时会选择“随形”。寿山石原料太过珍贵,特别是面对田黄这等稀缺的材质,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石材的消耗,“随形+薄意”的工艺组合,几乎成了行业内的惯性。

随形之美

郭懋介 田黄冻石 山居即景薄意日字章

福建东南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徐仁魁 田黄石 访友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刘传斌作 田黄石童孺纵行歌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但这并不说明“随形”就是“重石轻艺”,“随形”也并非一种片面的“材质为大”的观念。拥有自觉、自由创造意识的雕刻师,他们凭着高超技艺为每一块石材设计出最佳方案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寄寓于作品之中。

对于雕刻师来说,“随形雕刻”最关键的环节、最根本的核心,就是把握好自然与人为的关系,找到“石材”与“工艺”可以互为彰显的最佳结合点,“材料的保留”与“形象的塑造”要同时关照,才能凸显出最佳的艺术效果。

/

·

顺石而为,随意赋形

在传统的雕刻理念中,“圆雕”技法的指导原则之一,便是“因石造型”。

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观察原石的天然形态、巧色分布,以此来确定圆雕对象的大体布局、细节姿态,同时也倾向于以简洁、概括的雕刻语言——疏朗的线条以及大块面的留白,来体现材质本身所具有的触感和美感。

石料无常形,雕刻家们顺石而为、随意赋形,得以造就千姿百态的圆雕世界。

随形之美

郭懋介作 善伯洞石罗汉摆件

福建东南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林发述作 荔枝洞石《人物摆件》

福建东南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冯志杰作 田黄石《人物雕件》

福建东南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郭懋介作 芙蓉石刘海戏蟾摆件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郭功森作 田黄石老子出关摆件

福建东南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林飞作 田黄石《喜获渔利雕件》

福建东南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林东作 荔枝洞石《渔翁摆件》

福建东南201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冯志杰作 乌鸦皮田黄石《布袋罗汉摆件》

自然浑成,寓端方于其中

“正章”富有整饬、谨严的范式美感,“随形章”则更具有随性、自由之美。

比之于正章线条的严正、块面的均匀,随形章的线条和块面,多是倾斜、圆转的,它们的体式略近“章形”,却打破了印章必定方方正正、一丝不苟的审美定式,保留了石材天然灵性的一面,审美取向上显得更“任性”、更“个性”,充满了无拘无束。

随形章给予了雕刻家们高度自由的创作空间,也承载了雕刻家多样的、更具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前有“转朽为奇”的林清卿,后有堪称“薄意圣手”的郭懋介、“骨秀清绝”的林文举,他们创作了数量繁多的随形章,都可谓是人工奇巧与天然造化的珠联璧合。

随形之美

林清卿作 鹿目石岁寒三友图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林文举作 田黄石《赤壁夜游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林文举作 田黄石高山流水图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田黄石《五福呈祥》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清 田黄石金蟾朱文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田黄石《牧牛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王雷霆作 善伯洞石山水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6春季拍卖会

随形之美

冰厂为胡熙民刻田黄石梅花浮雕随形白文自用印

福建东南2016春季拍卖会

随形之美

荔枝洞石 松下雅聚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

善用巧色,层次分明

寿山石中色层分明、石形较为扁薄者,尤适以“浮雕”技法处理之。这些石材有些常与粘岩伴生,雕刻家多会保留一部分岩石作为“衬底”,与景物主体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鲜明。

雕刻者依照石料的形状进行构思、布局,同时对于色层的浓淡、深浅、大小,也要作出精准的判断。

根据石材特质,原本不易处理的杂色、瑕疵,亦可通过雕刻师的妙手转化为作品的亮点。例如石材布有暗裂者,可就势劈为纵深的峡谷或峻劲的山岩;石色繁杂者,则可表达丰富的内容与层次,在视觉上构造“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空间;石形欹斜弯曲、且伴有一定起伏者,略施雕琢则可为案头笔架……

随形之美

郭懋介作 黄巢洞石八尊者浮雕摆件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郑则评 坑头石 遥看瀑布挂前川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郑世斌作都成坑石浮雕摆件

福建东南2010春季寿山石雕精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瞿述财作 房栊岩石《五老观太极浮雕摆件》

福建东南201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芙蓉晶石《福海浮雕笔架》

福建东南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随形之美

芙蓉石《山水浮雕章》

福建东南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民艺家柳宗悦说:美不会在征服自然时出现,相反是在忠顺自然时才会出现。

随形,是对石材天然之美最大程度的保留,实际上也体现了雕刻家对石材驾驭、应变的能力。

雕刻家们在随形雕刻中,抱持着“与自然商量着来”的理念,真正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智慧。

今日荐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

寿山石文化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