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餐同品嘗

仕旺 文

有一道謎語:男人的工資。打安徽一地名。謎底是全椒(縣)。


說全椒,你未必清楚。若說到《儒林外史》和吳敬梓,你會恍然大悟。相傳古代高陽氏在域內椒陵山建古椒國,後為全氏居住。歷史上曾數次在此設治。全椒與六朝古都南京、琅琊山風景區呈“三點一線”。

許多次從全椒經過,都想去拜望吳老師,繁忙事務總耽擱。

中學課本上曾讀過“范進中舉”,那是選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夫行兇鬧捷報”。及至捧讀幾遍,才算體會到對封建科舉制度批判的辛辣和諷刺的入骨。清晰記得:……散著頭髮,滿臉汙泥,跑掉了一隻鞋子的范進,兀自拍著掌,口裡叫道:中了!中了!胡屠夫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說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甚麼?。一個嘴巴打過去。

天氣炎熱,我們一行堅定地要去見老師。

車進縣城,空氣清新,環境整潔。

“看!廊橋。”同事被美景吸引叫了起來。

但見裹河水質清澈湛藍,兩座廊橋凌空飛架,東西向的河流如美人敞開的玉臂。河流不遠處有樓臺亭榭,更遠處有隱隱山巒,好一幅古樸風景畫。

車停尊經閣,大家肅然仰望,全椒尚學之風由來已久。

那一片密實樹木深處,正是吳敬梓故居。大門兩側四個一米多高的旗杆石,足以說明故居主人昔日的榮耀。

進入大門,蘇州園林風格的建築映入眼簾,佔地5000平方米的故居分若干個廳,展出吳敬梓家族生活的場景。

能受到當朝皇帝賜書賜匾,是件十分光耀門楣的事,吳家因四代六進士幸得殊遇。“賜書堂”裡有數十幅近代書畫家文學家的紀念作品。不見皇帝所賜的書,“賜書堂”牌匾是根據皇帝手跡重刻的。講解員說,故居是按近300年曆史記載於去年重建而成。

吳敬梓一生未仕,窮困潦倒,變賣家產,赴南京謀生。吳老師廣泛接觸社會底層人物,洞察世態炎涼,為創作鴻篇鉅製打下了基礎。有一組群雕,刻畫了吳敬梓與文友的宴聚場景。文人多愛酒,何以古時文聯主席的官名為“祭酒”?

我與吳老師惺惺相惜,擁抱握手跨時空地交流,我讓朋友們幫助拍了張合照。

有一尊根雕刻畫了吳敬梓形象。雕塑有三處值得一書:下唇上有一塊如青豆般大小的天然黑點,喻示飽讀詩書。中部突出如書卷10公分的樹節,作手不離書狀。從身後看,頭部後面附在主幹上的稀疏的根鬚,似不拘一格的散發之態。作品多次在國際國內展覽會上獲獎。

講解員告訴我們“椒不點元”的由來,吳敬梓的曾祖高中探花,曾祖輩有一先人本應點為狀元,因為字寫得一般,屈為榜眼。這是有眾多進士的全椒區域內的最高學歷,卻沒能出一個狀元。

《儒林外史》說的是前朝的非正史的事,外史像是說坊間傳聞。在風聲鶴唳的文字獄時代,吳老師只能用此筆法。故事的結尾不封神不排坐次,排出了“幽榜”。把已入陰間之人,堂而皇之地列為科考的前茅者。這也許是老師一生未得的託夢。

走出吳老師故居,已是夕陽西下,竟不知在故居里流連了幾個小時。感覺到肚子咕嘟咕嘟叫。天氣炎熱本身體力就消耗大,同去的朋友要補充能量,我說隨便找個地方喂完“腦袋”就“撒由馬斯”(回家)。

根據老鄉的指點,我們來到縣城裡的一家飯店——百姓農莊。室雅何須大。未想到,這室不僅雅還十分有名。飯店牆壁上掛滿明星到此用餐的照片,緣何縣城小小的飯店有這等聲譽?

人文鼎盛,物華天寶。這裡是一處非遺文化——儒林宴,該宴是全椒乃至皖蘇兩地餐飲業馳名的一席鄉土名宴。宴稱儒林,自然與鄉賢吳敬梓有關,與《儒林外史》有淵源,烹飪大師們多番艱難問詢、蒐集、整理,採《儒林外史》裡的菜點之精華、集地域鄉土之珍,糅農家之傳統技藝,弘揚儒林美食文化。

聽大堂經理介紹,我好奇起來。說紅樓品美食,那《儒林外史》和《水滸》差不多,無非是大碗吃酒大塊吃肉。

大堂經理引我走入菜品樣品區。我的疑問隨之而來,“這是什麼菜?”在農村生活過十餘年的我也有不識。“來一盤!”沒見過的我怎能錯過。

只見過有黃、青、紫三色的茄子,第一次見有白色品種。“怎麼做?”“煎炸炒糟紅燒都行!”茄子還有這多做法,不甚好奇。

牛首豆腐乾系牛首山居民用山上礦泉水製作,無論油炸還是白煮,筋道十足,嚼不勝嚼。

我吃過許多類包子,如富春、狗不理、耿福興包子。今天卻第一次吃到腐皮包子,葷、素及搭配的餡就有數十種,醬醋椒鹽隨意沾,風味不同,味覺的快樂真難以語言形容。

神仙雞、探花魚上桌,不等大家詢問典故,早有人垂涎三尺,“雙截棍”和“五爪龍”纏繞不休。

“來,乾杯!”一個提議,我等工資全交的爺門鹹與響應,不喝酒又能做啥?我們不能不激動,是因為今日的工作完成的不錯,是因為意外地學習了新的知識,良辰美景賞心悅事應有盡有,文化和美食兩項大餐一起品嚐,豈不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