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生活着一群陶渊明的后裔

作者 李云胜

陶楼人值得骄傲的事似乎很多,成德遗址,五柳先生后裔,龙门水库,特色小吃,遍野桃花等,每一样都吸引我们走近她。

这里生活着一群陶渊明的后裔

一、

千年沧桑,世事更替。

陶楼镇年轻的宣传委员万婉感慨地说:“我到陶楼才两年,经常听老百姓讲述当地的历史故事,没想到这个与周边县市都不搭界的地方,居然发生了这么多传奇一般的事,而且许多还都有史料支持。”

她一个建议我们去了解的便是成德遗址,巧的是去年我在寿县参加“孙家鼐诞辰19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和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怀宇探讨过这个问题。而周教授曾经是我的授业老师,教过我《中国古代史》。见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便比较详细地为我讲解了有关成德古县城的各种学术观点。

成德县始建于西汉置,公元220年属魏国扬州九江郡,彼时九江郡治所在寿春,直到东晋时候才废成德县。《江南通志》记载:“成德旧县在寿州东南,即县(合肥)西北界也”。《光绪寿州志》记载:“成德旧县在寿州东南。安今成德故县在合肥西北界上,盖交境处也”。

而史学界关于成德古县城遗址到底在哪,见诸报刊的至少有四种说法:寿县的瓦埠镇、瓦埠湖的湖底、寿县李山乡以及长丰县陶楼乡。其实,在长丰尚未建县之前,陶楼也是属于寿县管辖。而寿县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周边除了成德古城,还有安丰古城、仓陵古城等,似乎只有成德古城遗址存在争议。

这里生活着一群陶渊明的后裔

不过,陶楼人倒是言之凿凿,他们带我来到陶楼镇古城社区,指着两道形似城墙的高岭说,那就是从前的成德县城遗址。当地还流传着一则有关神仙造城的民间故事,而且自古以来就没有人敢在古城遗留下的高台上面动土,因为传说那是庙宇和祭祀的地方。

传说归传说,但陶楼人说自己家乡是成德古城遗址也不是空穴来风,古城社区的高台子是古遗址应该没错,只是具体还有待历史学家的考证。

二、

假如说成德县城遗址还停留在史学家的争论之中,那么,陶楼的陶姓人家是五柳先生后裔,那可是有谱牒支持的。

以陶为地名于中国乡村而言,应该是该姓氏族群的聚集地。果不其然,当地陶姓人纷纷向我标榜自己是陶渊明的后裔。众人皆知,陶公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故《晋书》《宋书》《南史》对其均有记载,应为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其后人怎么来到了这里呢?

陶胜全今年62岁了,自称是陶渊明的49世孙,也是“安徽陶氏宗亲联谊会”的负责人。他说根据家谱记载,他们也是大明宣德年间从江西移民过来的。

这里生活着一群陶渊明的后裔

史料记载,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分别叫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里写到:“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这里的“俨”即陶渊明的长子陶俨。

陶胜全告诉我们说,他们就是陶俨的后代,当年陆续迁到这里的一共有三支,老大到了涂郢那一带,老二到了陶楼、高塘、吴山,老三到了下塘、陶湖、埠里,分别立有自己的祠堂,俗称俨一陶、俨二陶、俨三陶。

陶胜全请出新修的《陶氏宗谱》给我看,发现上面却写的是沿一、沿二、沿三。陶胜全先生解释说,过去都是口口相传,“沿”当是“俨”之误,这是后来成立了陶氏宗亲联谊会才搞清楚的。

《陶氏宗谱》至今一共修了九次,当年的俨一陶、俨二陶、俨三陶给后代起名字各自规定了自己的辈分。据1948年的俨二陶七修家谱记载:“联合三大宗支祠堂理事们,共同商定……使三大宗支辈分顺序有条不紊,渊源流传。”而此次修谱,三大宗支已经统一字派,即“训庭崇礼义,宪法在经纶,守正维敦益,谦祥永致宁。”

三、

陶楼人聊到先祖陶渊明自然是自豪满满,其实,陶楼人值得骄傲的又何止一个陶渊明。我们去陶楼采访时,“桃文化馆”以及“陶天月艺术馆”刚刚落成,而陶天月也是陶楼走出去的著名艺术家。

这里生活着一群陶渊明的后裔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陶天月曾经还是《合肥晚报》的美术编辑,我写过一篇《一张45年前的报销单》,记述了陶老与合晚的那段缘分。

生于19322月的陶老,斋号冷香居,是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版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安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美术师。他的国画创作以花鸟、山水为主,继承了新安画派,其作品构图清新严谨,笔墨浑厚,具有民族风格。

而生活中的陶老有两个雅号,一个是“陶半城”,意思是说合肥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陶老的题字。因为陶老为人好说话、不计较、没架子,他有个藏书画于民间的理念;另一个“陶水仙”,因为他画的水仙参加全国性的美术大展,并多次获大奖。

随同我们一同参访的镇宣传干事问,陶楼除了陶老,还有著名的人物吗?

我说,当然有!

陶淮(19001927),少时从秀才邓子美读私塾,20岁与乡人胡萍舟(允恭)同入芜湖第二甲种农校,民国12年又同入上海大学社会系读书,同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县内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利用寒暑假回乡,宣传马列主义。杨庙张如屏在他的引导下参加革命,张称陶为“我革命的引路人”。民国

14年陶去苏联东方大学深造,次年回国,在武汉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工作。后蒋汪合流,反共清党,陶在武汉被捕遇害。

陶退之 18841943),幼年聪颖,家境贫寒,只读了五年私塾,就为生活所迫而辍学。15岁时,有族叔名医贤庵老人,怜其贫穷,爱其诚笃,收为门徒。从师期间,陶深感学习机会之难得,益加勤奋刻苦,三年时间就熟谙四大经典医著和历代名医著述。学徒期满就业,严格按医圣张仲景辨症施治的要领诊断用药,对疑难病症,尤其妇科,无不得心应手,求医治病者不绝于途。陶结合医疗实践,医术上精益求精,声名鹊起,医迹遍及寿南、肥北周围百余里,数十年不衰。

陶枕秋(18891958),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学识渊博,教学认真,忠厚诚朴,正直无私,一生清自,不计名利,深受学生爱戴。

  还有参加过北伐的烈士陶甄、被汪精卫杀害于武汉的陶久仿等。

四、

陶楼人不仅在历史上为这块热土做出过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同样是一腔热血撒春秋。

陶德山今年75

岁,担任过陶楼乡新丰村支部书记。他把我们领到著名的龙门寺水库,指着宽阔的水面说,这都是我们一锹锹挖出来的。

这里生活着一群陶渊明的后裔

“陶楼因为地处江淮分水岭,大部农田“靠天收”,易涝易旱,十年九旱。从1958年考试,沿江淮分水岭开挖了滁河干渠和瓦东干渠,我们这里也先后建成了龙门寺水库和陶老坝水库。”


许多人知道龙门寺可能是得益于高速公路上的龙门寺服务区,历史上这里真的有个寺庙。在龙门寺水库旁边有个高出地面十几米的高地,上面是历史搭建的寺庙。

水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杨庙、吴山、陶楼三乡镇交界处,属于瓦埠湖水系上游,集水面积90.8平方千米,总库容为2427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建于沿河主河道的陶德山告诉我们说,老的龙门寺早已不在,这里准备恢复重建,将来也是陶楼一景。 我在《长丰县志》上找到了相关资料,龙门寺水库是1966年冬完成单坝拦冲土方任务,1973

年冬建成双坝,渠库分开。据说当年施工过程中遇老河口封闭工程,由于水深4米,水下淤泥深度难测定,土方任务发生争议,延误了工期。县委副书记王静安亲赴工地,脱下棉衣,手持竹杆,破冰潜入水底测量淤泥,感动了民工兄弟们,才使工程如期完工。

而陶老坝水库的修建要早于龙门寺水库,1958年开挖瓦东干渠时,以单坝拦冲形成东西两个相邻的蓄水库,故有大小陶老坝之称。1966年续建时加固单坝,险段以块石护坡,能拦截有限地面集流灌溉农田。1969年杭岗电站建成,始引淠史杭水入库。因渠库合一,水源流动大,抽灌缺乏保证。1973

年建双坝时,中间开一引水渠,沟通两库,合为一体,总称陶老坝水库。

因为我在水利单位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里普及一下所谓大中小型水库是个什么概念?按照水利部门的权威划分,总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为大型水库,像董铺水库库容为2.49亿,大房郢水库库容为1.84亿,都是属于大型水库;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为中型水库;而小型水库又分为小(1)型水库和小(2)型水库,总库容分别为在100

万立方米以上和总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上。龙门寺水库总库容2300万立方米,陶老坝水库总库容1108万立方米,自然划归为中型水库。

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似乎都有自己特有的美食。

这里生活着一群陶渊明的后裔

接触陶楼的美食是从一块烧饼开始的,那是多年以前,在胜利广场对面的一个小巷里,一位名叫陶余胜的中年汉子在一个反手吊炉前忙活着,一打听,原来卖的是下塘烧饼。

陶余胜自我介绍是长丰陶楼人,和著名艺术家陶天月还是亲戚。怕我不相信,还指着摊位上悬挂的“下塘烧饼”四个字说,这是陶天月为他题写。只是我很奇怪,既然叫下塘烧饼,自然产于下塘镇,怎么就成了陶楼人谋生的手段了。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上下塘和陶楼的行政区划就多次变来变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到了1985年,陶楼乡仍然属于下塘区管辖;二是陶姓自明朝移民到当地,陶楼和下塘都是其聚集地。

陶余胜内行地向我介绍起反手吊炉:“这种形状的吊炉是下塘烧饼独有的,早在汉代就初具雏形,上为天锅,下为地灶。”而且还有诗为证:“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

同样有名的还有腌制的乳猪肉、散养的烧公鸡,采访当日吃的便是,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句子:“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陶渊明后裔种植的桃树下,品尝着佳肴,欣赏着名篇,真的不亦乐乎!

六、

步入新时代的陶楼更是换发了生机,这其中以连续举办了

12届的桃花节为代表,包括即将举办的今年这一届。

我问当年带头种植桃树的原陶楼乡新丰村支部书记陶德山,怎么就想起种桃树,并把它变成了致富的产业?他眉头一皱,脱口而出:穷,都是穷逼的!边比划边给我唱了一首民谣:

三面环水无桥梁,

一面旱路通到乡。

坑坑洼洼土飞扬,

到了雨天水汪汪。

房屋矮小低头进,

无水无电无路行。

有女不嫁新丰村,

春寒夏荒急死人!

穷则思变,陶德山决定要改种经济效益高的水果。没有技术,他七拜安徽农业大学的教授为师;没有经验,他九赴肥西县三岗村学艺。村里人看到书记种植果树取得了成功,便也纷纷种植起了桃、李、苹果等,逐渐发展到八大系列,成为远近有名的水果村。

这里生活着一群陶渊明的后裔

聊到2006324日举办的第一届桃花节,原镇宣传委员沈培芳算是见证人之一。她说:“陶楼的乡亲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从第一届开始,乡里、县里领导就大力支持。当时的新丰村委会还是简易的四间房,门口也是泥巴地。乡里拿出钱把那里整了整,终于打响了第一炮,当年影响就很大。

从第三届开始,县里又拨专款修建了新的村委会和广场、道路,市里也高度重视,积极给予引导、扶持。可以说,经过12年的培育打造,长丰桃花节无论从形式、规模、主题、参与人数等各方面,都是位列全市甚至全省前头。

我当然理解这位老大姐的拳拳之心,不过,连续12届的筹备运营,一万多亩以桃树为主打的水果林,的确值得陶楼人骄傲!

不信,您可以亲自去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