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烽火墩到五里飛虹

作者 潘清泉

李雲勝

五里墩立交橋位於長江西路、屯溪路和合作化路的交匯處,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它的規模在當時是華東第一、中國第四。

從古烽火墩到五里飛虹

五里墩立交橋既是合肥的一大地標,也是合肥市邁進現代化大城市的里程碑。19956月開始建設的五里墩立交橋,歷時半年,於當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次年5月全線通車。它在合肥的一環路已經屹立了23年,見證了合肥逐漸步入21世紀的輝煌歷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五里墩立交橋,人們美稱為合肥的“五里飛虹”。尤其是在燈火輝煌的晚上,立交橋上燈光絢麗,彷彿彩虹貫穿,氣吞山河之勢,震撼心間。

“五里飛虹”的雄姿如同一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上面展示出合肥的千年歷史畫卷,無數次蛻變的滄海桑田。

一、

歷史上的合肥並沒有現在這麼大的規模,如今的環城公園就是合肥以前的護城河,護城河內就是合肥的主城區。

而五里墩,便是因距離合肥西平門五華里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戰略重地和交通要道。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裡解釋道:“墩,平地有堆。”在古代,墩臺是城鎮防禦工程體系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是一種軍事設施。在險要高地、交通要道和城牆上,都會有墩臺的存在。

《史記》裡是這樣記載的:“晝日燃烽,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烽,土櫓也;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則舉之。”每當敵人侵犯,夜間士兵們在墩臺上點燃火把,白天就在墩臺上放煙,便於快速傳遞軍情信息。

從古烽火墩到五里飛虹

據說,合肥原本有兩個“五里墩”,位於合肥城西門外蜀山區的南五里處和北五里處。

南五里墩的遺址位於江淮儀表廠大門和長江西路的交匯處,北五里墩位於今天的38所裡面。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電話走進了生活,人們再也不需要依靠墩臺的煙火來傳遞信息了。而合肥的城區也不斷的擴大,墩臺的位置早已成為喧鬧的市中心。

現如今,南北五里墩雖然都已經被拆除,但是這個地名卻一直保存了下來。

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的長江西路還不叫長江西路,現在的環城公園和長江西路的交匯處就是老合肥的大西門,從大西門一直往西,因為是合肥城區通向大蜀山的路,所以叫作蜀山路。

原先的蜀山路是砂石路,後來修成了水泥路,幾乎可以算是合肥往西的唯一一條道路。

1980年左右,蜀山路上只有進出城的行人,道路兩邊都是水溝和樹,少有房屋。那時候的五里墩,向北的道路還不太暢通。

從古烽火墩到五里飛虹

“我是1983年來到的合肥,在合肥四中上學,那個時候的五里墩還沒有立交橋。我經常騎自行車順著蜀山路去五里墩玩。那時是計劃經濟,買自行車都是要票的。有一次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騎車去五里墩,摔了一跤,把自行車給摔壞了,嚇得天都黑了才磨磨蹭蹭地回家,因為這事還捱了打。”

王大爺回憶起他記憶中的五里墩,有點激動地說:“對於合肥主城來說,五里墩算是很偏遠的地方了。蜀山路上也只有三里庵、五里墩、七里塘這樣的路口才有一些商鋪和民居。合肥那時候也已經有汽車了,但是數量並不多。當時是3路公交車,往返於東西七里塘之間,五里墩是其中的一站。”

的確,當年的蜀山路還是很荒涼的。真正繁華起來,也是九十年代尤其是合肥大建設以後的事情了,道路兩邊逐漸蓋起了商鋪和樓房。

相關資料顯示,1995年的春天,合肥明確提出建設成現代化大城市的目標,開始了第三次“大建設”,並第一次將“大建設”拓展到了老城區之外。這一次建設規模的龐大,使得合肥的交通從“平面交通”走向了“立體交通”的時代。

合肥擁有了歷史上的第一座高架橋——五里墩立交橋。這是一座四層互通式立交橋,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橋樑面積為4.2萬平方米,佔地8.9公頃,其中最高層的匝道距離地面有

21米。

五里墩立交橋分5個交叉道,解決了17個流向的交通,大大緩解了西城區通向東西南北的交通壓力。

三、

五里墩立交橋的原設計單位是上海城建設計院,原主要施工單位是中鐵四局四公司。

現在中鐵四局四公司的胡書記,正是當年五里墩立交橋建設的橋樑工程師。他向我們講述五里墩立交橋建設時期的故事,感慨地說,那時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

12點,早上62多就起床開始工作,工地日夜燈火通明。

“當時合肥市政府感覺到合肥在城市交通方面已經落後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所以決心要把合肥市也建設起來。對於建設五里墩立交橋,政府和市民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也都很熱心參與推進這項大工程。那時科技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很多工作都還需要依靠人工來完成。如果要算全部的施工人員,大概有將近兩萬人。”

從古烽火墩到五里飛虹

據胡書記介紹,五里墩立交橋所採用的的施工工藝和材料,在當時都是十分先進的,包括十分少見的汽車泵和竹膠板。這麼大規模的現澆梁,在那時候也很少見,僅是立交橋的支架,就用了56種之多。而且,五里墩立交橋耗時半年就基本完成,其速度之快,也是十分令人驚歎的。

在九十年代的合肥,很難想象到今天的生活:私家車進入家家戶戶,大街小巷裡車輛行人川流不息。

五里墩立交橋的建設,技術之先,材料之新,耗時之短,當年曾被評論“太超前”。

對此,胡書記有不同的看法:“城市交通建設應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所有的建設也好,發展也好,不能只看眼前,眼光要更長遠。中國沒有什麼是真的超前,如果我們不發展,就會被落後。”

他喝了口茶,接著說:“從另一種角度來說,事物只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落後,沒有超前一說。就拿建設橋樑來談,不僅要考慮近幾年的需要,要考慮未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需要。我上班是城市的建設者,下班就是普通市民,不能說每修一條路,每建一座橋,使用時間都只維持幾年,更不能每隔幾年就推翻重新修建,這樣不僅浪費物力財力,也會給市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

其實早在九十年代,五里墩的交通狀況就已經出現些許壓力,如果那時候不修建立交橋,可能暫時性看不出來太大的問題。但是如果發展到今天,問題就會十分嚴峻。所以說,五里墩立交橋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從墩臺變為立交橋,從軍事設施變為交通要道,歲月匆匆,斗轉星移,永恆不變的卻是合肥人對五里墩的濃厚記憶。

從古烽火墩到五里飛虹

“五里飛虹”的雄姿,不僅蘊藏著合肥城千年的烽火變遷,也展現出合肥不斷髮展成為現代化大都市的歷史腳印,更是深深印刻在每一個合肥人的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