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近日

古村之友創始人、理事長湯敏受訪

阿里巴巴商學院下屬的《創變者說》團隊

以下是報道內容

與大家分享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在中國悠遠漫長的歷史中,中華傳統文化在華夏大地上留下了鮮明的民族印記,從一磚青瓦,一畫丹青,到一鄉風水,一鎮江南,歷史帶走的是外在的光彩,帶不走的是內蘊的風光和文脈。自古以來,不斷有文人雅士出現,對抗歷史宿命,用一生守護著這些傳統瑰寶,“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病痛下的林徽因先生與梁思成先生奔波中國15省考察保護下近2000座古建築,梁思成先生更是盡力保護下了紫禁城,而不徒留一個遍滿煙囪的北京。

自2014年起,一個新名詞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古村之友”。“古村之友”全國古村落志願者網絡,是一個以古村與鄉土文化保護為基,以鄉村全面復興、鄉土社會長治久安為終極目標的非營利公益組織。“古村之友”定位為古村的親人,意在提供古村無微不至的關懷,解決古村各個方面的困難,從古村保護、古村傳播、古村產業活化、古村文化傳承等推動古村可持續發展。

這一次,我們《創變者說》有幸邀請到了“古村之友”的創始人,新鄉賢項目的發起人——湯敏先生,就互聯網公益模式及湯敏先生自身對公益,尤其是鄉村公益的獨到想法進行了訪談,湯敏先生也表示,希望“古村之友”繼續為社會創造價值,召集更多有志之士一起前行。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作為古村鎮領域規模最大的專業樞紐組織,“古村之友”以“村村有文脈和慈善”為目標,通過“七項行之有效的古蹟保護活化與鄉風文明措施”成功幫助數百名新鄉賢1發展並實現所在的古村復興,研發並應用互聯網公益PPP模式,啟動新鄉賢工程,建立起推動鄉村地區義利並重創新創業的普惠機制。

在古村保護上,古村之友充分落實《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24號)及其具體條例等相關政策,竭盡全力實現公益保護古村落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在同步推動古村落與文物保護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文物保護公益訴訟上,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首次“破冰”,在湖北,四川,廣州多地擁有古村落等文化遺產的市縣推進落實傳統村落的保護條例,幫助保護了各地古村落。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在古村發展上,截至目前,“古村之友”已遍佈全國近30個省市,為各省市的古村落完成了近百件古村落髮展的出色項目。“古村之友”為貴州大方縣黃泥塘鎮背座村公益募捐,給水族人民建設一座古村客廳;為福建柘榮東源村開展公益眾籌,集眾人之力修古書堂留鄉村文脈;關愛抗戰老兵,搶救抗戰歷史,為蕭山鳳塢村民間集資創辦抗戰紀念館,為鄉村旅遊打開發展大門等一系列遍佈全國的公益案例,讓傳統本土文化有效傳承與轉化,讓民眾從發展中切實受惠,共同維護社會長治久安。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註釋1】新鄉賢:在當代鄉村,一些雖在外工作而又心繫鄉里、或長期紮根鄉間而以自己的知識才能服務鄉間的一些有愛鄉情懷的人

互聯網公益新商業模式

湯敏先生也特地為我們分享了“古村之友” 研發並應用的互聯網公益PPP模式。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意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常用於公共基礎設施中的項目運用 ,而“古村之友”的互聯網公益PPP模式,是指藉助互聯網平臺,由專業樞紐組織完成社群搭建和資源搭接,打通政府、企業、社會多方資源互助合作的渠道,實現領捐、引捐、配捐、物捐、智捐五捐合一,成倍擴大資金及資源使用效能。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古村之友”發揮其專業的能力,運用互聯網公益PPP模式,為村落搭建互聯網鄉村自助通道,為困難群眾養老、困難兒童助學、文化保護、鄉村圖書館等鄉村公益項目開通常年籌款通道,解決鄉村長期的社會問題,疏解政府壓力;組建由村委會和村民理事會為核心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資金管理和使用,定期撥付公益款項,開展公益項目,監督善款使用情況;組建鄉村正能量朋友圈,通過連接鄉賢、組建村小校友會、鄉賢聯誼會等,為鄉村發展共同出謀劃策,整合各項資源;建立慈善表彰機制,以紅榜、芳名錄、刻碑等形式表彰優秀村民及鄉賢,形成善能量的傳遞。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在山西的運城,“古村之友”幫助當地徵集的新鄉賢項目,第一批就設立了包括化峪鎮路村修繕保護史家故居、王顯張儀文化書籍編撰、建設古城“北國三亞”旅遊基地在內的等足足有130個新鄉賢創業項目,及時保護當地傳統文化遺產的同時,為當地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圍繞山西傳統文化主題的觀光旅遊、拓展訓練、民宿農家樂、民俗節慶等也把鄉村旅遊產業帶動了起來。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背景與基因

古村之友發起人湯敏曾是北大景觀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師從“中國景觀學之父”俞孔堅先生,從校園畢業後,他卻並沒有選擇成為一名設計師或是城鄉規劃者,而是轉身走上了公益之路。

他青年時期理想中的社會,是每個人都會有俠義的英雄情結。無論是武俠小說中匡扶正義、除暴安良的角色,還是那些歷史上鐵肩擔道義,最終彪炳千秋的人物,對於幼時的湯敏來說,都像豐碑一般的存在。那種超越個人名利的社會責任感,深深打動過他,也在他心中種下了公益的種子。而後考入北大的他,同樣能在校園內感知到這種社會責任感的傳承。

在現代鄉村中,人和土地逐漸失去了連接,導致了情感的匱乏。而古村落中,我們還能尋回些許從前在缺乏物資的情況下卻被看得重如泰山的情義,那些照片、祖訓、代代人留下的筆墨題記,無一不在印證這情感的強紐帶。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古村之友的“之友”在公益界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還有自然之友、地球之友等,這是一些有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和身份的社群,他們認為光靠自己的力量比較薄弱,只有聚沙成塔,形成社群推動公共參與,將這種身份認同踐行成為浪潮,才能颳起美德的大風。

提高公眾參與度,人的成長才是關鍵,從許小願到許宏願,有美德的人、有是非觀的人、有審美的人,總是有希望的。

“新鄉賢”,字面意思看來是說鄉村中有德行的人,背後隱含的則是崇尚賢德的價值觀。他們有的人還留在村莊,有的雖然離開家鄉,但仍在用各種方式為公眾事業付出努力。被世俗的評價機制束縛的人們關注他人的權、名和利,但德行的標準適用於所有人,這條道路讓新鄉賢們成為鄉村中善良、有德行的一員。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阿里的目標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古村之友的目標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好事,所有人都能做好事、都易做好事、都爭做好事。

作為一名出色的社會活動者,湯敏所認為自己存在的目標就是要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現代社會中有太多的人走出落後的村莊後,忘記了他們還對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父老鄉親負有責任。正是這種情感的淡漠導致了大量的社會問題,而不是物質的不充裕。

在追求公益事業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場場戰役把湯敏磨礪成為一名戰士,不去畏懼也不去躲避,每一次困難的來臨都意味著一次可能性的突破,每一次克難攻堅都在為一個更有美德、更有人情味的社會而努力。每個人都有安全區,但是安全區真的安全嗎?湯敏無數次地突破自己的安全地帶,源動力是一份情懷,而不為私利,不會為此感到羞愧。

行走江湖的社會活動者,自然也是要有幾分江湖氣。這裡的“江湖”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種吸引人的特質,擁有江湖氣的人往往是菩薩心腸、雷霆手腕,不僅有五分膽識,更有五分魄力,面對著各種三教九流、強權者、流寇土匪都用智慧尋求一種理性平等的溝通方式。

湯敏稱自己為一個“公益互聯網人”,情懷帶來一份責任,這是他的源動力,而互聯網思維讓他搭建了一個平臺,讓千千萬萬的鄉賢都能在平臺上發揮才能,活化和開發古村落。和其他以項目執行為主的公益思路不同,在古村之友裡,沒有一個人是湯敏培訓的,沒有一次產品線是湯敏監督的,但他解決平臺標準化的問題,讓各類因地制宜的非標準化的任務能給各地的鄉賢充分施展的空間。

受訪《創變者說》,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盈利模式似乎是每一個組織無法逃避的終極命題,但深度公益卻很難發展出盈利模式,因為公益的出發點本就不是盈利,而是為了推動社會進步。這也是公益和商業無法被模糊的邊界。公益家矢志不渝地追求公平正義,構建一個政府、市場、群眾和互聯網打通的生態,將文化和情感隨著網絡輸送給每一人。愛傳遞得更寬廣,愛的力量也就越強大。

同時,我們對於情感的凝聚、文化的連接的渴求正在迅速回歸。在過去的30年間,科技創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30年,自由、平等、博愛的文化即將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

文 | 王夢恬

採訪 | 王夢恬 陳悅

攝影 | 張晴 馬文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