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

TheBand


馬其頓方陣這種作戰方式,也僅僅是在歐洲那種地形有用武之地,要是放在同時期的古中國,那麼肯定戰鬥力要大打折扣。馬其頓方陣的核心就是3到6米的長矛,結陣容易但靈活度不夠,防禦力也只是在歐洲那種缺乏弓弩的時期強橫,並且若是遇上重裝騎兵,馬其頓方陣靈活性的問題將是致命的。

亞歷山大當年東征波斯的時候,馬其頓方陣的作用就越來越小,一開始還是能取得很大優勢的,但是波斯人很快就發現了馬其頓方陣的缺點。而當時打敗波斯的是亞歷山大的重騎兵,是在馬其頓方陣被擊敗之後,亞歷山大親率騎兵作戰的結果,雖然贏了,但是是險勝。所以馬其頓方陣雖然被吹噓,但是那也只是放眼歐洲。

在先秦時期,當時列國就已經非常重視陣法了,通過合理的陣法,可以極大的提高部隊整體的實力。當時主要的採取重騎兵在前,輕騎兵兩翼,然後甲士在後,弓弩手在中。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實現梯次殺敵,並且當時的軍隊非常熱衷於迂迴包抄,因為這樣可以極大的干擾敵人的結陣。

戰國初期的魏武卒,就是陣法結合的經典,運用重甲步兵和騎兵,加上弓弩、輕騎兵的輔助,硬是讓魏軍可以以一敵十。而秦國後來的陣法,也採納了魏武卒的精髓,但是卻淘汰了重甲步兵,取而代之的是重裝騎兵。這支強橫的部隊打的六國軍隊潰不成軍,要是遇上馬其頓方陣,恐怕第一輪弓弩之下,戰鬥就已經結束了。


小司馬遷論史



馬其頓方陣的具體構成我就不多說了,喜歡這個話題的朋友都會了解一些,我就說說馬其頓方陣是不是真的無解。

要討論馬其頓方陣必須先說其成名年代大約在公元前四百年,大致是我們中華春秋戰國年間,根據這個年代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馬其頓方陣在我中華同時期軍隊面前不堪一擊。

中國甚至世界兵法鼻祖應該說就是我們中國偉大的軍事家孫子,大家都知道孫子留下了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形成大約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馬其頓方陣大行其道之前。

中國的兵法講究兵無常勢,兵者詭道也,這兩句話怎麼講大家都知道,就是說打仗沒有一成不變的,打仗不僅僅靠勇猛的士兵,最主要的是“詭道”!也就是變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中國那時優秀的將領帶兵很少出現兩軍實實惠惠的對壘的情況,要麼是誘敵深入,讓你嬌縱,讓你輕狂,在你放鬆警惕時突然反擊你。要麼是在對壘之時已經有一隻或是兩隻部隊分兵到了你的側翼或是後方,一個信號出現,突然殺出,造成混亂。還有一個可能,突襲你的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沒了吃的,看你怎麼打仗,餓死你!還有一種戰法那就是夜襲,夜間是大多數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這個時候兩軍很少開戰,也是最薄弱的時候,如果突然有一支軍隊奔襲敵軍大營,一陣砍殺放火,必將造成混亂,這種戰法我想大家在三國演義中見過多次。

囉裡囉嗦說了很多,現在切入主題開始說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極其破法。

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是機動性差,滿身盔甲,手持長矛,隊形密集,就像籃球巨人姚明一樣不利於轉身,不利於山地作戰,必須有足夠的場地排名佈陣。兩翼身後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們就在它擅長的平原地帶打敗它!第一,誘敵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隻伏兵(這個功課一定要做好,否則被馬其頓方陣負責支持的遊騎兵發現了就是死路一條),也可以在側翼遠一點的地方佈置奇兵,最好是騎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馬其頓方陣其實有它的前鋒部隊的,就是遊騎兵,他們負責前方清理以及保護側翼,但是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少。我們先誘使輕騎兵脫離方陣,然後用優勢兵力快速解決這些遊騎兵(如果說方陣是海上的航母,那麼這些遊騎兵就是航母周圍的各種保護艦隻,沒了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的保護,航母還有多少戰鬥力?),這個誘敵深入過程一定要造成方陣人員的疲憊,你想想方陣的戰士穿著盔甲,既要前進,又要保持隊形,屬實辛苦啊。

最關鍵偉大的時刻到來了,我們解決了大部分遊騎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遊騎兵都跟著你對吧),那我們基本可以對壘了,馬其頓方陣這個巨人屁顛屁顛累了個半死,就像無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場來回的奔跑,那叫一個無奈啊,突然要兩軍對峙開打了,肯定是興奮了。

兩軍廝殺開始了,一開始天昏地暗,馬其頓方陣利用其優勢,打的對手連連敗退,就在這時,身後一聲炮響,喊殺聲震天,一隻騎兵從方陣後方快速殺入,方陣不能亂,方向仍然向前,可剩餘的遊騎兵顯然不是敵方優勢騎兵的對手,不一會敵方(不對,應該是我方!),我方騎兵從背後兩翼開始攻擊方陣。我們是專業殺人的,我們只往肋下背後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陣的敵人手持長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劍防身,這時候我們的大刀,短矛(跟他們的比而言)的優勢體現出來了,那叫一個殺得痛快!方陣前邊的陣腳在後邊的牽扯下也開始混亂,我軍前方也開始奮力衝擊,敵人方陣混亂不堪,開始各自為戰,捨棄了長矛他們還有什麼呢?有的只是任我們屠戮,最後五萬的敵人,被我斬殺四萬有餘,其餘的大敗而逃!

這是在敵我兵力相近的情況下的戰法,我還沒用我們秦朝就發明的長駑,要是開戰前一頓長弩攻擊,那玩意的殺傷力就像二戰時的喀秋莎一樣,不說別的,你陣容再整齊,一通長駑從身後襲來,一個方陣死傷一少半人,你沒個不亂,陣腳亂了,焉能不敗!

我打贏了馬其頓方陣,朋友們滿意嗎?


好評一麻袋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希臘重步兵方陣的改良方陣。

  馬其頓方陣這種軍事編制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野戰軍,約32,000人。士兵的主要武器為攜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後期的超過18英尺),士兵雙手握持;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著,將長矛對準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則是將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這樣可以增強正面對騎兵的殺傷力。還有直徑2英尺的圓盾,方陣中士兵們手中的盾牌在保護自身左側的同時也掩護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個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於全部士兵同心協力、齊頭並進。

  這種方陣的的編制,也就決定了,在作戰時,馬其頓方陣更多的需要採取“守勢”。如果,發動主動進攻,那麼衝擊到對方陣地之前,必然造成巨大的體力浪費,再也無力作戰。另外,在作戰缺乏弓弩手,雖然有大型盾牌護衛正面和側面。但是一旦地方騎兵繞到方陣後面發起攻擊,那麼必然是收尾不能相顧。畢竟,這樣的方陣想要整齊劃一的調轉攻擊和防守方向並不是瞬間可以完成的。

  除了在戰場上的對決之外,還可以考慮利用行徑時,馬其頓士兵無法組織方陣,進行伏擊作戰。尤其是在其行徑當中,利用騎射不僅可以殺傷其有生力量,更可以打亂其行徑的隊伍,讓其無法組織方陣進行防禦。在其陷入混亂之時,戰車結合步兵發情攻擊,那麼馬其頓方陣必然瞬間崩潰。


潞州節度


放在古代中國馬其頓方陣就可以破解了,古代歐洲有幾百人就可以稱軍閥了,幾千人那就是小國國王了,幾萬人的軍隊基本上都是聯合軍,有幾萬人的軍隊的話那就是大國的國王,也是這附近幾個小國的盟主。

古代歐洲人打仗基本上是數百人,規模大一點也是兩三千,發動萬人戰爭那就是有非本土入侵,需要各個國家聯合了。在古中國我們可以隨意發起萬人戰爭,動輒十幾萬人,著名的長平之戰雙方更是打動了幾十萬人,光趙國就有四十多萬人參戰。

要說破馬其頓方陣齊國上就行了,當年齊國險些被滅火,最後靠著火牛陣破了燕國和他們的聯軍,火牛陣真的是中國最神奇的陣法,只考蠻力沒有陣型可言,可破萬人大軍。

再者給項羽一萬人,馬其頓方陣一萬人,項羽能把他們打到後悔來到這個世上。更絕點,給白起一萬人,馬其頓方陣的人一個都別想回去了,通通交代在這裡。想玩花樣多的?給韓信五千人,打到馬其頓人絕望。

要我看馬其頓方陣最重要的不是陣型(當然陣型也有關係)而是人,只要人夠多,打什麼仗都贏。

做個假設,趙國長平之戰那四十萬人沒有死,而是一路轉戰逃亡到了古歐洲,就按一路上死了十五萬人,還有二十五萬人,就讓趙括領軍,歐洲怕是姓趙了,因為趙括這一路逃亡肯定也明白實戰的重要性,憑著飽讀兵法這個條件,歐洲就要滅亡了。

以上純屬猜測,大家看看就好,如果有疑問那就提出來。


私愛山羊座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巧妙的陣法如同武器的革命一樣,成為決定勝負的要素,故而古代有排兵佈陣之說。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



Macedonian phalanx,即所謂馬其頓方陣。方陣的兵種構成是由重裝步兵、輕裝步兵、騎兵、輔助兵組成。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衝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不能擺脫馬其頓方陣的追擊的披著重甲的士兵在戰場上移動的速度還比不上成陣的馬其頓人。隊列的密佈感,使得看起來相當齊整壯觀。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完整隊形強大的衝擊力,但缺點也不少。



第一:馬其頓方陣體量過於龐大,其機動能力差。在馬其頓對波斯的戰爭中,細加觀察各戰役,不難發現,亞歷山大擊敗波斯軍隊的不是其名氣很大的馬其頓步兵方陣,而是其騎兵和那個膽小如鼠的波斯王。在馬波戰爭中,亞歷山大的第一次勝利,卻是在馬其頓方陣被波斯軍擊敗的情況下,亞歷山大突率騎兵從背後殺入,打亂了波斯軍陣形,馬其頓軍才得以反敗為勝的。



在著名的高加米拉戰役中,是亞歷山大親率騎兵吸引波軍注意,自己利用其騎兵強於波斯騎兵的機動力和為對方騎兵設下的圈套,又突然出現在波斯王面前,波斯王在勝負未分之時,卻自己丟下軍隊率先逃跑,令波斯軍軍心潰散而致大敗,憑馬其頓方陣那種移動速度,如果不是馬其頓騎兵的作用,亞歷山大也無法取得那麼大的戰果,馬其頓方陣步兵是追不上潰逃的波斯軍的,其結果只不過讓波斯軍逃跑,卻不會造成重大的傷亡。



第二:攻強守弱,方陣缺乏對遠射兵器的防禦能力。像樓主所舉例的那個所謂馬其頓方陣的第一張圖是不準確的。由於馬其頓方陣的長矛過長,要想發揮作用,除了那個長矛,持矛士兵是拿不了盾牌的,事實上馬其頓步兵方陣它只配備了小型盾牌(那種只能護住手臂和胸口的盾牌,而且還設專人手持,而非長槍兵手持),馬其頓的一個方陣裡並非只有單一的長矛兵,同樣也夾雜了盾牌兵和近身作戰的兵種。認為那些方陣都是拿長矛的,那完全是樓主你無知,只有羅馬的三列陣是這樣,但那不是什麼方陣,三列陣各列也是到馬略改革後才統一了武器。



方陣的典型就是希臘斯巴達方陣,馬其頓人不過是用了更長的矛,其本質不變,一般斯巴達方陣的特點就是前排是持矛和盾的重步兵(奴隸主),後面的全是持其它武器的奴隸兵,他們負責為前面的主人拿備用武器,保護和救援主人,不是作戰的主力,他們共同組成一個方陣。



在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人作戰中,羅馬軍隊正是首先通過輕步兵的投石和投矛,對馬其頓方陣進行遠射攻擊,殺傷其人員、破壞其陣形,在馬其頓軍陣形出現缺口時,由步兵快速突入馬其頓方陣進行近身格鬥,而非影視作品中那樣結陣攻擊,大敗馬其頓方陣。相比於羅馬軍隊那種落後的投石和投擲短矛,秦兵的強弩不知強了多少,在秦兵強弩面前,馬其頓方陣對遠射兵器脆弱的防禦能力是不夠的。其在出現缺口之後,秦步兵因為不著重甲,所以其快速突擊的速度遠過羅馬軍隊,而馬其頓方陣步兵也是不著重甲,又因為使用的長矛過長,在近身格鬥方面,其方陣步兵沒有什麼戰鬥力。



第三:方陣對地形的要求很高,但戰場是不斷變化的,不可能總能保證在有利於方陣隊形展開的地形上作戰,其對地形的依賴過高,無法適應不同地形作戰的需要。如果要說衝擊力,馬其頓方陣再強也不會強過騎兵,而秦軍步兵卻可以利用其嚴謹多變的方陣擊敗匈奴騎兵,可見秦軍軍陣的威力。兵種多,是提高了指揮的難度,但不代表不能指揮,這更可以體現出統兵將領的指揮能力和其整個指揮系統的高效率,秦軍憑這種陣形一統天下,可見秦軍將領的統兵能力遠非西方那些僅指揮簡單軍陣的軍事將領可比的。



第四,側翼,側翼永遠是馬其頓方陣所顧及不到的地方,歷史上打敗這個方陣的幾乎所有人都是以其側翼為突破口的,如羅馬方陣。

馬其頓方陣需要極其精準的指揮和完整統一的配合,也需要時間),所以一旦有人從側翼攻入方陣,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而且,這是一個“攻強守弱”的方陣,他們只能依靠平坦的地勢發動迅捷的衝鋒,永遠把自己的正面留給敵人,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沖垮敵人的陣型,接著讓騎兵和輕步兵在散亂的敵人中來回衝殺以求得速戰速決的勝利。

故而,沒有一種陣法是不可破解的,只是時間問題。


歷史傳訊社


馬其頓的缺點

但是,馬其頓方陣也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隻要設法不讓它有個統一的戰場,並且只攻其兩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於死地。一旦對方突破側翼,矛陣中的長矛兵很難抵抗劍兵的進攻。對付密集箭陣的能力弱,無論是輕騎射兵,還是步射集團,只要能驅散輕步兵,列陣的長矛手幾乎是任憑射殺。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戰略家伊巴密農達在琉克特拉採用集中了縱深達16層的部隊,從方陣的右側打進去,結果就破了斯巴達的方陣。

首先這種方陣不是全方位陣型,全方位陣型的全方位防禦的話你想想該怎麼排?大家圍著一箇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這樣除了站在原地不動還能幹嗎?戰場上根據形式要不斷調正方向,進攻時只能面向一個方向,全方位的長矛方陣中世紀後期瑞典長矛兵也使用過,不過那時的戰爭與此時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襲擊都很自覺的撤退了,因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著不動。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而且戰鬥一開始,誰會這麼排兵佈陣?


江西農村歐陽


冷兵器時代的作戰真理:陣戰殲敵,以陣取勝。

在冷兵器時代,只有保持陣型,才能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希臘重步兵方陣的改良方陣。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

為了互相掩護缺乏防護的身體右側並有效地進行戰鬥,方陣戰術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應運而生。公元前418年,斯巴達人在曼丁怪亞戰場上為了使方陣步伐整齊,還專門建立了笛子隊,步兵們踏著笛子的節奏而緩慢地前進。

為了保護側翼和後方,戰鬥開始前輕裝長矛兵在方陣的後面排成縱深約8人的橫隊,而輔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務兵和糧秣徵收員)則在方陣前面排成散兵橫隊,兩翼配置騎兵和一定數量的輕裝長矛兵。

公元前4世紀,方陣戰術在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繼承者亞歷山大的時代發展到了頂峰,基本隊形變為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並有騎兵和排成鬆散隊形的輕步兵掩護配合。各兵種有機結合成原始的多兵種混成部隊,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十六世紀中期的歐洲是一個“軍事革命”時代,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在戰爭藝術上得到了大發展,將冷兵器作戰發展到了巔峰,其中以瑞士僱傭兵長槍陣和西拔牙步兵方陣最為耀眼。他們發明了一種依靠群體密集步兵方陣實現衝擊的戰術,瑞士僱傭兵通常手持長度達6米的長槍,身披半身鎧甲,步兵方陣作為主要突擊力量,在兩翼配備少量火炮,火槍兵和騎馬火槍兵來掩護。

瑞士方陣的每個連隊由150人組成,經過嚴格訓練的職業長槍兵,在戰場上可以靈活編組,所向披靡。由於排兵佈陣的指揮編組極為複雜,以至於需要向軍官發放專用的對數表格。瑞士僱傭軍曾經組成過一個破紀錄的6000人的超大長槍陣,再加上各2000人的火槍手和龍騎兵,這個大陣的人數在一萬人左右。

這種巨型步兵方陣具有極大殺傷力,甚至有學者誇張的說,在明朝嘉靖初年,一萬人規模的瑞士僱傭兵或西班牙長槍兵,如果後勤保障良好,那麼能從廣州一路無阻的打到北京。當然,如果現實中真的發生這種事,這些歐洲猴子必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必將由於地形的切割而使大陣支離破碎,必將受困於後勤補給,必將在中國的城池防禦體系下碰的頭破血流,必將會失敗。


科羅廖夫


有的,馬其頓方陣在當時具有特殊的地理侷限性,再加上今天以西方文明為尊,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好像這種戰術真的無敵於天下似的。

馬其頓方陣在西方縱橫無敵,是因為當時的西方國家軍隊普遍戰鬥力不強,所以顯得鶴立雞群。而且,亞歷山大很雞賊的,懂得見好就收!他要是來東方,保準會被打得滿地找牙!

破解之法一:戰象陣!

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和中亞之後,並沒有繼續向東進軍,而是南下攻打恆河流域,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平第一勁敵,統治印度旁遮普地區的波魯斯國王。而波魯斯國王依仗的就是他強悍的戰象。這些戰象身披重甲,衝擊起來如同坦克,無人可擋,而且戰象背上還有長矛手和弓箭手進行攻擊。所以,馬其頓方陣遇到戰象時被殺的幾乎已經崩潰,還好波魯斯手下的其他部隊戰鬥力不佳,被亞歷山大抄了後路之後大敗而回,讓亞歷山大最終勝利!

但是,士兵們再也不敢向印度內陸進發了,而是發動了起義,看來將士們懼怕戰象遠超過懼怕亞歷山大。

所以,只要有軍隊拖住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給戰象足夠的時間,馬其頓方陣必敗!換句話說,馬其頓方陣對戰象必輸!

破解之法二:火牛陣+短矛手!

戰象雖強,卻經常會因為恐懼而臨陣脫逃!所以,組建強大的火牛陣,依靠牛的衝擊力和它們的莽撞精神,足以撕裂馬其頓方陣的陣型!趁陣型大亂的時候,我方短矛手立即出擊,對於長槍手們來說,陣型一亂基本上就等著被砍殺了!

破解之法三:長槍陣硬懟!

和馬其頓同一時代的東方,有一支虎狼之師秦軍。秦軍是一個多兵種混合型部隊。軍中有車兵、弩兵、短矛手、長槍手。對付馬其頓方陣真正有力的手段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秦軍的長槍手和馬其頓長槍手硬懟。秦軍長槍在當時已經發展到4-7米,和馬其頓長矛差不多。所以,假如兩軍對壘雙方都挺槍對刺一定會很壯觀!秦人自古耐苦戰,相信足以擊敗馬其頓方陣,最關鍵的是咱們人多,打仗的時候經常會排成萬人大方陣,嚇也嚇死他們!

破解之法四:強弩齊射配合陷陣輕兵!

當時中原各國的遠程兵種以弩兵最為受歡迎,韓國的腳踏弩可以連續射出上百支箭,而且因為用腿部發力,射出的弩箭更強勁更有殺傷力。上千張腳踏弩一字排開,足以在馬其頓方陣前織起一道火力網。等對方陣型一亂,再以陷陣輕兵猛攻,勝率超過80%。不要小看陷陣輕兵,他們是秦軍戰鬥力最強的兵種,最擅長打硬仗。

還有哪些對付馬其頓方陣的方法,歡迎補充!


歷史風暴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裝步兵長矛方陣在當時的世界裡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從歐洲一直打到南亞,都沒有遇到過對手。

實事求是的說,馬其頓軍團確實是在組織、指揮、訓練、協同、裝備上在那個時代都已經達到頂尖的軍隊。一般的軍陣根本無法正面對抗馬其頓方陣。

我們知道馬其頓方陣的核心就是6米長的長矛。前五排士兵平端長矛形成五層有梯次的矛陣,後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豎持長矛,就是這種以有組織有協同的方式,打敗數量更多的組織協同差的對手。我國古代的花陣,其實很難正面對抗這樣長矛重裝步兵。

那麼秦軍的弓弩呢?秦弩並沒有那麼神奇,一般軍隊弩拉力大約是150-160斤,所用箭不過兩錢,在50步以內強勁有力,發射準確,但是如果超過這個距離則很難命中,而且力度下降,不能洞穿盔甲。

而且馬其頓軍團也有騎兵,和裝備投槍和弓箭的遠射程軍團協同作戰。如果想打敗這樣的軍團,其實同時期的戰國趙國騎兵配秦軍步兵弓弩手更加合適。

由趙國遊牧式的弓箭輕騎兵不斷的襲擾,馬其頓軍團讓其得不到糧食補給,無法休息,然後秦軍再利用戰術和地形擊破馬其頓軍團,直接的正面對抗則很難擊垮馬其頓的。

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 馬其頓方陣這種軍事編制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url]http://騎兵[/url]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url]http://野戰軍[/url],約32,000人。這就是亞歷山大典型的遠征部隊的編成情況。

優點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衝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相比重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的防守能力略為遜色,但攻擊則凌厲得多,戰敗的雅典人這樣描述,攻到馬其頓人面前的每個士兵都必須同時對付至少十個以上的長矛頭。不難理解,為何雅典人會在馬其頓人的攻擊下迅速潰敗,漫過底比斯人的陣地,仍然不能擺脫馬其頓方陣的追擊--披著重甲的士兵在戰埸上移動的速度還比不上成陣的馬其頓人。


但是,馬其頓方陣也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隻要設法不讓它有個統一的戰場,並且只攻其兩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於si地。一旦對方突破側翼,矛陣中的長茅兵很難抵抗劍兵的進攻。對付密集箭陣的能力弱,無論是輕騎射兵,還是步射集團,只要能驅散輕步兵,列陣的長矛手幾乎是任憑射殺。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戰略家伊巴密農達在琉克特拉採用集中了縱深達16層的部隊,從方陣的右側打進去,結果就破了斯把達的方陣。


首先這種方陣不是全方位陣型,全方位陣型的全方位防禦的話你想想該怎麼排?大家圍著一箇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這樣除了站在原地不動還能幹嗎?戰場上根據形式要不斷調正方向,進攻時只能面向一個方向,全方位的長矛方陣中世紀後期瑞典長矛兵也使用過,不過那時的戰爭與此時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襲擊都很自覺的撤退了,因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著不動。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而且戰鬥一開始,誰會這麼排兵佈陣?


這樣密集的方陣不得不依靠騎兵和其他兵種保護其兩翼,但騎兵是攻強於守,一旦被擊潰,[url]http://密集方陣[/url]的側翼或者背後就容易受敵人攻擊,那麼這種死板的陣型就可能潰散而[url]http://一發不可收拾[/url]。而且方陣缺乏協同性,很難用於包圍行動,只能與騎兵配合。亞歷山大並不是死用這種方陣,他的騎兵從某種意義上說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足夠的強大。溝渠、樹林、山脊、河流等等障礙,也常使得密集方陣被分割或者阻擋隊型前進,一旦由此等原因造成陣型被破壞,那麼產生的空隙很容易被敵人的近戰部隊利用,而結果大家也該都知道了。


彪哥公益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裝步兵長矛方陣在當時的世界裡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從歐洲一直打到南亞,都沒有遇到過對手。

實事求是的說,馬其頓軍團確實是在組織、指揮、訓練、協同、裝備上在那個時代都已經達到頂尖的軍隊。一般的軍陣根本無法正面對抗馬其頓方陣。

我們知道馬其頓方陣的核心就是6米長的長矛。前五排士兵平端長矛形成五層有梯次的矛陣,後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豎持長矛,就是這種以有組織有協同的方式,打敗數量更多的組織協同差的對手。我國古代的花陣,其實很難正面對抗這樣長矛重裝步兵。

那麼秦軍的弓弩呢?秦弩並沒有那麼神奇,一般軍隊弩拉力大約是150-160斤,所用箭不過兩錢,在50步以內強勁有力,發射準確,但是如果超過這個距離則很難命中,而且力度下降,不能洞穿盔甲。

而且馬其頓軍團也有騎兵,和裝備投槍和弓箭的遠射程軍團協同作戰。如果想打敗這樣的軍團,其實同時期的戰國趙國騎兵配秦軍步兵弓弩手更加合適。

由趙國遊牧式的弓箭輕騎兵不斷的襲擾,馬其頓軍團讓其得不到糧食補給,無法休息,然後秦軍再利用戰術和地形擊破馬其頓軍團,直接的正面對抗則很難擊垮馬其頓的重甲步兵長矛方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